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嶺,西起山陽與商南交界處,向東,東西向延伸,成為丹江幹流與丹江一級支流滔河的分水嶺。新開嶺山脈地處秦嶺東段腹地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季風氣候,使2300平方公里疆域,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環水繞,風光旖旎。,奇藤倒掛,佳木蔥蘢,怪石危岩,瀑布水簾,奇葩碩果,異獸珍禽成為複雜的生物群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開嶺
- 所屬山系:秦嶺東延支脈
- 地理位置:陝西省商南縣西南部
- 走向:北北東
位置境域
地質地貌
主要山峰
植被
野生動物
【豹】 亦稱豹子、金錢豹、土豹子,屬食肉目貓科。全縣均有分布,以新開嶺山地較多。一般活動于海拔1000~1600米的櫟林、松櫟林山地及荒山草坡中。豹的四肢矯健,跳躍力強,主要活動在夜間、傍晚及黎明。很少見到兩隻以上成群活動的豹。豹常攻擊野豬、青羊等大型食草獸類及野兔等,所食多為農林害獸。
水文
【湘河】 湘河是丹江的一級支流,全長46公里,集水面積232平方公里。由3條支流匯合而成。3支流中以冷水河最長,水量最大,應視為湘河主流,其它兩條支流為小湘河和泊河。集水面積分別為62.5平方公里和52.8平方公里。冷水河發源於梁家墳鄉陳家溝,河源為石灰岩山區,溶洞發育。降水均滲入地下變為潛流,故河源有4公里多長的河段無常流水。位於該地區梁家墳鄉的碾子坪、疙瘩坪以下河流開始有常流水,由此至河口,總落差約875米,按地形、地貌特徵及水力資源開發利用條件,可將全河分為3段:一是分水嶺至花子潭上游的河谷川道段。此段長11公里,河道比降較平(平均1/50)河谷比較開闊,河灘較多,是主要農田分布區。二是花子潭至對窩坪段。此段為峽谷。長約9公里,落差280米。河峽深切,谷坡陡峭,特別是花子潭至羊角寨有幾個大跌水瀑布,十分壯觀。三是對窩坪至河口段。此段長26公里峽谷,谷寬一般30~50米,局部地區有小川道,河灣道特別多。
【小河】 小河又名太吉河。發源於白魯礎鄉核桃坪,流經太子坪鄉,在太吉河街東頭流入丹江。幹流全長26.5公里,流域內有多股石灰岩溶洞泉水補給,河水常流量大而穩定.河口最枯流量可達0.4~0.5立方米/秒。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枯水徑流模數可達5公升/秒…平方公里,高於其它地區3倍以上。按河流狀貌特徵,全河可分為以下3段:一是河源至臥虎坪段,長約5公里,為季節性的河流,非雨季河流乾枯。二是臥虎坪至布丈溝口又稱廟台子段。長9公里,落差350米,平均比降3.9% ,常流量約0.1~0.2立方米/秒。三是廟台子至河口段,長12.5公里,落差380米,常流量0.3~0.5立方米/秒左右。
【耀嶺河】 耀嶺河全長37.7公里,流域面積為119.6平方公里,流經耀嶺河、水溝兩個鄉,入丹江。有效落差600米,平均比降1.7%,河流主要特點是;幹流從上到下地形條件基本一致,既無大川道,也無明顯狹谷段,河谷寬度一般在120米左右。
氣候
經濟發展
秦漢時期,不僅丹江流域農耕發達,武關古道沿線,也成了人口密集,農業耕作較細,收成較好的地區。漢代,古陽城驛(今富水鎮)發展成10里長街,人煙阜盛,市面繁榮。據漢墓出土的陶釜,陶水槽磚、紀年磚和亭闕畫像磚等秦漢文物,均說明當時的農業、手工業發展到了相當可觀的程度。其時,丹江航道早已開通,秦楚攻伐,皆道於此。唐宋時期,丹江已成為北通秦晉,南接吳楚的經濟紐帶。至此,丹江水道和武關旱道縱貫東西,將境內特產生漆、木耳、桐油、核桃、中藥材運出,將茶葉、布匹、陶瓷、紙張、紅白糖輸入,推動經濟開發。早期農民耕種,先用刀斧將柴草砍倒曬乾,再放火燒掉柴草,在草木灰上播種莊稼,名為刀耕火種,俗稱“打火斫”,勞動組織形式,農閒以戶單幹,忙時合作互助,俗稱“唐將班子”。常常聚眾幫助困難戶,俗稱“響大工”,勞動時鼓樂敲奏,專人領歌助興。北宋詩人王禹偁曾賦《畲田詞》記述這種勞動生活:“鼓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亂入雲。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
