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片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片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陶器
- 材質:陶
- 藏品編號:51735
- 質量範圍:0.01-1 kg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撥交
- 完殘程度:基本完整
- 入藏時間:1949.10.1-1965
- 規格尺寸:4.7cm*3.4cm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片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片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黑陶,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是中國古老的制陶技藝,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其中以大汶口文化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者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現濟南市章丘區)龍山鎮的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這一史前...
公元前 2600年 —— 公元前 2000年,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距今7000年以上的仰韶半坡彩陶藝術的衰落,中國文化歷史上孕育出了 “ 黑陶文化 ” 。相傳,古時候館陶縣有座大山叫陶山,陶山一帶以盛產黑陶而聞名,據說館陶的名字就源於陶山黑陶,古人所謂 “ 陶山者,山如陶,陶如山也 ” 即為明證。沿館陶衛河...
蛋殼黑陶藝術,是山東龍山文化氏族先民的傑出創造。這種蛋殼黑陶是被譽為“黑如漆、亮如鏡、薄如殼”的一種磨光黑陶。山東龍山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由於陶輪的套用和普及,出現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蛋殼黑陶藝術。這種蛋殼黑陶是被譽為“黑如漆、亮如鏡、薄如殼”的一種磨光黑陶,它是山東龍山文化氏族先民的傑出...
其中陪葬物品有夾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鏟一把、石磨輪兩個及頸項佩戴飾品。考古人員認定此處為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據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文清介紹,此墓葬出土的夾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隨葬物品,對研究龍山文化以及當時葬俗生活習俗有著重要意義。文物遺蹟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
其中陪葬物品有夾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鏟一把、石磨輪兩個及頸項佩戴飾品。考古人員認定此處為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此墓葬出土的夾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隨葬物品,對研究龍山文化以及當時葬俗生活習俗有著重要意義。其他遺址 其他主要山東龍山文化遺址 編號 名 稱 地 點 方 位 范 圍 ...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
蛋殼黑陶杯,高17厘米、口徑11.7厘米,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1960年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整器為兩部分套合,杯身作寬沿,直壁圜底,下承圓筒狀且兩端外侈的杯柄,上飾平行凹弦紋數周。該器以輪制而成,器壁薄如蛋殼,表面烏黑光亮。是山東新石器時代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也是典型龍山文化的重要標誌。山東地區...
黃河一直都被中國人奉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發現大量的古文化遺址,黃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龍山文化)。第一節 半坡文化 已進入新石器時代(1萬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當時正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250萬年至1萬年)主要有以下三點...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三足黑陶鼎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三足黑陶鼎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三足黑陶鼎高16.8厘米,口徑23.8厘米。
出土大量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質加沙黑陶為主,有鼎、鬲、豆、瓮、盆、杯等,特別是黑陶,質地堅硬,薄如蛋殼,造型精美,可謂該文化的代表。因地處龍山鎮,並完全不同於以彩陶、紅陶為特徵的仰韶文化,便定名為“龍山文化”。1994年,濟南、章丘共投資600多萬元興建城子崖遺址博物...
城牆下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堆積厚約2米,遺物有3層。上層有漢代繩紋板瓦、筒瓦、泥質灰陶罐、盆等殘片,中層有西周時期夾砂繩紋褐陶片、鬲足等,底層有夾砂陶鬼臉式鼎足、扁鼎足、盆式鼎足、鬹片、泥質黑陶竹節形豆柄、平底杯、罐把手以及掛紅衣泥質紅陶片,為典型的龍山文化遺蹟。1997年7月,贛榆縣文化局...
新石器時代陶器,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最早發現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從陶質區分,有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從工藝上區分,有手制、模製、慢輪、快輪;從紋飾上區分,有壓印、拍印、刻劃、彩繪、附加堆紋、鏤孔;從陶窯結構區分,有橫穴窯與豎穴窯。正是這些風格迥異,不同...
2014年12月3日,陶器燒制技藝(德州黑陶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Ⅷ-98。歷史淵源 德州黑陶燒制技藝,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先民們已掌握了嫻熟的黑陶製作技藝,快輪成形技術被普遍採用。其陶器造型豐富、器型規整、厚薄均勻,達到了中國古代制陶...
到第一、二文化層中,發展為夾砂灰、紅陶。這裡有許多當時或以後可以作為酒具的杯、盉等。當然,這時的陶器造型不規整,質量粗疏。在良渚文化和紹興馬鞍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陶器造型就較前規整了。那裡的杯、碗、瓶、壺製作細膩,形狀精巧。特別是良渚發掘的高頸貫耳壺、黑陶杯。黑陶杯黑色薄胎,上端呈盅形...
兩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距今4400—4600年之間,1934年發現,現在發掘出的物品有石斧、箭頭、紡輪、陶罐、陶(“規”下加“鬲”)、蛋殼陶等,有兩城先民中貴族的居住區,遺蹟中包括房屋遺蹟、窖穴、墓葬等,已開掘面積700平方米,還有更大面積未開掘。地理區位 考古隊對遺址中發現的屍骨、腐朽的木炭和...
