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新馬頭鎮歷史上為水陸輻輳之地,宋初稱白家灘鎮,金繼之。明、清時稱馬頭鎮(集),屬德仁鄉。民國屬第四區。抗日戰爭時先屬一區,後屬四區。1944年8月縣政府遷入該鎮。1953年稱馬頭鄉。1958年8月29日屬曲周縣馬頭公社。1962年3月27日改稱邱縣馬頭公社。1984年改稱城關鎮。1988年9月5日更名新馬頭鎮。1996年1月16日,賀堡鄉、賈寨鄉併入。
行政區劃
經濟文化
該鎮區位優勢明顯,產業資源豐富,工農業生產一直處於全縣領先地位。經濟發展上,始終堅持大開發戰略,三大產業齊頭並進,農業基礎穩固,糧食、棉花、林業、瓜果、蔬菜、養殖六大支柱產業蓬勃發展。擁有民營經濟企業126家,棉花深加工區1處,民營工業園區1處,建成紡織、化工、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四大工業產業。建成並完善了五大專業市場,商貿流通日益繁榮。同時,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文明生態村創建如火如荼,交通、文教、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進步。如今,新馬頭鎮的“文明+生態+經濟”城鎮建設呈現出良好發展之勢,全鎮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齊心協力,信心百倍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鎮域地勢東南部略高於西北部,東有老沙河,中有合義渠,西有老漳河及五分乾:渠,北乾渠於中部自西南向東北斜穿。大部分土質為潮土兼鹽土和褐土。
全鎮經濟以農業為主,1999年底總耕地面積132,812畝,其中水澆地108,600畝;主產棉花、小麥、雜糧、果蔬等;林牧漁業和工商企業發展較快。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601元。
馬頭集市貿易繁榮。過去的集市在舊鎮區東西街,集日為農曆二、五、七、十日。後隨縣城發展遷至新城街興邱市場一帶,農曆逢單日為集日。
交通狀況
鎮區交通便利,邯臨和邱廣公路在鎮內交叉,且有縣鄉公路四通八達,客貨車輛絡繹不斷。
文教文衛
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較快,除縣城內的縣辦中、國小和幼稚園外,有鎮辦中學3所,國小60所。鎮醫院2所,村衛生室60所,文化站1處,文化室60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