明、清兩代,是商南經濟開發的重要時期。明洪武年間,明王朝向陝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移民。其間,有一部分定居於富水、曹營、清油河、白玉一帶,入境後,插標為界,墾荒種糧,發展生產。清朝初葉,清王朝下令湖廣填陝西,並把墾荒多少和人口增減作為州縣官員年終考核的依據。自康熙初年起,南方移民陸續入境,至乾隆時已“糜集其間”,“生齒漸蕃”。移民實行苞谷洋芋間作套種。道光年間,引種紅薯成功。糧食自足有餘後,帶動釀酒、熬糖和養殖業發展。農民除種糧外植桑養蠶,種棉織布,竹、木、銅、鐵器製作等家庭手工業不斷發展。移民以自種土靛作染料,開染坊染布;利用河流落差,以水推動輪盤,用山竹為原料,開廠造紙。
中華民國建立後,商南縣糧食畝產50餘公斤,小麥種植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20%。生漆、油桐是主要農副產品。工商業有所發展,生漆一般年產15萬公斤,最高年產22.5萬公斤。是當代生漆生產量的2~3倍。礦業曾開採沙金,年產量僅數十兩;工業以造紙、鐵、木、竹器製作為主。商業有經營桐油、生漆的7大商行及50餘家百貨店鋪等。運輸以丹江水運及騾馬馱運及人力肩挑背馱為主。民國二十五年(1936)長坪公路通車,直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每月才有商運汽車3次往返。
旅遊開發
林業
【木材】 商南縣用材林面積49.02萬畝,蓄積量達144.19萬立方米,年淨生產率為4%。可生產各類木材6.33萬立方米。年採伐木材總量為4~6萬立方米。其中次生林林木改造出材1.1萬立方左右,低產林改造出材0.96萬立方米左右,中幼林撫育出材2.7萬立方米左右。消費去向有7個方面。一般年銷木材6.13萬立方左右。其大致比例為;(1)上調統配材占1%;(2)自售出省材占5.3%;(3)縣級單位基建用材占6.86%;(4)區、鄉(鎮)級用材占5.9%;(5)農民自用材占79.87%;(6)林區本身消耗占0.1%;(7)不可予見消耗占0.95%。
【栓皮】 是從栓皮櫟等樹種10年生以上樹幹上采剝的樹皮,是軟木工業的重要原料。具有防震、絕熱、隔音、防火、抗水、耐磨擦等特性。是造船業、交通業、航空業不可缺少的部件。從1985年至1992年,商南縣年產量40~50萬公斤,主要銷往陝西省林化廠和安徽、河北、河南等地。
與栓皮生產相關的產品——橡栗和橡殼。橡栗籽可生產純澱粉,是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也可作代食品;商南民眾還有用橡栗籽釀酒的傳統習慣和傳統工藝。年產橡栗籽大約在50萬~75萬公斤左右。橡栗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分離提煉烤膠,是航海、航空、軍事工業的重要原料。1958年商洛烤膠廠建成後,商南縣即成為烤膠原料供應基地之一。廣大農戶在秋忙結束後的農閒時節,進山入林揀拾橡籽,採集橡殼,是山區民眾開展副業活動的門路之 一。
【木耳、香菇】 商南縣傳統的林副產品之一。原為天然生長,人工採集,80年代後期,主要是人工培養。商南木耳、香菇以趙川、曹營、腰莊等地春木耳、春香菇質量最好,享有名產的聲譽。年產木耳7.5萬公斤左右、香菇2.5~3.5萬公斤左右。為保護櫟類資源,除生產香菇、木耳仍用小徑材外,用櫟樹葉、枝條、麥草混生作為培養基而培育成的鳳尾菇已經試驗成功投產。
