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萊比錫畫派

新萊比錫畫派

新萊比錫畫派(New Leipzig School)是一個鬆散的德國藝術團體,相關藝術家均畢業於萊比錫美術學院。新萊比錫畫派於東西德統一後的20世紀90年代嶄露頭角。在藝術商格德·哈里·呂伯克(Gerd Harry Lybke)的支持下,這些藝術家以具象繪畫的方式,描繪了前東德的景觀、經濟和社會狀況。尼奧·勞赫(Neo Rauch)是畫派的領軍人物,也是其中最有名的藝術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萊比錫畫派
  • 外文名:New Leipzig School
  • 出現時間:20世紀90年代
概念簡述,歷史溯源,代表藝術家及作品,影響,評價,

概念簡述

21世紀初,繪畫天才的大量湧現與東德萊比錫美術學院嚴格的技法訓練有關。萊比錫美術學院保持著強大的傳統教學方式,在冷戰時期,他們在東德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下,忽略了戰後的西方前衛藝術運動,在現實主義之外,傳承從文藝復興到表現主義的德國藝術傳統,注重對繪畫技法和美學問題的探討。最早的萊比錫畫派主要是指參加1977年第六屆卡塞爾文獻展的萊比錫畫家;新萊比錫畫派是指在柏林圍牆隔絕東西德40年之後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他們繼承了萊比錫美術學院的學院派技法,同時在新表現主義和博伊斯的啟發下開闊了藝術視野。

歷史溯源

“新萊比錫畫派”出現的源頭是萊比錫美術學院,教學主要為版畫藝術類、印刷技術及書籍裝幀設計。冷戰時期,由於阻斷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前東德接受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萊比錫美術學院堅守著固有藝術教學體系。在這個學院中,學生要花七年時間學習素描造型、空間營造、色彩理論、結構和透視等繪畫基礎課程。1959年的比特菲爾德會議(Bitterfield Conference),要求藝術家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古典藝術傳統,這也阻止了蘇聯藝術觀念侵入。
由於體制的差異,柏林圍牆成為了有效的屏障,讓萊比錫的畫家們免受博伊斯現代藝術觀念的影響,藝術上延續著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與馬克思·貝克曼(Max Beckmann)的繪畫傳統,70年代初成為“萊比錫畫派”(“老萊比錫畫派”)的雛形,1977年該畫派主要成員參加了第六屆卡塞爾文獻展,包括維爾納·圖布克(Werner Tubke)、沃爾夫岡·馬托埃(Wolfgang Mattheuer)和伯納德·海森克(Bernhard Heisig),他們是萊比錫畫派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這次展覽的參與是“老萊比錫畫派”成名的重要契機,而集體的成功也標誌著“萊比錫畫派”的正式確立。
新萊比錫畫派
尼奧·勞赫
1989年柏林圍牆被推倒,東西德統一,萊比錫成為了新的藝術聖地,而進入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的學生們仍執著於客觀寫生的造型和色彩訓練,繪畫系課程依然沒有變化。90年代中期,作為阿諾·林克的學生,畢業於萊比錫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的尼奧·勞赫,因傑出的繪畫表現開始為外界所知。2000年,勞赫在紐約的大衛·茨維納畫廊舉辦個展,標誌著被稱為“新萊比錫畫派”的德國青年畫家群體開始登上國際藝術舞台。
德國統一後的“新萊比錫畫派”,無論是什麼題材,小幅習作還是宏幅巨製,都明顯體現了他們曾經擁有專注於繪畫基礎訓練的經歷。他們使用具象手法,追求畫面的敘事性,意味著畫面中所隱含的某種社會現象或生活經驗。前東德的城市景觀具有無限的魅力,廢舊工廠瀰漫著神秘的氣息,大量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們,陰鬱破敗的街區和建築物,整個城市透露出浪漫的誘惑。陰淒的社會氛圍對應著冷戰後的物質匱乏,人們陷於過去與現在的迷茫之中,內心充滿了對未知自由的渴望,同時呈現出沉默與墮落,萊比錫的社會氛圍為畫家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

