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腐敗

所謂“新聞腐敗”,就是新聞部分個體(記者新聞媒體)利用所掌握的國有和公共的新聞輿論工具,牟取不正當利益。新聞腐敗是個國際性新聞職業倫理問題,在中國當前表現比較突出。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其成因比較複雜。亟需通過制度設計進行規範化治理。“新聞腐敗”等新聞職業道德問題,不僅在中國,在其他開發中國家以及西方報業早期階段也曾大量出現。新聞職業道德問題是國際新聞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這樣說,並非是要證明新聞腐敗等職業道德問題是合理的,而是想說明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是新聞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聞腐敗
  • 概述 :所謂“新聞腐敗”,
  • 定義與解釋:所謂新聞腐敗是指一切與新
  • 特徵:新聞腐敗有三大表征
定義與解釋,特徵,成因,當前狀況,治理,問題,

定義與解釋

所謂新聞腐敗是指一切與新聞的採訪、製作、傳播過程相關的非法的、不道德的權利交換行為、關係、過程,即一切非正當的新聞界腐敗現象。新聞腐敗的實質是新聞權的濫用,權力濫用的目的是謀取不正當的經濟、政治利益。所以,新聞腐敗實際上是社會腐敗在新聞領域的折射,是經濟、政治腐敗現象侵蝕新聞界的結果,或者說,是新聞界吸納社會腐敗的產物。

