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從要素、結構、功能、環境之間的動態互動關係著手,在分析國內外環境下新社會組織黨建的狀況、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等問題的基礎上,總結中國成功經驗、已開發國家基層黨建經驗和蘇東在基層黨建方面慘痛教訓,探索新時期新環境下新社會組織黨建系統的特點和規律,探索新社會組織黨建有效途徑。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政府機構不斷調整、社會加速轉型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活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其中,社會經濟成分、政府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的變化,直接催生了大量介於政府和市場之間的新社會組織。這些新社會組織幾乎遍及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科研、金融、農業、體育、司法、家政等各個行業和部門,服務於社會各類單位和群體,服務項目及種類繁多。這使得新社會組織逐步成為經濟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不僅給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給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層組織建設是黨建工作的核心內容和基礎環節,隨著中國經濟政治體制的轉換以及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的急劇變化,在新社會組織中開展黨建工作成為新時期推進黨的建設這一新的偉大工程中的全新的任務。基於此,《新社會組織黨建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1、從系統論的角度看,新社會組織系統和基層黨組織系統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繫。一方面,兩個系統有著相互獨立性,在要素構成、功能目標、外部環境和利益整合區間等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另一方面,兩個系統是母系統與子系統的關係,系統間相互依存,功能上互為補充。
2、新社會組織與其黨組織在系統進化方面有著緊密的邏輯契合性。首先,要素是系統的基本要件。作為子系統的新社會組織黨建系統,是新社會組織母系統中的重要構成要素,為新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支撐點,從而說明了在新社會組織單位中開展黨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系統是要素的母體。作為母系統的新社會組織系統既是新社會黨建系統既存的土壤和基礎,也是新時期基層黨組織必須占領的陣地,是執政黨必須整合的執政資源。因此,促進新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成了基層黨組織責無旁貸的重要任務。再次,系統和要素具有相互依存性。作為系統的新社會組織與作為要素的新社會組織黨建系統密切聯繫,不可分離,從理論上說明了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合理性,即符合系統論原理。最後,任何一個系統都存在於一定環境中,它必須與環境產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這進而說明了新社會組織黨建的合情性和合法性。
3、國內外關於新社會組織或民間組織黨建工作的實踐為人們進一步做好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鑑。北京、上海、重慶等地的黨建經驗值得借鑑,英國工黨、德國社會工黨開展民間組織黨建工作的經驗同樣有參考價值,蘇聯共產黨忽視基層黨建而喪失大量執政資源的教訓值得警惕。在對比、總結的基礎上,該書提出了開展新社會組織黨建的一般性原則:把握新社會組織特點,對黨組織進行科學定位;務求實效,避免把黨建工作形式化,忌片面追求建黨率;黨建模式靈活多樣,一個類型一個方案,忌一刀切;拓寬各種平台,形成黨建合力,忌單兵作戰。
4、為了做好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該書建議從系統內要素建設和結構最佳化、系統之間信息交換、改善系統環境三個方面著手。其中,加快新社會組織黨建系統要素建設和結構最佳化,是新社會組織黨建的根本;創新新社會組織與新社會組織黨建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載體,是新社會組織黨建的主要途徑;最佳化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外部環境,是新社會組織黨建的突破口。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劉強,河南南陽人,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廣西師範大學副教授。從事黨史黨建工作研究和教學工作,獲得2014年教育部“全國教學能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