這種典型的龍山文化,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是繼大汶口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區域以山東和蘇北地區為主。黑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山東龍山文化黑陶 器形品種較之彩陶更加豐富,亦漸規整。主要有罐、盆、鬲、豆、杯、...
趙家莊遺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里岔鎮趙家莊村南100米處的高台地上,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屬於新石器時代、東周時期遺址。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趙家莊遺址。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200米,土質鬆軟,呈灰褐色,文化層厚度超過1米。地表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石器、獸骨等。在遺址中採集到的人工遺物主要是陶片和...
鳳凰山遺址又稱戰台寺是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之一。位於新野縣歪子鎮寺門村北的土崗上,遺址高出地面5米,南北長550米,東西寬460米,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5米,分5層;第一層是擾亂的文化層;第二層主要含龍山文化陶片;第三層為倒塌的紅燒牆壁殘塊等;第四層含屈家嶺文化陶片...
1977年2月,經考古人員考證,禹王亭遺址為龍山文化遺址。1996年,重修禹王亭。2002年,修建禹王殿、鐘樓、鼓樓等。遺址特點 禹王亭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位於禹城縣十里望鄉十里望村,為一南北長45米,東西寬50米,高8米的土台,土台頂部為黃土層,依次向下為灰黃土、灰土、深灰土,文化層厚度為3.6米...
蘆山峁遺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李渠鎮蘆山峁村西北側梁峁上,核心區域為大營盤梁,遺址總分布面積約為2平方千米,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蘆山峁遺址整體地形呈“山”字形,遺址內挖掘出土房址12座、灶址2座、夯土城牆2段、灰坑23座、瓮棺墓1座、灰溝3條,並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為大型史前聚落...
關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他將其分為中國和蒙古的北方群、印度支那的南方群和日本與朝鮮的外圍群,並指出它們的特徵與有待解決的問題。梁思永在文中著重提出了研究方法的間題,一個是疊壓地層的問題,第二是分區研究的必要性。前者在後來研究後岡遺址時用於揭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及殷商文化的文化順序,後者套用於分區...
小谷城故城遺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前城子村,於1956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是新石器時代、漢代古遺址。小谷城故城遺址為平原地貌,分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大城東西長約1100米,南北寬約700米,總面積約77萬平方米。城牆多已夷為平地,僅西南角上有一段殘存,東西長約350米、寬13米、高2.5米,當地稱之...
是信陽市溮河區現存較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現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時代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春秋早期,現存遺址南北長67米,東西寬66米,面積4488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地層關係是:上層屬龍山文化,疊壓著耕土層,文化層厚約0.2—1米,其中包含泥質黑陶、灰陶片,可辨器形有鼎...
梁王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戴莊鎮李圩村,京杭大運河傍依而過,是新石器至戰國時代的遺址。195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調查發現梁王城遺址,經過多次考古發掘,表明該處遺址文化層堆積達5米多,內涵豐富,廓清了對梁王城遺址文化堆積、文化內涵的認識,其中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房址、作坊、窯址以及墓葬的發現為研究...
魏家莊遺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柳山鎮魏家莊村,東西長約300米,南北長約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東周時期的遺址。魏家莊遺址於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文化堆積層厚2~3米。發現有大汶口時期的紅陶,鼎足、鬹足等;龍山文化時期的泥質、夾砂黑陶鼎足、鼎口沿,夾砂褐陶、白陶足鬹、鬹把...
石源遺址位於即墨區留村鄉石源村西, 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類型。石源遺址東臨嶗山, 南臨墨水河,與團彪村隔河相望,西有西馬山,此處地勢較高,土質肥沃。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600米,土質呈黃沙土,文化層厚2~3米,地面遺物暴露較多,有石器、陶器等。坐落於群山環抱的盆地狀地帶上,南臨墨水河,因地勢較高...
老虎墩遺址出土的3片彩陶片誕生於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彩陶實際上是一種外來文化的產物,在當時,江西並不流行使用這種陶器。所以,發現的數量較少,沒有發掘過完整器物。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殘片,在江西省內都是很少。蛋殼黑陶觚 蛋殼黑陶陶器,是山東龍山文化的標誌性陶器。蛋殼黑陶觚是新石器時期用來飲酒的器具,...
龍山文化時代陶寺先民過著長期定居的農業生活,掌握了較高的建築和鑿井技術,有發達的農業和畜牧業。飼養的家畜有豬、狗、牛、羊等,以豬為最多,盛行用整豬或豬下頜骨隨葬便是例證。制陶、制石、制骨等傳統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還產生了木工,彩繪髹飾,玉、石器鑲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門類。生產的多樣化...
城子崖遺址上層為東周時代遺址,下層是首次發現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最初稱為(黑陶文化),後來該遺址被命名為(龍山文化),現專稱(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的發掘,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開創性意義,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重大推動作用。吳金鼎與梁思永同到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