特徵

新聞腐敗有三大表征:版面、節目的腐敗;新聞從業人員的腐敗和新聞管理制度的腐敗。
新聞腐敗新聞腐敗
版面、節目的腐敗
新聞采編、製作、傳播的終極目標是追求社會傳播效果。產生傳播效果的最後形式是報紙的版面、廣播電視的節目,因此,搞新聞腐敗, 搞權、利交換最終要通過版面、節目才能達到目的。
版面、節目腐敗最為突出的特徵是“有償新聞”泛濫。
“有償新聞”主要有三種類型:收費新聞、新聞式廣告和虛假新聞。所謂收費新聞,是指被金錢玷污了的新聞。從新聞的角度來看,它具有各項新聞要素,有一定的新聞價值。把它歸屬於“有償新聞”,就在於“收費”。新聞機構或工作人員在采編、刊播新聞時,向新聞來源收了費,玷污了專業新聞的純潔性。
收費新聞有的有突出的新聞價值,有的價值甚微。前者在版面、節目中很難看出來,除非有人舉報或通過經濟調查才能發現。後者,則有兩種人可以感覺出來,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兩種人中,一種是同行,一種是專門家,即專門研究新聞的研究人員。同行,有兩類:一類是提供新聞的同行,如企業同行,知根知底,誰出了錢登新聞,彼此心知肚明。另一類則是新聞傳播業同行,箇中貓膩,你知我知。總之,不管收費新聞怎么難於辨識,由於 它必然要通過某種形式表現出來,就始終無法完全隱蔽自己。
新聞式廣告實質上是廣告,是廣告的內容以新聞的形式包裝、製作、編排、播發。
虛假新聞也是新聞的形式,而內容則大部分不真實,甚至全是虛假編造的東西。虛假新聞的產生,一般不是新聞機構組織行為的結果,而是個別采編者“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軟”,因而任憑他人指使,杜撰出來欺騙客群的東西。當然,也有的是個別記者為了多拿稿費、獎金而“生產”出來的。總之,這類東西是借新聞之殼,行販假之實的地地道道的“偷渡”假貨。
近年來,以上三類“有償新聞”在報刊、廣播、電視上繁衍速度之快可以說已達到令人瞠目的地步,侵占版面時段之多,亦是空前規模,令人難以忍受。從繁衍來看,可謂種類繁多。其中,以新聞式廣告為最。如報紙的信息專版、企業風采;廣播、電視的經濟新聞、市場傳真等,到處可以發現它們的影子。從侵占版面、時段來看,廣告和有償新聞亦隋處、隋時可見。有的報紙除了頭版是“獻給黨的”,還較為乾淨外,其它版面的“三八”線早已不存在。有的電台、電視台簡直成了保健品、藥品生產廠家、各種醫院的專業台。它們主要的社會作用已從向公眾傳播新聞變成了為廣告和“有償新聞”服務。
新聞從業人員的腐敗
平常我們在新聞傳媒上看到很多揭露貪污腐敗的報導。在新聞界,貪污腐敗同樣存在,不必說業內不時聽到某主編嫖娼被殺、某總編被二奶抓破了臉等緋聞,單就新聞業務活動方面來看,在部分新聞從業人員身上,腐敗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拿著記者、編輯的招牌,為廣告公司強拉廣告,採訪索要“紅包”,標價兜售“有償新聞”,已成了某些人的”正常”收入來源。現在,又有了更新的發展。最紅火的有兩項:一是搞所謂“新聞策劃”,為企業出“歪點子”,共謀製造“新聞”,從中牟利。如某市某電器市場策劃的“限時搶拿活動”,把投入活動者當猴耍,侮辱人格,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的影響。而參與其中,充任導演角色的就是記者。二是去企、事業當所謂兼職“顧問”。這又是一條極好的生財之道。有的人走到哪行,就要在哪行當“顧問”。有口碑曰:“顧問顧問,顧錢而問,你不給錢,謹防‘戳笨’(出事)!”上述這些人,不僅企事業惹不起,就是有的政府部門對他們也要另眼相待,開什麼工交工作會、經貿恰談會,都要請他們來參謀參謀,送點“紅包”。要是不送,就是稿子送上門也不發。
以上所說,我們可以說不代表新聞從業人員的主流。但從社會影響之深之大,從性質的嚴重程度來看,應該說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老百姓說:政府官員、企業幹部的腐敗,新聞界可以曝光、鞭笞,代表社會輿論盡監督之責。新聞從業人員的腐敗,在報紙、廣播、電視上就難見披露,難道這些人真是無冕之王嗎?
新聞管理的腐敗
新聞管理的腐敗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經營管理行為腐敗,二是經營管理制度腐敗。
經營管理行為腐敗指兩者:一是經營管理者把新聞機構、新聞活動作為自身謀利、發財的工具和腐化墮落的財源;二是指這類經營管理者對新聞從業人員實施腐敗管理。即以自身的腐敗行為為“榜樣”,導引、放縱新聞從業人員參與、從事腐敗活動。“有償新聞”為什麼屢禁不止,且有泛濫之勢,應從管理腐敗上找原因。一次偶然機會,筆者得遇某公關公司一位主任,其名片業務欄內竟赫然印著“代理有償新聞”。該主任還掏出多家媒體老總的名片,並炫耀該公司與多家報紙、電台、電視台的“有償新聞”合作關係。
這類現象說明了什麼?說明新聞腐敗已不僅是極個別現象。它已經很深地侵入了新聞機構的管理。部分新聞機構的經營改革實際上已步入歧途。
經營管理制度的腐敗體現在哪裡?體現在一些新聞機構以經營管理改革的名義制定的一些制度中。其中,最為突出就是一些以禁止“有償新聞”為名的上繳“紅包”的規定、措施等。這類規定、措施均要求采編人員上繳“紅包”,而上繳後可獲50%—60%,或更高的返還。這樣的制度,不僅起不到禁止“有償新聞”的作用,而且為“有償新聞”提供了制度支持。有業內人士說:這是雙贏,我們拿得多,單位收得多,經過組織處理,我們的錢就乾淨了。此話道出了問題的實質。有的新聞單位制定的所謂禁止有償新聞的規定、措施,事實上是為“洗錢”提供依據,為“繁榮”“有償新聞”掃除了道德上、法制觀念上的“障礙”。有人為此辯解說;“紅包”收繳返還是為了變暗為明,便於監控“有償新聞”。如果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都這樣辦,都把不正當收入變暗為明,共產黨執政的國家還成何體統。
改革的基本理念應該是推陳出新,去腐創新。把腐敗的東西作為創造發明推出,並以制度形式加以肯定,並且為不少“新生代”媒體接納、推廣,這不能不說是改革以來最為奇特的社會現象。如果任其發展而不禁止,被消滅的恐怕不是“有償新聞”,而是“無償新聞”,不是新聞腐敗而是黨的新聞事業。

