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碳化米是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的石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碳化米
- 級 別:一級
- 年 代:石器
- 來 源:浙江省文管會撥交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碳化米是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的石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碳化米是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的石器。概況名 字: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碳化米收藏單位:浙江省博物館詳情有些結塊,有些散粒。有些顆粒完整,有些殘破。1...
由於在浙江吳興錢三漾的新石器遺址中出土過油品的器具。後人《禹貢》中談到荊州的祭品容納竹貨物;《爾雅·釋地》有:"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於是,苧麻可能性也是由這箇中央首先馴化而變化栽培動物的,良渚文化的錢山漾遺址曾發現有較多的碳化苧麻平紋布和細繩。這表明此種作物的栽培已經有特定的歷史。值...
常州稻作文化 常州,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是人類古老的“稻作生產”寶地之一。常州的“稻作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先民種植稻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以前。稻作生產,常州地區以栽種水稻和田間管理為主,從春到夏,自夏到秋,從“穀雨”開始春耕,至“霜降”全面秋收,歷時半年有餘。耕作環節...
馬家浜文化的後繼者是崧澤文化。1、更早發現和面積更大的——邱城遺址 1957年發掘的浙江湖州市邱城遺址,邱城的東、南和西南部,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故稱邱城遺址,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分上、中、下3個文化層。下層,距今約6000多年。此層為較大的建築遺蹟。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以背面弧突的錛和斜背舌表刃...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錛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錛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長4,寬2.1,厚0.6 器形類似於常形石錛,單面平刃微弧,刃寬於背,整器切割不是很平整,器表有較多缺損,薑黃色玉質,未見使用痕,有可能是件禮儀用器物。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下射徑16.5—17.5厘米、孔外徑5厘米、孔內徑3.8厘米。是已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概述圖片來源)文物造型 形體...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石耘田器是新石器時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11.6,橫4.2,高0.2 磨製精細,雙面刃,正鋒,厚薄均勻,靠近頂部正中有一對鑽小孔。石"耘田"器是良渚文化時期新出現的一種石器,器形相似於近現代稻田中耕時除草用的"耘田器",但器械耘田要在水稻行栽時才能進行,...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彩繪陶片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彩繪陶片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為一器物腹片,泥質陶,陶質較細,色為灰白,內壁捏制泥條盤築法痕跡明顯,外壁刻有一飛雁,形象生動,上施紅色彩繪,旁有細直線紋。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器殘片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器殘片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一片為罐的口沿部分殘片,泥質灰陶,外施黑色陶衣光亮,上刻劃有菱形、弦紋,圓圈圖案。胎壁薄。一片為腹殘片,泥質灰陶,外施紅色陶衣,上繪有赭紅色彩繪數道。胎壁薄。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石犁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石犁是良渚文化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46, 高:1, 橫:43 犁形扁薄,呈較寬扁的三角形,縱向中線上有三鑿孔,二孔在前,一孔在後,側邊單面刃,後邊無刃呈打琢狀,整器磨製。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麻布殘片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麻布殘片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5.5,橫5.5 嚴重破碎,且已發霉,局部較大殘片還能觀察到織紋和線條,經緯線的粗細大致相仿,為較稀疏的平紋織物。原鑑定為苧麻,但現在對此還有爭論。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代有段石錛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代有段石錛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長14、7 寬5、5 高3、2 器形規整,屬較典型的有段石錛,單面平刃,屬較高階段中的台階型。但台面較淺,這種類型盛行於良渚文化時期,後期也有沿用,打磨不精,器身殘留許多打磨痕。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石鏃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石鏃是二級石器文物,多見於長江流域,收藏於浙江博物館。文物介紹 器形較厚重,磨製較精細,器形規整,有脊有鋌,鋒部截面呈長菱形,鋌部截面呈圓形,有翼,鋌部表面呈砍削狀。斷面呈菱形的石鏃多見於長江流域。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陶杯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13 口徑6 底徑7 泥質灰陶,胎質細膩,色微泛黃。器為侈口,頸微束,寬流,流口上翅作鏟狀。對稱按有塑制寬頻狀把手,上面鏤有等邊三圓孔。器腹呈圓筒狀,上飾有等距四條凸弦紋。圈足稍外撇。胎壁輕薄。
盤縣大洞是更新世洞穴和舊石器時期洞穴遺址,在世界舊石器中期遺址中實屬罕見。餘杭莫角山良渚遺址大型建築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浙江省餘杭市瓶窯鎮莫角山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莫角山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670米,南北寬450米,面積30餘萬平方米,最高處1.2米,土層厚達10.2米。現...