【藥材】 商南縣野生藥材種類多,數量大,約有270種之多,年產量近千萬斤。其中85%以上屬於林產品範疇(森林植物和森林動物),如朱苓、天麻、丹皮、山芋肉、黨參、連殼、麝香、豹骨、蛇膽以及重要出口藥材杜仲(也叫絲綿木)等。
商南縣藥材分布遍及全縣山山嶺嶺、溝溝岔岔,收購量逐年增加,效益不斷提高,已成為商南縣林副產品中的主要項目之一。
商南縣林產品除以上4大類外,還生產松香、松脂、竹編、竹器、木炭、野生香料、野生纖維、野生木本油料等100多種,鑒於生產量小,經濟效益不顯著,此處從略。
【山楂(紅果)】 商南縣是野生山楂的適生區.海撥400~1000米大面積的低山緩坡上都有野生山楂分布。1976年以前主要作為藥用。在明、清兩代的《商南縣誌》中均列入“藥之屬”第18位。
商南縣野生山楂主要有兩種:(1)歐楂,落葉喬木,樹冠大,生長期長達百年以上,主要分布在南北二山的高海撥地區,梁家墳、開河、太子坪、曹營、兩岔河等地。(2)小葉山楂(又叫猴楂),落葉灌木。樹形小,約1.5米左右。在商南縣400~800米的荒坡上都有分布。以清油河、試馬、富水、東崗等地為集中分布區。1977年從遼寧引進良種“遼紅”接穗500株。1979年陝西省果品公司將商南縣列為山楂基地縣後,又從山東益都縣引進良種“敞口大金星”接穗1000餘株。1980年又從河南、湖北等地引進“小金星”良種接穗2000株。上述良種接穗全部用當地小葉山楂為砧木嫁接建園。清油河鄉是商南縣山楂面積較大、建國較早的基地鄉。絕大部分是1979年至1983年利用當地小山楂為砧木,就地嫁接改造而成園的。1990年底全縣共有山楂園1。2萬畝。從1981年生產商品山楂。10年來累計總產達127.875萬公斤。以1990年社會不變價計算,經濟收入達127.8萬元,其中:1989年產量最高達到52.5萬公斤。1992年產量60萬公斤,社會產值200餘萬元。
山楂的利用前景十分廣闊,除藥用外,可生產山楂系列產品。清油河康樂食品廠生產的山楂漿、山楂片、山楂汁、糖水山楂等。新研製的山楂酒暢銷省內外。
【獼猴桃(楊桃)】 獼猴桃,當地民眾稱之為楊桃,系雌雄異株的藤木灌木。根據1980年調查,商南縣屬獼猴桃的適生區。共有3個品種2個變種:(1)中華獼猴桃(民眾通稱為楊桃),在商南縣野生獼猴桃中約占90%。有兩個變種:一是軟毛獼猴桃(民眾稱為光楊桃)。果皮光滑無毛,果實形狀不定,大多數圓形,一般重30~50克,特大者重130餘克,果肉育黃、白、綠3種顏色。味芳香、酸甜,是食品加工中的上品,也是鮮果生食中的佳品。該品種占全縣資源的70%,是我國珍貴的優良品種,至今國外尚未發現此變種。二是硬毛獼猴桃(民眾稱為毛楊桃),果皮、枝葉密生刺狀硬毛,果實形狀多樣,個大,每個重50~60克。果肉多為綠色,酸甜適口,略帶芳香味。也可生食和加工。其口感不如光楊桃好。(2)葛棗獼猴桃(民眾稱為牛奶楊桃),果皮光滑無毛,果實較小,每個重2~5克.形狀多呈乳頭狀,果肉呈血紅色,可生食,加工利用,經濟價值不高。(3)狗棗獼猴桃(民眾稱為羊奶),果皮光滑,果實較小,每個重5~7克,果形似小棗狀,果肉綠黃色,可生食,經濟價值不高。上述3個品系,其中中華獼猴桃分布範圍很大,張家崗、徐家店、兩岔河等16個鄉、鎮都有分布。
為了開發、利用、改造野生資源,從1978年開始,商南縣科技人員著手進行人工栽培和良種選優試驗,經過連續5年試驗,選育出的“徐家店三號”獼猴桃,單株產量高,維C含量多,甜中帶酸,經濟價值高。1983年11月全國獼猴桃優株鑑定會上,正式列為大面積推廣優良品種。從1980年開始對集中連片的獼猴桃山,進行墾復保護,10年來共產獼猴桃275萬公斤,以1990年社會不變價計算,經濟效益達165萬元。國際上稱獼猴桃為“果中之王”。生食或加工品對人體極為有利,在食品市場上有廣闊的前途。