成因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環境下,中國新聞業與以往計畫經濟時期的新聞事業有了很大變化:新聞業承擔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職能,既是黨政機關的輿論工具,又是社會民眾的公共輿論工具;既是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工具,又具有越來越明顯的經濟功能。新聞業服務的不同主體之間,例如黨政機關、企業、消費者、社會公眾之間,他們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呈現不盡相同的多樣化;而新聞媒體的政治、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之間,也同樣存在越來越明顯的差別性。因此,分析新聞腐敗等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成因,比較適宜的方法是制度經濟學的方法。這種方法兼顧法律制度和經濟因素,雖然是當代主要的經濟學流派,同時也是當代比較主要的一種社會科學分析方法。
新聞腐敗新聞腐敗
首先,“新聞腐敗”是新聞媒體的商業經濟功能與社會公共職能之間的矛盾反映。按照新聞業的一般規律而言,新聞媒體首先應當承擔社會公共職責,及時傳播各種信息。在我國,則要滿足黨、政府和人民民眾的相應信息需求。但是,如果新聞媒體是市場的贏利者,則追逐利潤無疑將成為它的第一目標。因此,很顯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媒體的社會職能與經濟職能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衝突。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產生新聞腐敗等職業道德問題;處理得好,就能夠基本做到兩全其美。中國新聞界強調新聞媒體要堅持社會效益為首,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這在新聞界的總體邏輯上是正確的,當然這並非意味著每個新聞媒體都應當同時首要承擔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這兩種功能,因為這樣做本身恰恰是自相矛盾的。一個主體,怎么可能同時具有兩個首要的行為目標呢?事實上只能是只有一個首要目標。這裡有一個目標的次序問題。如果以承擔社會公共功能為首要目標,則經濟目標就是次要的,甚至是不能兼顧的,如同公務員不能經商一樣;而市場化的新聞媒體本身必然是以經濟功能為首要目標,則它就不應當同時擁有國家權力、承擔指令性任務等社會公共功能的目標。否則,這兩種首要職能混同在一起的新聞媒體就會因為權力和利潤的雙重誘惑而導致腐敗。這兩類新聞媒體不同的行為目標決定不同的經營模式。承擔社會公共功能的新聞媒體,是政府必須為社會提供的基本的公共服務品,不能採取市場化經營模式。而市場化新聞媒體,其主要目標應當是通過市場壯大傳媒經濟力量和增加傳媒產品多樣性,滿足更高、更廣、更深層面的文化需要,需要通過人民民眾這一廣大的媒介消費者市場群體來實現,通過做強、做大,然後達到做好,實現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的統一。事實證明,市場化經營成功的新聞媒體,其新聞腐敗問題比較少;反之,依靠行政權力生存的新聞媒體,其經營狀況通常較差,容易滋生權錢交易式的新聞腐敗現象。
其次,新聞腐敗也是中國部分新聞媒體雙軌制所造成的主要弊端。中國部分新聞媒體實行雙軌制,一方面享受國家財政資助或附屬於某一國家權力機關(包括列入國家編制的全國性行業協會、社會團體),另一方面又可以進行廣告等市場化經營。有關主管部門的調查分析表明,新聞腐敗問題主要發生在部分依託權力機關、沒有完全實行市場化經營的新聞媒體內部。這些新聞媒體及其記者的收入有一個很大的灰色區域。其一,由於他們具有權力和官方宣傳背景,某些地方、部門、企業乃至個人為了爭取多被宣傳,平時會主動給某些新聞媒體和記者各種好處如現金證券、工作機會、旅遊、汽車、房子等等。其二,由於可以從事市場化經營,商業利益的天然驅使和權力尋租的客觀可能性疊加在一起,使得某些新聞媒體及其記者必然具有追求自己私利的欲望,主動向被採訪報導對象索取各種好處,以致達到膽大妄為、丟棄職業道德的地步。中國當代新聞職業道德自律運動一直要求新聞單位的採訪報導和廣告經營業務要兩分開。應當說看到了問題的這一癥結。可是,這一措施在實際上一直很難執行。因為它缺乏制度經濟學的視角,沒有考慮到處於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新聞媒體必然具有追求利潤的首要目標。在市場經濟的制度環境下,通過資源性和生產性產品的交換實現經濟利益是大多數生存於市場中的經濟主體的天然的、首要的追求,那些同樣處於市場經濟環境的新聞媒體及其記者既然合法擁有權力和市場兩個產品來源,他們難道會只取一個嗎?新聞媒體面向市場經營,就要考慮人工成本,他們難道會放棄精通新聞界情況的編輯記者而選擇新手來從事經營嗎?
再次,現有治理方法不盡科學、全面。現在,新聞界通常採取接受社會監督和舉報、行業內部調查通報和舉辦不定期培訓班學習教育等方法,治理日趨嚴重的新聞職業道德問題。這些措施即使新聞界自身也感到軟弱無力。一些新聞媒體和記者屢錯屢犯,一些原本很優秀的記者乃至大學新聞系的學生也被這種壞風氣薰染而變得悲觀,並在利益誘惑下逐漸喪失職業良心。新聞界學者認為新聞職業道德是“無牙的老虎”。確實,這些方法是治標之策,而非治本之策。何為治本之策?就是要在深刻認識新聞職業倫理的本質特性,認識它對於新聞業發展的重要性,從根本上分清新聞媒體各種職能之間的正確關係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化方法,從總體上和全局角度規範新聞業的行為。

