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反轉劇

新聞反轉劇,是指在輿論的影響下,新聞事件像戲劇一樣發生劇情反轉的現象,比如,一件事發生後,因為新聞標題標籤化,加上民眾不明真相就妄下定論,導致輿論一邊倒的指責當事一方,而當深入挖掘這件事情,發現事實不是這樣,輿論又反轉過來,將矛頭指向另一方。新聞反轉劇,實際上反映出的是,新聞媒體的不負責,以及民眾發表輿論見解的盲目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聞反轉劇
  • 事件:一種一邊倒後來反轉的情況
  • 現象:劇情反轉
  • 原因:輿論標籤化
現象,原因,輿論標籤化,真相稀缺,反轉糾錯,應對,事例,獵殺豹貓,湘潭產婦,廣西楊六斤,特權食堂,

現象

新聞反轉劇是在新的社交媒體出現以來,輿論空間中出現了一種新現象。面對一條新聞,輿論都把矛頭指向了某一方,可劇情突然發生逆轉,輿論的態度也立刻隨新聞“劇情”的逆轉而轉向,往往轉換隻在瞬間,讓很多人猝不及防眼花繚亂。
新聞反轉劇新聞反轉劇
比如近來廈大校長被本校一副教授炮轟“食堂耍特權”:教工食堂在飯點常常無好菜可吃,而校長出現時服務員馬上端出豐盛菜餚。藉此批評校長身上的官氣和學校的行政化。因為是教師批評校長,而且批評的是輿論深惡痛絕的官本位和行政化,輿論一開始條件反射般站到了教師那一邊。可正如前段時間的“走廊醫生”一樣,從開始曝光行業潛規則的鬥士,迅速變成以正義之名挾私綁架單位的“壞員工”,輿論迅速發生了反轉——校長指責舉報不實,稱那位副教授被舉報學術不端正在接受調查,於是,不少人又迅速將本來指向校長的矛頭指向了那位副教授。
類似的“新聞反轉劇”很多。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路人違反交通規則闖紅燈被車撞死,網友就會罵路人,批評不守規則的“中國式過馬路”,可如果媒體報導那輛撞人的車是寶馬車,輿情可能立刻反轉,都去罵開寶馬車的人。還有,醫院發生了患者打護士事件,因為公眾的偏見,常會站在患者那一邊,認為患者相對醫生是弱者,輿論反而會同情患者。可如果媒體告訴你那個患者是個官員,輿情便可能立刻反過來去同情護士了。

原因

輿論標籤化

新聞反轉劇多是“標籤”決定態度。人們的情緒很容易被變換的標籤牽著鼻子走,而沒有去探究事實和是非。一些誤導輿論者,都善於藉助標籤去操縱輿論。知道公眾同情弱者,就貼上一個弱者的標籤,公眾就很容易不去問這個人到底做了什麼,而條件反射般站在“弱者”這一邊了。想讓輿論同情一個人,就給他貼上小販、低保人群、農民工、下崗工人、鄉村教師、被強拆者之類標籤,或者貼上曝光官員遭打擊、舉報貪腐等符號;想讓輿論恨一個人,就給他貼上富人的孩子、官員的後代、開寶馬的、開奧迪的標籤。
這樣的情形很多其實是違反新聞規律的。實際上,很多新聞剛發生時,真相併不會一下子全部呈現,需要媒體不斷挖掘和官方的調查,才會越來越清晰。從開始不清楚到最終真相大白,這是自然規律。可新聞反轉往往並非如此,不是事實的自然逐漸呈現,而是標籤的變換。因為很多人浮躁,不看事實和是非,只根據事件當事人的身份去站隊。可在新聞中,身份是很容易發生變化的,因為一個人有多重身份,是患者,也可能是官員,假如只根據身份去看,態度很容易發生變化。