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藝術家
作品
作品分析
尼奧·勞赫(Neo Rauch,1960—),德國畫家。
新萊比錫畫派
《廣場》,2000
《廣場》是勞赫的代表作。儘管形式上有波普漫畫的效果,但是其中的圖像並非像波普藝術那樣借用廣告招貼類印刷品,而是由畫家自己創造,帶有超現實主義的錯位和夢幻感。畫面上的人物、建築和樹木並置於不同的空間中,沒有具體的敘事性和連貫性。在這幅結合了東德式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西德式抽象的畫面中,勞赫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烏托邦進行了雙重解構。
馬蒂亞斯·維舍爾(Matthias Weischer,1973一),德國畫家。
新萊比錫畫派
《武木期》,2000
維舍爾經常把畫作當作建築性的集合物。在《武木期》中,他用建房子的方式作畫,像砌牆一樣多層塗抹和切割,把油畫材料當作建築材料,有些地方用刮刀厚塗,有些地方比較稀薄,留有顏料流淌的痕跡。畫中木屋的造型厚重粗獷,還頂著木屑的痕跡,顯示出質感和體量。他畫的原木、森林與房屋分別存在於不同的時空,跨越了真實和想像的領域。
大衛·施奈爾(David Schnell,1971一),德國畫家。
新萊比錫畫派
《入口》,2007
在新萊比錫畫派中,大衛·施奈爾的繪畫風格具有很強的建築感,嚴格的透視效果令人想起傳統繪畫的構圖,但是又打破了以往的美學秩序。《入口》這幅畫的架構如同現代建築,簡潔的形式似劍一般鋒利,向各個方向穿透。施奈爾的作品經常打破現代主義的理性,向視覺再現規律的極限發起衝擊。
朱利葉斯·霍夫曼(Julius Hofmann,1983—),德國畫家。
新萊比錫畫派
《漂移》,2012
霍夫曼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五官扭曲,肢體錯位,仿佛是電子遊戲出現故障後的產物。的確,霍夫曼的繪畫受到20世紀90年代遊戲視覺的影響,他也進行過遊戲和動畫的製作。除了造型特點外,霍夫曼還常常通過畫面中線面的對比、色塊的漸變和組合製造張力,從而挑戰傳統寫實的人物肖像的審美情味。
提洛·鮑姆加特(Tilo Baumgärtel,1972—),德國畫家。
新萊比錫畫派
《樣例》,2018
鮑姆加特用“客觀的、形象化的、敘事的”來形容自己的作品。他的技法非常全面,風格也十分多變。其作品的構圖往往非常複雜,畫面中出現眾多元素,但鮑姆加特總能想辦法讓它們和諧一致。從顏色上來講,一些作品顏色相近,偏單色畫的效果;另一些作品顏色的飽和度較高;還有一些作品,採用的是局部變色的技巧。除此之外,鮑姆加特的畫作常出現一些奇怪的意象,表明其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

影響

新萊比錫畫派
藝術商格德·哈里·呂伯克
對戰後新希望的幻滅和冷戰時期的動盪局面,作品中流露出深刻的憂鬱和內心不安的情緒,這也許是對萊新比錫畫派唯一的作為群體式的內在共同精神的總結,作品所呈現別樣的面貌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以美國為主的收藏家曾瘋狂購買任何來自“新萊比錫畫派”的作品,並作為其私人收藏在重要的美術館進行大規模展覽。藝術商呂伯克也大力推廣萊比錫畫派的作品,他充分地認識到國際平台和國際化的運作方式對這群年輕藝術家的重要性,因此對萊比錫的青年畫家作大肆宣傳,把畫廊開到了東京、巴黎乃至紐約。“新萊比錫畫派”是德國和美國畫商們製造藝術事件而打造的投資品牌,也是一次手法高超的藝術品行銷策略。在一系列充滿商業氣息的推廣下,新萊比錫畫派在藝術市場上創造了新的傳奇。

評價

新萊比錫畫派繼承了老萊比錫畫派的傳統, 但在創作技巧及題材內容的選取上又加入了更加豐富的個性化特點。新萊比錫畫派是在東西德統一前後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他們的作品理所當然地帶有這一歷史變革時期的烙印。突然置身於社會巨變中難以自拔的茫然、惶恐、徘徊,日常生活中堆積如山的工業廢料,大批量生產的商品,無意義的重複勞作,以及隨之而來的心理問題、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等等,都被悄悄收進他們的視野中,然後,他們在創作中以一種諷喻的手法將這些帶有概念性的元素展示出來。這種展示不是大鳴大放的,有時甚至可以看作是深藏不露的。他們以冷靜旁觀的態度將一切放到觀者面前,不解釋,只選擇。藝術發展到今天,藝術家已不屑於把自己打扮成精神導師的樣子,喋喋不休地向觀眾灌輸知識和真理,而是悄然無聲地向觀眾袒露自身,接受審美直覺的審視與裁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