當前狀況

一、愈演愈烈的新聞腐敗現象
在我國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作為執政黨各項事業一部分的新聞傳播,其有限的版面、節目時間滿足不了來自政治、經濟、社會諸多方面的宣傳需求。這無形中使新聞傳播成了一種稀缺的社會資源。圍繞這一稀缺資源的分配,產生了激烈的供求矛盾。一些單位或個人為得到這種資源,就開始與新聞從業者進行交易,用物質或金錢來換取新聞傳播權。而一些自律不夠的新聞單位和素質不高的新聞工作者在誘惑面前不能自制,使得新聞行業出現了不應有的腐敗現象,現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新聞腐敗新聞腐敗
新聞腐敗的具體表現是:編輯記者個人采寫有償新聞,對宣傳對象百般包裝,直接獲取現金與實物回報;集體出售版面、節目時間,刊播毫無新聞價值的內容,“有錢就報導,沒錢不報導,錢多多報導,錢少少報導”;與黨政機關中的心術不正分子結盟立誓,幫助其拉幫結派,上下勾結,買官賣官,跑官要官;違規報導,片面炒作帶有明顯傾向性的新聞,打著“輿論監督”的幌子,干擾司法公正,甚至代人訴訟,包打官司;特權思想嚴重,時刻感覺高人一等,在購物乘車、學生入學、親屬看病等方面要求獲得優待;甚至動輒出示採訪證件,謀取蠅頭小利;無視正常業務聯繫,軟硬兼施,強迫有關單位宴請、旅遊、娛樂,甚或家人吃藥看病、購物坐車費用也讓有關單位報銷;以刊播新聞稿件相威脅,強迫被採訪被報導對象刊登廣告,或直接進行敲詐勒索;採訪作風浮飄,高高在上,架子十足,非車接不去,非星級賓館不住,非名酒不喝,加重被採訪單位負擔;刊播廣告不顧社會效果,不管內容是否適合傳播,一概按廣告主意願刊登,甚至明知廣告內容虛假而照登照播不誤,甘當坑人幫凶;有時以新聞形式刊播廣告,欺騙客群;為圖出名,譁眾取寵,不惜炮製聳人聽聞的假新聞,製造所謂“轟動效應”,迎合低級趣味。
上述問題,在我省各級新聞媒體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為廣大人民民眾所深惡痛絕。
二、新聞腐敗業已形成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新聞傳播中的腐敗現象,對新聞傳播本身、社會及客群都產生了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
首先,它直接影響著新聞傳播的質量。本來新聞作為客觀事實的報導,不能為任何人、任何團體、任何利益所左右。當新聞被當作普通商品去交換,作為特殊精神產品的新聞的客觀、公正標準也就完全成了金錢的附庸,新聞就會變味、變質。
其次,它嚴重影響著新聞傳播機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新聞媒介都因其本身屬性而被看作是公正公平的象徵,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守護神”。新聞媒介所傳播的信息是廣大客群認識身邊世界的一個重要工具,已被廣大客群賦予了充分的信任感。一旦客群發現自己所信任的新聞媒介竟然大量出現虛假新聞、“廣告新聞”,將會對新聞媒介發布的所有新聞和信息都嗤之以鼻。
第三,它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新聞傳播的效率。當新聞傳播從業人員把更多時間用於腐敗時,本職工作必然受到影響,新聞的時效性會隨之延緩,創作優秀新聞作品的機率也會大為減少。
第四,它妨礙著新聞傳播中的公平原則。腐敗使一些單位或個人的一般性內容得以更多地被公開報導,而使另外一些單位或個人值得報導的內容不能發布,出現報導數量上的“有意識歧視性刊播”。
第五,它潛在地誘導著社會的道德水準和價值取向。雖然新聞媒介被稱為“第四種權利”有些誇張,但它在廣大客群中的權威地位相當崇高,如果客群看到具有監督社會功能的新聞媒體本身就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必然會嚴重挫傷他們對社會公平、公正的信心,使客群在精神上對社會和國家未來發展產生絕望情緒。

