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研究前沿

新聞學研究前沿

《新聞學研究前沿》是2012年出版的書,作者是陳昌鳳。

基本介紹

  • 書名:新聞學研究前沿
  • 作者:陳昌鳳
  • ISBN:9787302286455
  • 定價: 48元
圖書信息,圖書簡介,圖書前言,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印次:1-1
裝幀:平裝
印刷日期:2012-5-7

圖書簡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近十年的教學與研究中,積累了多種經驗、成果。文集主要梳理近幾年來師生們在新聞學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對過去作一個小結,以開啟新的未來。內容分為:歷史、理論與反思;文化、政治與社會;新聞實務與媒體規制;網路新聞與社會化媒體。

圖書前言

鶯飛草長的季節,學院迎來了十年院慶。尤記得2002年4月21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之時,中國新聞學界泰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方漢奇教授在成立會的祝辭中曾寄予殷切厚望:“清華大學是一個歷史悠久,積澱深厚,富有科學、實幹、開放和團隊精神的大學……在這樣的一個學殖深厚的土壤里,播下新聞傳播教育的種子,一定可以得到豐富的營養,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能夠長成參天大樹。”那日我作為一名賀客幸臨盛典,充滿歡欣和感動。
清華的新聞與傳播教育,是貫穿著一種“精氣神”的,是有一種漸行漸明的理念的。這種理念,早在清華的歷史上,就已經開始播種、生根、發芽了。
在中國近現代新聞傳播史上,清華人的新聞思想、新聞實踐,對中國的新聞學有著重要貢獻,其中以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之一梁啓超先生的貢獻尤為突出。他56年的人生中從事新聞工作長達21年,創辦或主持過十數家報刊,“舉國趨之,如飲狂泉”,同時代的人“雖窮鄉僻陬,未有不知新會梁氏者。”他以“時務文體”對新聞文體進行改革與創新,“筆下大有魔力,而實有左右社會之能”(嚴復語), “當時的有產階級的子弟--無論是贊成或反對,可以說沒有一個沒有受過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禮的”(郭沫若語)。他不僅從事新聞實踐,也提煉與研究新聞傳播思想,“是十九世紀中國新聞傳播思想的集大成者”(方漢奇語)。他是中國第一位提出新聞媒體具有“耳目”和“喉舌”作用的人。他論述了報刊之“去塞求通”的功能。而他從事新聞實踐和研究,都是以改造社會、振興國家為己任的。從他提出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一清華大學的校訓,也能感受到他的情懷。
水木清華曾經孕育、誕生和為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輸送過一大批傑出人才,比如歷史系的胡鼎新(胡喬木),哲學系的章漢夫、喬冠華、楊述、韋君宜,法律系的王造時、王緯,外文系的李俠文,電機系的唐西民、常振錚、曾建徽,中文系的柏生,這些人成了著名記者、著名“新聞官”,在中國的新聞傳播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胡喬木曾任新華社社長、人民日報社社長、國家新聞總署署長、中宣部副部長等職;喬冠華以外交家聞名於世,曾率中國代表團第一次登上聯合國大會的講台,他同時也是抗戰時期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其國際時評享譽一時。章漢夫參與籌辦《新華日報》後任總編輯,曾任新中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李俠文曾任香港《大公報》總編輯、名譽董事長。此外,一代報人、新聞教育家俞頌華,報刊評論家、烈士羊棗,著名記者、路透社遠東分社社長、抗戰後上海《新聞報》總編輯、建國初復旦大學新聞系教授趙敏恆,記者、報人、新聞教育家、《文匯報》總編輯徐鑄成,也都曾就讀於文理交融的清華大學。如今,先輩代表梁啓超、喬冠華、胡喬木、李俠文、范敬宜先生的照片,陳列於院館走道,日日激勵著我們。