真相稀缺

新聞反轉劇“新聞反轉劇”頻頻上演,很大原因是新聞發布者在清楚事實真相前就妄下定論,甚至斷章取義。作為“圍觀民眾”,因為網路訊息更新快,難免會疏於辨別真假,這才讓新聞烏龍事件奪人眼球。當真相大白時,人們才為自己當初的深信不疑後悔不已。
新聞反轉劇新聞反轉劇
我們自以為我們“懂”——從過去的媒體報導,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我們甚至不需要看視頻,從標題上就能得出如下的結論:女司機被打?一定是有人恃強凌弱;女導遊發飆?一定是有人強買強賣;交警打抱孩子的女人?一定是暴力執法。
很多時候,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態度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我們的思維定勢和頭腦中的刻板印象。更何況,我們看到了視頻。我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正義感。但卻忘了還有鏡頭之外,忘了視頻可以掐頭去尾、可以剪輯。
既定的思維模式和不完整的信息,導致了我們在上述一系列新聞反轉劇中坐了情緒的“過山車”。這提醒我們,儘管現在信息鋪天蓋地,儘管新聞隨手可得,儘管我們24小時線上,但事實的“真相”並不唾手可得且依然稀缺。

反轉糾錯

正是因為真相稀缺,那些不斷探尋、不斷接近真相的負責任的新聞報導,才彌足珍貴。但新媒體的傳播有著自身的規律。
新的信息技術使得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即時性和互動性都大大增強,參與新媒體傳播的每一個個體都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這又給我們接近事實真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過去,我們曾經對網上的一些謠言非常擔心,但是漸漸我們發現,網際網路上的謠言來得快、去得也快,因為當無數網民聚合在一起,網民對真相的探尋和追求,又形成了一套對謠言、謊言的糾錯機制,這套機制在接近真相上,可能比過去少數人、少數機構把持話語權的時候,更加高效。
因此,當我們對上述一系列新聞事件中輿論情緒的“反轉”進行反思的時候,也不必過於擔心。我相信在未來,這種“反轉”的事情應該會越來越多,它會成為新媒體糾錯的常態,它會給公眾接近“真相”以更多的機會。

應對

在一幕幕新聞反轉劇中,你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可以喜歡“女神”,也可以喜歡“女漢子”,但無論你是劇中人還是看客,在享受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激情時,不要丟了理性,碎了節操。
無論是傳統媒體、新媒體,還是自媒體,都需要新聞發布者先做到尊重事實,社會公民更應自覺做到不在公共平台發布未經核實的訊息,網路平台必須負起對訊息發布的監管職能,避免假新聞變本加厲。與此同時,在假新聞愈演愈烈前,相關部門應第一時間向公眾發布事實真相,必要時採取處罰措施,才能真正讓假新聞銷聲匿跡。

事例

獵殺豹貓

豹貓事件新聞回放:2014年11月底,一組“雅魯藏布大峽谷獵殺白鶴豹貓”的圖片在網路引發關注。隨後,廣西賓陽縣通報稱網傳男子懷抱“豹貓”圖片的當事人為賓陽縣賓州鎮恭村村委會下河村人黃某,懷抱的“豹貓”為家貓。
豹貓事件豹貓事件
劇情反轉: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森林公安部門於12月公布網傳“獵殺豹貓”最終調查結果,改口稱黃某的確違法獵捕“豹貓”,並已給予相應處罰。黃某承認,他知道“豹貓”屬於野生保護動物,之前他和弟弟在接受媒體採訪和縣森林公安局調查時,謊稱抱的是“家貓”,是因為擔心受到法律的處罰。
事件點評:從豹貓到家貓再到豹貓,身份的一變再變,讓官方通報顯得有些尷尬。不管是否因黃某說謊而導致最初的通報有誤,弄清事實都應是相關部門的職責所在。有關部門的調查能力和責任心都有待加強,否則,“指鹿為馬”的事情恐怕還會發生。