治理

過去,對於新聞界的問題,有關部門不是沒有重視。反對有償新聞的鬥爭已進行了多年,除頒發了全國性的《關於禁止有償新聞的若干規定》、《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外,報業、廣播電視業也相應出台了行業規定、規則、公約等。各地新聞界也制訂了相關法規、準則等。然而,從實際效果看,不盡人意。原因在哪裡?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對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夠,偏重就事論事,僅從行業不正之風去看問題,沒有看到它是社會腐敗侵蝕新聞領域的表現,以至讓其從潛在的、個別的現象衍變為公開的、制度化的腐敗;二是偏重道德倡導,疏於法治與行為管理,堵導不力。因而,日益泛濫,沉疴愈沉。
新聞腐敗新聞腐敗
第一,加速法制建設,頒布有關懲治新聞腐敗的相關條例。改革必須在法制的軌道上進行。要明確新聞改革與腐敗的分界線,必須要立法。在新聞法尚未出台前,建議中央、人大、政府組織法學界、新聞界專家就新聞腐敗的法治問題進行研究,制定有關懲處新聞腐敗的相關條例。這樣,一則可以規範新聞傳播機構及從業人員的行為;二則能為新聞法的儘早制訂奠定更紮實的基礎。
第二,建立強有力的新聞監察機構。鑒於目前的新聞腐敗已不再是個別現象,道德規範已成虛擬化趨勢,因而,從中央到地方的管理機關宜建立專門的監察機構,派員明查暗訪,受理民眾舉報,對新聞傳播機構實施有力監控,查處新聞從業人員的各種腐敗行為。
第三,清理規章、制度。規章、制度是用於規範組織機構及員工行為的手段或工具。制定規章、制度的目的在於保證組織正常運作與良性發展。處於改革中的組織機構往往會制定一系列新的規章制度,淘汰一些舊規章、舊制度。在舊的規章制度中,過時的、不利於改革的應廢止,而涉及黨和政府制訂的基本原則、基本國策,涉及組織的社會責任等重大問題而需要堅持執行或修改充實者應加以修改、充實、強化、肯定。對於新制度,經過一定階段,也需要清理。有的新規章制度,實際上是對某種現象、某些問題的“權宜處方”,在處方時並未顧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紅包”上繳返還制度就是這類有巨大負作用的“權宜處方”。其負作用就在於它把屬於陰暗面的個人受賄,組織留賄光明化、正當化了。這類“新”制度事實上成了保護、支持腐敗的制度,成了貪污、受賄,觸犯刑律者極好的保護傘。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在新聞界認真開展制度檢查,對這類違反改革精神,保護腐敗的東西進行徹底清理,堅決廢止。
第四,整頓新聞從業隊伍。近年來,隨著新聞傳播業的高速發展,新聞從業人員的隊伍也急速膨脹。現實的隊伍狀況,可以說魚龍混雜。在這支隊伍中,有的人是既未接受過專業教育,又未在新聞界經受過較長實踐的鍛鍊的。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是肯學習,敢拼搏,走正道的。然而,也有小部分人在社會腐敗思潮的影響下,把新聞傳播事業當作一種謀取不正當利益,實現暴富的手段,在急於先富起來的情緒躁動之下,幹了許多與新聞工作者身份不相稱的,極不光彩的事情,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的影響。當然,在這支隊伍中,亦有少數資深新聞工作者,在社會轉軌變型期,經受不住腐敗的侵蝕,背棄操守,與腐敗分子同流合污,在新聞傳播界大搞腐敗,敗壞黨的新聞傳播事業。鑒於以上情況已不是個別,因此有必要進行整頓,社會影響極壞者應清除出新聞隊伍,性質特別惡劣,觸及刑律者應移交司法機關懲辦。
第五,實施強化教育強化教育的內容構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法制教育;一個是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應重在強化新聞從業人員的法治意識,強化新聞工作者頭腦中的“合法”、“非法”等行為主控觀念,在新聞界掃除“高文化素質”法盲。職業道德教育重在道德理念、道德精神的具象化。具體而言,就是樹典型、立榜樣、指方向,提升、滿足新聞從業人員的精神需求欲望。強化教育的方式宜多種多樣。經常性、制度性的應堅持兩種:
1.崗位輪育與下崗教育相結合。
崗位輪育即是在保證重要崗位新聞業務工作正常開展的情況下,分批、分時段組織小型學習班,針對新聞腐敗現象輪流學習黨和政府的有關法規、政策和行業準則、規則。從理念上強化、規範業務與人的行為。下崗培訓則是將相對富餘的人員及過失人員調離崗位學習,目的在於提高反腐意識,深入認識新聞腐敗的本質及其危害,轉變錯誤觀念。
2.崗前準入教育。
從事新聞工作的從業人員,一般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然而,他們所受的教育,相對於他們所選擇的需要“萬金油”型人才的新聞職業來說,往往存在“教育不足”的問題。普遍缺乏的則是法制教育(除少數法律專業畢業者外),職業道德教育。崗前準入教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方式。在吸納招聘新聞從業人員之後,未上崗之前,如果能夠進行系統的強化教育,就有如打預防疫苗,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僅有利於為新聞傳播崗位提供優質的人才補給,而且有利於年青人不走彎路,儘快成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從反對新聞腐敗來看,還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這不僅能起到防腐於未然的作用,而且能為反腐倡廉提供生力軍。這項工作如果抓得好,對於新聞管理改革的成功,無疑是重要保證。

