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奧·勞赫(Neo Rauch)於1960年出生於德國萊比錫,他無疑是20世紀最優秀,最受關注的德國藝術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奧·勞赫
- 英文名:Neo Rauch
- 籍貫:德國萊比錫
- 出生地:萊比錫
- 性別:男
- 國籍:德國
- 出生年月:1960年
- 職業:藝術 畫家
- 代表作品:《進化》(Entfaltung)
人物簡介,作品主題,作品特點,作品介紹,人生轉折,
人物簡介
尼奧·勞赫(Neo Rauch)於1960年在萊比錫出生;在萊比錫版畫及書籍裝幀藝術大學讀書期間,師從林克和赫爾斯希兩位教授;畢業後成為萊比錫版畫及書籍裝幀藝術大學助教;1999年開始舉辦國內外巡展。尼奧·勞赫一直在萊比錫生活,過去數年他逐漸成為德國著名的年輕畫家之一。
這位土生土長的萊比錫人是繪畫界迅速崛起的新軍中最富盛名的先鋒之一,甚至成為了“媒體明星”。然而讓慕尼黑現代美術館作為合作夥伴承接這一次聯合回顧展的,既不是他的迅速成名,也不是市場,不是藝術家的機智話語,也不是他的50歲生日,而是他的作品;慕尼黑的策展人伯恩哈特·史文克(Bernhart Schwenk)在闡述展覽宗旨時如是說。
因為他的作品在過去17年裡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萊比錫和慕尼黑兩地分別展出的60幅畫作足以令人相信這一點。這些作品主要來自私人收藏。公共博物館在開始時對購買他的畫猶豫不決,隨後隨著價格的急劇攀升則只能望洋興嘆。
作品主題
尼奧·勞赫在他的油畫作品中將廣告設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連環畫的元素結合起來。作品的主題可歸結為超現實主義繪畫傳統。勞赫的繪畫多為大尺幅作品,運用超現實主義手法展現日常生活場景。其特徵是看上去是各種沒有關聯的、拼貼畫般的片斷,但證明了畫家很強的敘事能力。主題的多樣化促使觀眾更為仔細地去感受作品。並不流暢的色彩(蒼白和灰白的顏色)和打破常規的色彩對比使他的作品看上去充滿誘惑、令人興奮。
這些具像的油畫作品對於我們所處的時代來說很陌生,更多令人想起前民主德國時期,是失去家園的社會主義烏托邦的悲愴的餘音。作品展現出一個與我們身在的世界平行的、掙脫了地心引力的宇宙,就如同在夢裡那樣。畫面中的人物要么置身於花園、廚房或是廠房,舉止各異,要么穿著奇特的服裝、牽著奇特的動物流連在海邊。勞赫的繪畫與理性的當下和此時隔絕,駐留在一個恍如隔世的、觸動我們情感和心智的前民主德國的世界裡。
作品特點
尼奧·勞赫的繪畫色彩醒目,尺幅巨大,具有混亂、不安的特徵來自於特殊的夢一般的生活現實,士兵、工人、商人以及狂飲的宴會和奇怪的儀式等特殊時代的歷史面貌,有一種對敘事性繪畫模仿的風格,其作品中各種人物的邊緣線有意不融於背景之中,清晰而硬挺,如同剪貼的畫報。
他還利用各種縱深的透視角度,使畫面產生深遠感,把觀者引入某段既明了而又模糊的歷史。他的作品讓人極易辨認,而又難以模仿,近年來深受歐洲和美國收藏家的青睞。
在慕尼黑,當人們爬上大樓梯,登上美術館二樓時,看到的第一幅畫是《演出》(1996年)。在斜面上一群男人圍桌而坐,他們背後是一片難以言狀的粉紅色天空,他們的座椅是稀鬆平常的綠色啤酒箱。這是對古典大師的晚餐題材的改寫嗎?現在要被出賣的,是藝術家本人嗎?勞赫的畫作有意避免單義性。
在萊比錫,當人們沿著階梯走下去時,看到的或者是《十月》(2009年)或者是《道岔》(1999年)。這裡的展覽構想是,讓創作時間各異的畫作彼此展開對話。慕尼黑的策展人則有所不同,他的得意之處是,每一個房間裡展出一個“不一樣的勞赫”,每一次都選取其中一幅畫的標題作為題詞。因為藝術家本人喜愛跟他的畫一樣、從不同的方向演繹他思想的標題。
90年代末,在尼奧·勞赫的繪畫中,彩色逐漸取代了早期作品中的黑色——使用得相當克制,產生一種褪了色的效果。《房子》(1996年)是藝術家以精湛的技藝和智慧,常常也帶著諷刺,率性地安排插圖式和抽象式圖像空間,同時又通過版畫色的輪廓控制圖像效果而完成的精彩畫作之一。他還常常插入字詞的碎片和文字框。在隨後幾年中,顏色和圖式逐漸豐富,圖像人物日益增多,有時甚至讓歡快的氣氛中滲入陰鬱的色調。
像《不潔》(2004年)這樣一幅畫,就好比一座界碑。暗色的人面牲畜在光線昏暗的一個室內空間的前部低下了頭。粘稠的顏料頗有裝飾感地從木樓梯上翻滾下來,而牆上掛著一塊帶毛的火腿肉。一個男人在往一個碟子中盛湯,背景中一個穿著馬甲的矮個子正端著這湯去上菜。這是對藝術市場的一種辛辣諷刺嗎?