湘潭產婦

新聞回放:2014年8月,《湖南一產婦死在手術台主治醫生護士全體失蹤》的報導稱,湘潭縣婦幼保健醫院一名產婦因術後大出血不幸死亡,但醫院沒有及時告知家屬,直到家屬踹開手術室大門,看到“妻子赤身裸體躺在手術台,滿口鮮血,眼睛裡還含著淚水,可卻再也沒有了呼吸”,而本應該在搶救的醫生和護士,卻全體失蹤。
劇情反轉:湘潭縣連發通報,否認醫護人員失蹤,稱為避免醫患衝突,醫護人員被安排在手術室值班室等待。湘潭縣婦幼保健院醫生髮出說明稱,整個事件過程中,院方積極搶救,進行了多次病情告知與溝通。患者死亡後,該院副院長與患方在手術室門口溝通,被圍攻。患方強行破門,沖入手術室,院方在已經完成屍體護理的情況下撤出手術室。
事件點評:不管是湘潭產婦,還是手術室的自拍照片,許多涉及醫患關係的事件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醫患關係劍拔弩張的今天,媒體和自媒體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告別“有罪推定”,以客觀理性的態度面對醫患事件,媒體自淨、自律亟待強化,讓本已脆弱的醫患關係少受到傷害。

廣西楊六斤

廣西楊六斤新聞回放:2014年6月,14歲的廣西男孩楊六斤被媒體報導,6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爺爺奶奶相續去世,每個星期從堂哥那裡領1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常吃野菜充飢。隨後,他被兩位愛心人士接到深圳資助其讀書。其堂哥、鎮政府幹部、原學校校長來到深圳,執意要將其帶回,理由是需要他回去處理捐款等事務,引發“搶人”風波。
廣西楊六斤廣西楊六斤
劇情反轉:深圳康橋書院的兩名義工沒有辦理領養手續,也沒有為楊六斤辦理退學或轉學手續,僅提供了其中一名義工的身份證複印件,就把孩子帶到了深圳。6月23日,在深圳康橋書院為楊六斤舉辦的送別會上,書院院長韓冀表示,通過溝通已經完全化解了誤會,如果經過體驗雙方能夠滿意,可以進一步洽談,辦正式的手續就讀。
事件點評:楊六斤只是全國數萬事實孤兒的一個縮影,如果沒有被媒體報導,他很有可能還是和其他事實孤兒一樣,沒有監護人、無法接受教育、生存面臨難題。楊六斤的命運轉折,更是給當地部門提了個醒,別只靠媒體報導,更應妥善照顧好本地的事實孤兒,建立完善的救助體系,明確監護人,才能避免楊六斤式的孤兒產生。

特權食堂

新聞回放:2014年7月,一則“廈門大學女教授發公開信炮轟校長就餐特權”的訊息在網上熱傳。該校會計系女教師謝靈指責,學校教工自助餐廳常常無菜可吃,而校長出現時服務員馬上端出豐盛菜餚,“吃頓飯就吃出了階級差別”,並由此炮轟這體現了“廈大官本位的嚴重程度和對老師人格尊嚴的踐踏”。
劇情反轉:廈大校長朱崇實稱,他本人用餐時間並不規律,出差或公務活動的時候根本不在食堂就餐,而且他每次都刷卡消費,並不存在特殊待遇,並稱“他和廈大將保留進一步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朱崇實還指出,早前已有教師舉報謝靈存在學術不端問題,據他了解,學校相關學術道德委員會正在就舉報問題進行審慎調查。
事件點評:不管是校長“特權用餐”,還是教授“學術不端”,這些高校內的互相攻擊,都足夠吸引輿論的眼球。一方面,高校內部的監督溝通機制值得完善,需加強學校、老師、學生的溝通機制。一方面,身為教育工作者,也更應該牢記教育部劃出的“六條紅線”,做好本職工作,言傳身教,提高教師自身能力和社會認同感才是王道。
新聞反轉劇
新聞反轉劇
新聞反轉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