問題

一、是新聞的特殊地位,注定了這個行業不斷受到金錢的誘惑,而特殊的輿論監督環境造成了對輿論監督的腐蝕和瓦解。“新聞媒體具有諸多公權機關所沒有的特有權力——監督報導權,以及由此給公眾帶來的廣泛知情權而產生巨大能量。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家越來越看重新聞所帶來的公信力和美譽度,千方百計在新聞報導中宣傳自己的企業和產品;而一些官員和企事業單位管理者把‘見報’、‘出鏡’、‘上廣播’當做沽名釣譽、升官晉級的資本。兩者均藉助金錢和物質利益,使少數新聞從業人員甚至媒體本身拱手交出了新聞報導權,少數新聞工作者喪失了起碼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在社會不良風氣和醜惡現象面前敗下陣來,這樣的教訓值得整個新聞界高度重視和警惕。”
新聞腐敗新聞腐敗
二、是一些新聞單位在經營壓力下,默許有償新聞的存在。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新聞媒體開始獨立自主,自負盈虧,一些新聞單位在謀求經濟利益過程中,沒有處理好新聞宣傳業務與企業化經營創收之間的關係,一些廣告經營人員打著新聞採訪的旗號進行經營創收工作,其所在的新聞單位放鬆管理,為有償新聞打開方便之門,甚至給采編人員下達創收指標,從而使有償新聞成為經營創收手段。
由於立法的相對滯後,實體法中缺乏有償新聞的現成條文,對有償新聞目前較多的還只是採用道德勸誡和行政處罰,打擊力度不夠。“從根本上遏制有償新聞需要全社會的監督,需要新聞工作者的自律,更需要法律調整來規範。”朱偉峰說。
要加速法制建設和強化法制教育,將對新聞記者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完善現有法規、檔案中關於有償新聞的條款,儘可能地做到詳細、具體,並提高相關規定的可操作性,完善有關懲治新聞腐敗的相關條例,強化新聞從業人員的法制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