【核桃】 核桃樹為高大喬木,樹冠大而濃密。農家多栽植於房前屋後,路邊渠旁。據1985年統計,全縣共有核桃樹14.49萬株,折合2636畝。主要分布在清油河、開河、文化坪、白魯礎、曹營、兩岔河等地。由於大部分地區溫差小,核桃產量低而不穩,平均單株產量12.5~20公斤,畝產300~400公斤。1990年社會產量較高,達到125萬公斤,收購量達20萬公斤,總收入171萬元。核桃仁是商南縣傳統乾果之一,每年都有外貿任務。自1985年開始,每年提供外貿桃仁5萬公斤左右。核桃木是上等木材,它以堅實、光滑,紋理清晰而著稱,是木器加工和家具加工的最佳原料。商南縣木器工藝廠加工製作的核桃木茶几、屏風、珠寶盒等,在國際市場上暢銷不衰。
【板栗(毛栗)】 毛栗樹為高大喬木,育苗造林嫁接後的結實即是板栗。商南縣南北深山區都有分布,全縣約有板栗樹25.3萬株,折合3606畝。主要分布在青山、趙川、兩岔河、余家棚、石柱河、店坊河等地。毛栗個小、肉細,有濃郁的栗香味,但產量低,不易加工。單株產量平均20~25公斤。經過嫁接後的板栗,產量增加,外形鮮麗,在食品市場上供不應求。從80年代中期開始,商南縣林業科技人員,在板栗主要產區傳授嫁接技術,每年春季嫁接板栗都在20萬株以上。
【水雜果】 商南縣鮮果種類繁多,擇其要者,列述於後:(1)柿:商南縣柿子品種有5種,磨盤柿、葫蘆柿、尖柿、牛奶柿、軟棗。全縣約有柿樹13.5萬株,大部分分布在丹江沿岸和長坪公路沿線川垣地區。年產量在200~250萬公斤左右。(2)桃:商南本地桃個小、味酸。1965年從南陽調回大白桃,又從周至縣調回水蜜桃,豐富了商南桃品種,主要載植在任家溝、金盆等地。家生桃在商南數量不多.而丹江兩岸低山緩坡上,卻有滿山遍野的野毛桃,每年早春,艷麗桃花,含苞待放。明代遊記文學家徐霞客過商南時曾有“兩岸濃桃艷李,泛光欲舞。”的生動記述。(3)李:商南當地人稱為李梅。分布狹窄,產量少,以徐家店小栗園為集中產區.有紅李、黃李兩種。(4)杏:商南縣家杏較少,野杏多,主要分布川垣區。生食味酸,杏仁可作藥,年收購0.5萬公斤左右。西界公路沿線農家,在房前屋後栽植有從臨潼引進的巴旦杏。(5)蘋果:商南縣原不生長蘋果樹,僅在淺山地區有一部分海棠、棠李灌木叢。60年代後期從關中引進嫁接蘋果苗,品種有小國光,黃元帥、紅玉等。主要栽植在清油河、清泉兩地,但感染病蟲嚴重.產量不高。(6)梨:商南縣無成片梨園,僅在農家的房前屋後,村旁坡根零星栽植。
歷史文化
商南地域,雖無重關險隘,但地處陝、豫、鄂三省交界,地形複雜,踞此,可審時度勢,東圖中原,西聯關中,歷來是兵家休養生息,重振旗鼓,或新軍以退為進的戰略要地。秦二世二年(前208)漢劉邦納張良計,揮兵富水,築城屯兵,養精蓄銳。翌年,出武關,進關中,成帝業。明、清時期,境內是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劉通、太平軍、白蓮教與官軍反覆激戰的地方,其中:李自成三進三出,並留下築寨屯兵,娶妻生子的軼事。抗日戰爭中、晚期,商南成為前方的後方,後方的前方。國民軍政部後方醫院、彈儲所、軍械庫及正規軍、別動隊雲集於此,其中第十三集團軍司令湯恩伯中原戰敗,在境內休整長達8個月之久。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商南是陝南遊擊隊接應中原軍區北路突圍的前沿陣地;是中原突圍北路主力入陝後的第一個立足點;也是豫鄂陝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與東南門戶。其間,李先念、賀龍、關向應、鄭位三、方升普、汪鋒、陳先瑞、王震、陳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軍事將帥,曾在此留下浴血奮戰的篇章,艱苦卓絕的業績。
地圖信息
地址:商洛市商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