00新聞學研究前沿00前言2002年清華大學成立的新聞與傳播學院,是在繼承清華新聞傳統的基礎上,開創的新事業。建院院長范敬宜教授、時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胡顯章教授領導確立了“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素質為本、實踐為用”的辦學方針,奠定了清華的新聞教育理念。范院長的名言“假如有來生,我還做記者”如一盞明燈,照亮了許多學子的新聞理想;他的另一句名言“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成為新聞實踐的指南;他在“新聞與文化”課上吟誦他先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學院文化中漸漸植根的“心繫天下”的情懷,激勵和鼓舞著新聞學子和教育者。
在加入清華大學之前,我已聽聞“清華新聞學”之說,如今有幸忝列其中,深切感受到清華新聞學教育的個性與追求。雖然鑄就“清華新聞學”需要數代人的努力,對清華人而言任重道遠,但是如果非要簡而言之,那么今天的“清華新聞學”內涵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心繫天下的情懷;執著的新聞理想;精益求精的專業文化;深入基層的實踐與探索。
這本文集希望能包羅上述內涵的點滴。編竣印行前,我們為這本集子的題名曾頗費心思。我曾試圖用“雪泥鴻爪”、“方十載”之類的語言,想表明這只是短短歷史中的點滴探索。同事們也曾鼎力相助,錦心繡口的李彬兄擬的書名中有“小荷新角”,特別“文藝”的尹鴻領導卻用了十分理性的“轉型社會”或“全媒體背景”,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自我評價和定位。幸好叢書名稱均被果斷統一為“前沿”,為我的詞不達意找到了一個偎慵墮懶的藉口。
謂之“前沿”,或許其實難副。學術“前沿”涵蓋了最新銳的思想、第一線的論題、最新近的學術思考,而傳統新聞學的史、論、業務,很難全符合這樣的期待。不過,文集選錄的論文或文章,也力求表達清華大學在新聞學方面的新近探索與方向,它即使不儘是非常新鮮的話題、非常新銳的思考、非常科學性的論證,但至少有自己獨到的觀點和解讀,可以說,這本文集還是有著清華新聞學的“精氣神”的。文集首篇是對敬愛的前院長范敬宜老師的一篇訪談,這不僅為了表達我們對范老師的敬愛,也是為了寫照清華大學在新聞學教育研究方面的一些理念與探索。范老師生前為學生開設“新聞與文化”課,一直強調“新聞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是關係最密切的部分”,文化品質是媒體的靈魂,新聞人要“提高文化修養,加厚文化底蘊”, “媒體的改革和創新必須從文化上來突破”。學院的前輩確立的十六字教育方針和學科的基本理念,在這本師生文集中亦可見一瞥。文集中從知名教授自成一體的論說,到新銳教師、年輕學生們鋒芒畢現的探討,學術觸覺還是相當敏銳的。
較之其他幾本姊妹文集的集中與專精,《新聞學研究前沿》難藏其博雜和散漫。這也許顯露了“新聞學”學科與生俱來的“邊界困境”,而關於“有學”、“無學”的論爭魅影,則始終遊蕩在這個邊界上。在之前的一次編委會上,我們文集原先所分的“篇”目,也招致了同事的詰問:你們這本文集已經包含了傳媒產業、網路新媒體等諸多方向,還要別的文集做什麼呢?這樣的詰問,幫助我們重新聚焦了我們的篇目設定、重劃了所收文章的範圍。即便如此,我們還是難以做到非常專精,但我們以多元的觸覺、廣闊的取向,來摸索新聞學的邊界、燭照新聞學的學術前景--這個學科不僅“有學”、而且有著極強的衍生力。
文集中也收錄了以新聞作品代畢業論文而作的感言。一位碩士畢業生在畢業前的夢想就是為農民立傳,他用了一年的時間輾轉於南方數省,調查採訪一個村分散到各地的26個農民,從而成就了他的《光榮與夢想》。他已經主動請纓到廣西鄉鎮工作,這次我特地請他寫了這篇感言,雖不是論文,卻是一份發自心靈的探求,從中體現了清華新聞學教育的理念。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像他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他們本身就是清華新聞學的“成果”.
雖然這本文集確實只是“雪泥鴻爪”,短短十年的“小荷新角”,尚無法寫就具有體系的“清華新聞學”;而叢書的思路是收錄近幾年的作品,因此也難以完全表述清華新聞學的十年歷程。文集初編時篇幅近60萬字,之後應編輯需要砍去一半;而最終又為了體例而割捨了幾篇優秀的英語論文,並放棄了摘要,留下不少遺憾和歉意。
我能主編這本新聞學文集,實屬榮幸。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建院十年,我作為一個後來者,只有幸參與了近五年的工作。在這裡我以精進敬業的可敬同事為楷模,與勤奮聰靈的可愛學生同邁步,幾年來收穫了各種感動、欣慰、不捨和遺憾,這些情感,與我之前在北京大學與同事們新創一個學院時的感受,幾乎是同樣新鮮而充滿生趣的。我熱愛這個學院。
我特別要感謝同事王維佳博士的大力協助,要感謝各位老師和同學的熱心支持,並向不遺餘力幫助我們的出版社編輯紀海虹院友致敬。
陳昌鳳
2012年4月

