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21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教育法學》是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穎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編21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教育法學
- 作者:楊穎秀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9月1日
- 頁數:278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300198449
- 外文名:Educational Law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新編21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教育法學》從教育法的基本原理入手,重點闡述了教育法律關係及教育法的運行和責任承擔,並對國家及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家庭與社會等教育法律關係主體的地位、權利、義務、責任進行了必要的闡釋。實踐中,教育法律關係的失衡與糾正為我們呈現了鮮活的教育案例及判例,這也為《新編21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教育法學》的撰寫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其中的以案說法試圖增強《新編21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教育法學》的可讀性。
重在界定教育法學相關的基本概念,多維度地分析了教育法學中的諸多要素。《新編21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教育法學》系統而全面,並在每章配有案例及案例分析,可以使讀者通過案例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新編21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教育法學》既可作為教育法學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教育學和法學相關學科研究學者和學生的參考用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教育法學的研究對象及性質
第二節教育法學的歷史進程
第三節教育法學的研究方法
本章案例: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拒絕頒發畢業證、學位證行政訴訟案
第二章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節教育法的含義及特性
第二節教育法堅持的基本準則
第三節教育權與受教育權
第四節教育法的淵源與體系
第五節教育法律規範
本章案例:兩起觸目驚心的殺害學生案
第三章教育法律關係
第一節教育法律關係的含義、類型及特性
第二節教育法律關係的要素
第三節教育法律關係的形成、變更與消滅
第四節教育權利主體及其相互關係
本章案例:孩子園內摔傷應由誰來負責
第四章教育法的制定與實現
第一節教育法的制定
第二節教育法的實施與實現
第三節教育法制監督
本章案例:作弊被開除學生告學校法院確認學校處理合法
第五章法律責任與法律救濟
第一節法律責任
第二節法律救濟
本章案例:大學生校園被毆成植物人打人者獲刑賠償70餘萬
第六章教育基本制度
第一節學校教育制度
第二節義務教育制度
第三節職業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掃除文盲教育制度
第四節國家教育考試制度、學業證書制度、學位制度
第五節教育督導制度和教育評估制度
本章案例:學校以曾作弊為由拒絕發放學位證書北京農學院被學生告上法庭
第七章國家及其行政機關
第一節國家及其行政機關的教育權利與義務
第二節國家及其行政機關違反教育法的法律責任
本章案例:訴深圳市羅湖區教育局行政不作為案
第八章學校
第一節學校的法律地位
第二節學校的設立
第三節學校的權利與義務
第四節學校的法律責任
本章案例:校內施工不掃尾釀成事故誰負責
第九章校長
第一節校長的法律地位
第二節校長的權利與義務
第三節校長的法律責任
本章案例:新任校長的困惑
第十章教師
第一節教師的法律地位
第二節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第三節教師的專業發展及管理制度
第四節教師的法律責任
本章案例:副校長在招聘教師中受賄獲刑
第十一章學生
第一節學生的法律地位
第二節學生的權利與義務
第三節未成年學生的法律保護
第四節未成年學生的犯罪及其預防
第五節學生的法律責任
本章案例:教師當眾猥褻14名女生
第十二章家庭與社會
第一節家庭
第二節社會
本章案例:柳州強制執行“義務教育第一案”
後記
作者簡介
楊穎秀,教育學博士。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省重點學科“教育經濟與管理”博士點、碩士點學科帶頭人。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副理事長及教育管理學科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小管理》、《教育曙光》(香港)等雜誌編委。1999—2000年在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做訪問學者,2004—2005年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做訪問教授。多次受邀赴美國、加拿大、英國、西班牙、南非等國家參加國際會議,受邀赴香港及台灣地區進行學術交流。主要從事學校管理與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與法律領域的研究。現已出版專著3部,主編著作5部,發表論文100餘篇,多篇被《中國學術年鑑》、《新華文摘》等刊物轉載1篇。講授“學校管理學”、“教育行政學”、“教育法學”、“教育政策分析”等課程。參加全國教育科學“八五”規劃重點項目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九五”規劃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五”及“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項目、國務院學位辦委託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五”及“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等研究工作。獲第三屆及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吉林省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及第八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