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莊村(山東省定陶縣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郭莊村位於定陶區城西南部,距定陶區城15公里,南距東魚河南支1.5公里。村南300米處有左山,是舊州治所。據《山東通志》載:“山南即舊州治,崗阜連屬,林木交映”,“左城在縣(曹縣)西北六十里,左山之陽”。《太平寰宇記》載:“左崗,在縣東北五里,崗阜連屬,樹木交映,以近左城,故有名焉。”戰國時,衛國左氏即此地(據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置西兗州,與濟陰郡同治定陶城。後州、郡治並徒左城。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西兗州為曹州,亦治左城。隋開皇六年(586年)置濟陰縣,治左城。唐貞觀元年(627年)撤定陶縣併入濟陰縣,左城為曹州、濟陰縣治。五代時承唐建置。北宋時亦為曹州治。金大定八年(1168年)黃河決於銅瓦廂,左城為水沒,城廢,曹州治遷至乘氏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莊村
  • 所屬地區:山東
  • 電話區號:0530
  • 郵政區碼:274100
  • 地理位置:距定陶城15公里,南距東魚河南支1.5公里
  • 著名景點:該村南有左山寺遺址
文化遺址,文化名人,

文化遺址

該村南有左山寺遺址。南北朝時,有比丘來此傳經布道,普渡眾生,始建廟宇。隋初成規模,稱法源寺。北宋慶曆時稱興化寺,後稱興華禪寺、左山寺。唐宋時最為興盛,為全國六大佛院之一。宋、明多次重修。至民國初,寺院占地60餘畝,自南至北,依次建有戲樓、寺門、鐘樓、鼓樓、天王殿、關帝廟、十八羅漢堂、白衣奶奶廟、立佛殿、睡佛殿、五帝閻君殿、百神殿、龍王殿、祖師廟、魯左史公祠、藏經殿等大小建築200餘間,以天王殿、十八羅漢堂、立睡佛殿、藏經殿、百神殿最為雄偉。殿中佛像雕刻精巧、造型優美、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寺院西南有寶乘塔一座,塔下藏有舍利子六顆。寺院古樹參天,林木成蔭,風景宜人。後人有“前賢磊落在春秋,爽氣蔥寵曜帝丘。太史已隨山木古,殘陽猶照左山頭”的詩句,“左崗林樾”成為定陶古八景之一。可惜千年古寺毀於戰火,寺廟、神像、寶塔、古樓全部被毀,現存古殘碑50餘通及一些大殿明柱底座。現在的左山寺遺址呈堌堆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高3米。1982年文物普查,採集標本有鬲、豆、罐盆、缽等及殘片,從紋飾上有粗繩紋、淺細繩紋、凹弦紋等,從陶質上有灰陶、灰褐陶、淺灰陶、紅陶等,均為砂質或泥砂質,為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陶器,是一較大面積的先民居住地遺址。1982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浙江僧人在遺址上投資興建大殿一座。2006年,該遺址被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名人

春秋時,魯太史左丘明葬其父於左山,今有左丘明父墓。左丘明,春秋時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力本屯鄉)人。早年出外遊學,曾任魯太史。他雙目失明,著有儒家經典著作《左傳》。《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多用事實解釋《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其敘事更至於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為止。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優美,記事詳明,實為中國古代一部史學和文學名著。相傳,《國語》亦出自其手。其父去世後,葬其父於定陶左山(今定陶縣馬集鎮郭莊南500米)。
西漢末,哀帝葬其父定陶恭王於此。公元前25年,建定陶國,劉康為定陶恭王,子劉欣深受太后傅太后(定陶人)及成帝劉驁的喜歡,就接到皇宮親自撫養。劉欣三歲時,劉康去世,遂嗣立為王,由於成帝無子,於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被詔立為太子。次年三月,成帝崩,劉欣繼承皇帝位,是為哀帝,尊其父劉康為定陶恭皇,以皇帝之禮儀,重新安葬其父於左山。
吳起(約前440—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定陶縣區馬集鎮)人。戰國前期著名軍事家、改革家。初在魯國為將,治軍嚴明,律己寬人,與士兵同甘共苦,以寡敵眾打敗齊軍。後至魏任將,輔魏伐秦,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公元前382年,離魏至楚,被封為令尹,在楚悼王的支持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楚國很快強盛起來,短期內南平北越,北滅陳蔡,西敗強秦,威震諸侯。楚悼王死後,被改革觸犯切身利益的公侯、貴戚乘機作亂,吳起慘遭殺害。著有《吳子兵法》一書,現存一卷,計有《圖國》《料敵》《治兵》《論將》《變化》《勵士》六篇,同《孫子兵法》一樣,豐富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寶貴財富,至今仍有借鑑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