圖書目錄

目錄001 柳斌杰
總序005
陳昌鳳前言第一編 歷史、理論與反思003
范敬宜媒體的浮躁在於缺少文化010
劉建明中國共產黨宣傳家是傳播學主要原理的首創者021
郭鎮之“無冕之王”與法外社會--林白水命運的歷史審視030
陳昌鳳電傳新聞對中美新聞敘事結構的影響--1870-1920年《申報》與《紐約時報》的敘事結構比較038 王君超如何解讀和應對“報紙消亡論”?--對話“報紙消亡論”提出者菲利普·邁耶教授048
周慶安 盧朵寶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聞發布制度的歷史考察055
王維佳當代中國新聞史書寫中的政治無意識062
李 漫元代邸報“新證”考辨--與孔正毅教授商榷070
塗鳴華“去熟悉化”--新聞史研究方法論的探討第二編 文化、政治與社會079
郭慶光 來向武範疇、取向、系統--危機傳播理論體系的建構088
李 彬 黃衛星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讀趙月枝《傳播與社會: 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102
王維佳中國黨報向何處去?110
常 江個人主義與商業主義的交纏--經典好萊塢敘事中的新聞業和新聞記者119
劉 銳電視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流動的影響--基於恩施州石欄村的民族志調查130
常 江文化帝國主義再思考--一種身份建構的動力學0新聞學研究前沿
第三編 新聞實務與媒體規制141 劉建明市級黨報轉軌省級黨報擴張146
郭鎮之 張治中“公共”與“人民”雙重視角下的重慶衛視改革154
周慶安構建多元語境下的電視“評論素養”--當前社會語境變遷及對電視新聞評論員的要求160
曹書樂表達自由、新聞自由與媒體規制--英國的法規與實踐169
任 叢比較分析中美兩國的低碳議題報導--以《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期間的報導為例176
王君超中國內地報業的自律模式及成立報評會的前景182
陳 華行業自律的北京樣本--北京網路媒體協會行為研究189
劉新傳商業與公共的博弈: 台灣公共電視政策的形成、變遷及啟示--以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TBS)為例201
曾維康光榮與夢想第四編 網路新聞與社會化媒體213 昌鳳 曾福泉微博與新聞業: 影響與機制研究223 劉 銳中國女性網路紅人的視覺性生產與“反迷文化”研究230
仇筠茜網路社會的身份歧視研究--“農民工”標籤在網路論壇中的“頂”與“拍”240
李沙婭 元東俊中、韓、日青少年網際網路保護研究中山千惠 1
熊澄宇 信息社會中新媒體的格局與走向20
熊澄宇 呂宇翔 張 錚新媒體與傳媒改革: 1978~2008 32
金兼斌 祝建華影響創新擴散速度的社會和技術因素之研究45
范 紅 張冰融企業微博行銷策略56
劉惠芬互動視頻系統及其互動敘事結構研究68
方興東微博時代的傳播機制變革與網路治理模式82
雷建軍視頻互動媒介形態分析97
張 錚新媒體與文化產業111
劉正榮網際網路與新輿論場126
何 威網眾與網眾傳播--關於一種傳播理論新視角的探討140
呂宇翔Copyright or Copyleft--網際網路著作權制度的演化與變遷156
劉惠芬以人為本的數位化博物館--以歐洲為借鑑,探討北京博物館的發展173
劉于思 廖 望從網際網路使用偏好到階層認同偏移--對“第二道數字鴻溝”的再思考201
郎玉坤生態學視野中的Blog(部落格)媒介形態研究225
賴曉航生物媒介的傳播模式241
翟 燦網路遊戲中的虛擬財產研究259
徐曉莉學術部落格的寫作動機與使用行為277
蘇 瑞網路空間中用戶對輿論控制的感知、識別與應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