新麥30,試驗名稱“新麥2119”,是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以新麥11為母本、周麥16為父本,通過雜交,經過多年定向選擇選育而成的半冬性大穗型中早熟小麥品種。
新麥30幼苗半直立,苗勢壯,葉短,葉色綠。株高72~74.3厘米,莖稈粗壯,抗倒伏性較好。株型鬆緊適中,旗葉較長、上沖,穗莖葉蠟質較厚,穗下節長,穗層較整齊,穗大勻稱,結實性較好。紡錘形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容重較高,飽滿度較好。中感小麥條鏽病、小麥葉鏽病、小麥白粉病、小麥紋枯病,高感小麥赤霉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麥30
- 別名:新麥2119(試驗名)
- 審定編號:豫審麥2014026
- 作物名稱:小麥
- 育種者: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 品種來源:新麥11(母本)/周麥16(父本)
選育過程,親本來源,選育經過,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種子處理,播種技術,肥水管理,病蟲防治,
選育過程
親本來源
根據育種目標,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選擇弱春性、多穗型、抗病、早熟、廣適小麥新品種新麥11為母本;選擇半冬性,中熟、大穗、抗倒、高粒重小麥新品種周麥16為父本雜交,組合代號為“0030”。雙親優勢互補,為選育出高產、穩產、適應性廣的後代材料奠定了基礎。
選育經過
2002年以新麥11為母本、周麥16為父本進行雜交,該年組合代號為“新麥0030"。
2003年度種植F1代,表現苗期生長勢強,株型適中,葉片短寬直,成穗多,粒重高,抗病性好,中熟,被列為Ⅰ類組合混收。
2004年度F2代種植300個單株,整體表現長勢繁茂、弱春—半冬分離類型多,經田間選擇、室內考種,選留綜合性狀好飽滿度好的120個單株。
2005年度F3代種植120個株系,2480個單株,選收43個單株。
2006年度F4代種植43個株系,1000個單株,中選出8個株系,100個單株。
2007年度F5代種植8個株系,90個單株有“0030-0-2-8-8-1”、“-3”、“-6”、“-8”共4個品系中選,這4個品系表現幼苗健壯,株型緊湊,旗葉短寬直,中晚熟,落黃好,綜合抗病性好。
2007~2009年度“0030-0-2-8-8-1”、“-3”、“-6”、“-8”4個品系參加新品系鑑定試驗,其中“0030-0-2-8-8-8”表現綜合性狀優良,產量高,穗大,葉片功能期長,落色好,綜合抗病性好,2009年秋播開始推薦參加河南省冬水組中間試驗。
2014年11月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豫審麥2014026”。
2019年1月獲得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品種權號為“CNA20150476.4”。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新麥30屬半冬性大穗型中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23.8天,成熟期比對照周麥18早1天。幼苗半直立,苗勢壯,葉短,葉色綠,冬季抗寒性較好。分櫱力中等,成穗率較高,畝成穗數適中。春季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較快。株高72~74.3厘米,莖稈粗壯,抗倒伏性較好。株型鬆緊適中,旗葉較長、上沖,穗莖葉蠟質較厚,穗下節長,穗層較整齊,穗大勻稱,結實性較好。紡錘形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容重較高,飽滿度較好,外觀商品性好。產量三要素協調,畝成穗38.6萬~42萬,穗粒數36.1~38.7粒,千粒重38~43克,豐產性較好。有一定耐旱性,後期根系活力較強,耐後期高溫,葉功能好,灌漿速度快,成熟落黃好。
- 品質分析:2011~2012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檢測,新麥30蛋白質含量15.03%、15.08%,容重811克/升、801克/升,濕麵筋(乾基)含量34.0%、33.4%,降落數值434秒、449秒,吸水量52.8毫升、61.1毫升,形成時間3.3分鐘,穩定時間3.5分鐘、3.2分鐘,弱化度119F.U.、113F.U.,沉澱指數52.8毫升、60毫升,硬度65HI、64HI,出粉率72.8%、72.3%。
產量表現
- 河南省水地冬水Ⅲ組區域試驗結果
2010~2011年參加河南省水地冬水Ⅲ組區試,12點匯總,9點增產,3點減產,增產點率75%,平均畝產554.5千克,比對照品種周麥18號增產0.94%,增產不顯著,居15個參試品種的第5位;2011~2012年繼續參加河南省水地冬水Ⅲ組區試,7點匯總,3點增產,4點減產,增產點率42.9%,平均畝產462.7千克,比對照品種周麥18號增產0.11%,增產不顯著,居15個參試品種的第10位。兩年匯總均增產,平均增產點率63.2%,區試最高畝產635.0千克。
- 河南省冬水B組生產試驗結果
2012~2013年度河南省冬水B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0.5千克,13點匯總,10點增產,3點減產,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2.5%;2013~2014年度繼續參加河南省冬水B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1.9千克,16點匯總,16點增產,比同組對照周麥18增產6.4%,居8個參試品種第4位。
適種區域
栽培技術
種子處理
種子先經過電場磁化,再進行種衣劑拌種。100千克種子用種衣劑“立克秀”100克, 對水150~180千克,與種子充分拌勻後堆悶6~8小時,再用50%矮壯素水劑750克稀釋16倍液與種子拌勻後即可播種。
播種技術
- 播期播量:適宜播期為10月5日~15日,高肥力地塊畝播量10~11千克,中低肥力畝播量11~12千克,如延期播種,以每推遲3天增加播量0.5千克為宜。
- 播種質量:要求精細整地,足墒下種,淺播勻播使用包衣種子或藥劑拌種,確保苗勻苗全,採用播種機播種,調好播量,放慢速度勻速行進,要求播深4~5厘米,下種均勻,深淺一致。播種後鎮壓。準備在播種後澆蒙頭水的地塊,要求播深在2~3厘米。
肥水管理
土壤一定要肥沃,要平衡施肥,將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起來,氮、磷、鉀與微肥結合起來。建議整個生育期中的施肥量為:純氮210~240千克/公頃、磷(P2O5)105千克/公頃、鉀(K2O)105千克/公頃、鋅肥30千克/公頃。其中氮肥基肥和拔節孕穗肥各占50%,磷、鉀肥作為基肥全部施入。後期的開花水一定要適時澆好。
病蟲防治
- 生長前期的蟲害防治:對於起身拔節期的麥蜘蛛,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用量120~150毫升/公頃)進行防治;對於小麥蚜蟲,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用量150~225克/公頃)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用量300克/公頃),加水噴霧進行防治。
- 生長中後期一噴三防:在孕穗期、灌漿期如果出現小麥葉鏽病、小麥白粉病和蟲害時,可分別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用量300克/公頃)或40%毒死蜱乳油(用量750~1125毫升/公頃),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用量1500克/公頃)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用量600~900克/公頃),加水50千克噴霧防治。灌漿期間可結合病蟲防治進行葉面噴肥,做到一噴三防,肥料用量為水50千克+磷酸二氫鉀或尿素100~150克(1壺水,100克肥料,兩樣各50克),以預防乾熱風、延緩衰老提高粒重。
- 紋枯病防治:在小麥起身期時,用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用量300~450克/公頃)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用量1500克/公頃)加水50千克噴霧(每畝噴水量50千克左右防治效果最好,低於25千克防治效果極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