接下來的畫作,越來越大的畫布上溢滿了充滿意味的形象,幾乎讓人難以承受。真的還能用繪畫這樣的手段上演宏大的世界戲劇嗎?《Revo》是大量剛從畫室中出爐的新畫之一,藝術家嘗試在三乘五平方米的畫布上作畫,上面是反寫的“Over”(結束)。在畫上既沒有空間上的中心,也沒有思考的中心,而是四散分布的遁點。
勾畫精美的地貌,尚未完成的平原,折中方式的形體糅合,夢幻一般的新造形式,這一切可能會在同一幅畫中出現。或者,創作時間相近的畫作如《傾倒》(2009年)和《蘆葦孩童》(2010年)顯得如此迥然相異,就好像它們出自不同藝術家之手。
作品介紹
在作品《進化》(Entfaltung)中,畫家採用了多層次的空間組合,一個飄浮在空中、肩上有著雙面頭的男子,沿對角線方向,將畫面分成兩部分,這種形象不禁讓人想起夢幻先驅夏加爾。作品的左下部分似乎是幾個畫家正在創作拼貼畫,右上部分的人物站在階梯上像在參觀展覽,而最上面的空間是三隻手在紙面上書寫的片段鏡頭,形式上成為多重空間疊加在一起,增加了對內容釋讀的困難。
畫家也許並不打算能讓觀者理解,因為他的畫所要表達的是一種與他自身存在相關的東西。在一幅名為《刺繡女工》(Die Stickerin)的畫中,整體籠罩著一種不安的氛圍,畫面人物表情漠然,構圖以刺繡女工為中心,背景上的一個通道將空間延伸至遙遠的地方,產生一種時空交錯的恍惚感。
另外還有《等待野蠻人》(Warten auf die Barbaren)結構複雜,又令人難以琢磨的作品,人物是前蘇聯和東德的那種社會現實主義的傳統形象,強壯的年輕人,手持武器的家庭主婦,顯示東德時期那段處於混亂狀態的歷史,而近景中長鼻子的怪物,又充滿了荒誕無稽之感。
人生轉折
在讓人充滿希望的政治轉折(即兩德合併,譯註)發生之後,繪畫,尤其是產自原東德的繪畫遭到了普遍懷疑:繪畫成為令人不屑的手工藝,它散發的油彩和松節油氣味成為了恥辱的標記。
1990年,尼奧·勞赫30歲。出生於萊比錫的他在薩克森-安哈特州的阿謝爾斯列本,他祖父母的身邊長大,因為他的父母——兩人都是藝術系的學生——在他出生幾周之後就因為火車事故而離開了人世。他從1981年至1986年在萊比錫版畫藝術與書籍裝幀藝術學院隨阿爾諾·林克(Arno Rink)學習,隨後師從藝術大師伯恩哈特·海斯西(Bernhard Heisig)。他2005年獲得帶薪的教授職位,但是3年之後他就放棄了。
直到今日,他還隨時可能對所承受的謾罵進行反抗。尼奧·勞赫曾經以他的畫作為戰場,現在也依然如此。他在他的畫中通過——藝術中和生活中——那一群伴隨著他的人物堅持著自己的戰鬥。幾乎在他的每一幅畫中都能找到一個與他相似的主人公。特別是他的“後社會主義時代的現實主義”對美國人的吸引,使尼奧·勞赫得以享譽世界。
萊比錫博物館館長漢斯-維爾納·施密特(Hans-Werner Schmidt)說,他作品中的那些讓人覺得疏遠和陌生的地方,正是其吸引人之處。尼奧·勞赫的成功鼓勵了眾多年輕藝術家重新回到繪畫上,同時也讓萊比錫在藝術世界地圖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