龍虬莊遺址的堆積可分為8層、其中第4至第8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根據對主要文化內涵的分析,可分為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第8層至第7層,距今約7000至6300年;第二階段:又可分為前後兩段,第6層為前段,第5層至第4層為後段,距今約6300至5500年。另外,在遺址的東部邊緣還發現了距今約5500至5000年的...
東山村遺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金港鎮東山村香山東側的斜坡上,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東山村遺址,1989年3月被發現,經過幾次發掘清理出多處房址、灰坑、墓葬,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數百件。東山村遺址的發掘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資料,崧澤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級大...
阿崗寺遺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馬村鄉崗寺村,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阿崗寺遺址,遺址覆壓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裴李崗文化等類型的文物和遺存,出土文物有有石斧、石鐮、石鏟、骨錐、陶紡輪、陶拍、網墜、陶鼎、陶豆、陶罐、陶觚、陶壺以及稻粒和動物骨骼。阿崗寺遺址的...
青墩遺址位於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鎮青墩村,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堆積屬於良渚文化範疇,該遺址的考古發現,將江淮平原的歷史追溯到6000年前。古青墩地區文化存在著不同譜系的文化碰撞的動態過程,青墩文化受到良渚文化的溝通輻射,並得到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青墩遺址分布面積約7萬平方米,為江淮東部面積最大...
遂昌黑陶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著名的良渚文化的珍貴遺產,它採用“好川”文化所在地的陶土為原料,運用二十餘道手工工藝,採用獨特的碳化窯變技術精製而成,形成細膩、精緻、無釉無彩的特色。昔日,遂昌黑陶曾鼎盛一時,成為香供、饋贈的上等品。九龍工藝品廠的老總包宗仁祖祖輩輩以製作黑陶為生,包宗仁自然也精通...
被譽為“江南第一村”的梅堰龍南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村落遺址,距今已5300年左右,從遺址中可以發現,當時的人們依河而居,隔河相望,一派水鄉特色,遺址中發現的碳化稻穀、家豬遺骸,充分說明吳江稻作文化和家畜飼養的悠久歷史,展示了一幅先民們以農業為主,漁獵為副的生產、生活圖景。有力地證明了太湖流域是華夏...
1977年,南京召開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會上我宣讀了論文《試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這就是被馬家浜文化學界公認為研究馬家浜文化的第一篇文章,這其實是歷史的誤會。早在1959年春,我就寫了《浙江省吳興邱城遺址1957年發掘報告手稿》。在這部1萬多字的手稿中,我明確寫明:“邱城遺址3個...
錢山漾遺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千米的潞村古村落,常路鄉錢山漾東南岸,屬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是人類絲綢文明史上一個古文化遺址,占地面積23.4萬平方米。錢山漾遺址出土了一批綢片、絲帶、絲線等尚未碳化的絲麻織物,並出土了麻布片、麻繩等紡織品,還出土了陶器、骨器、玉器等大批新石器晚期的遺物。錢山...
第十層,厚1-2米。發現居住遺蹟十一個灰坑,出土稻穀、菱、動物遺骨、紡織物殘片等,陶片大多為夾砂褐陶,也有一些夾砂紅陶。與馬家浜和吳江梅堰兩遺址的下層相近。文物遺存 草鞋山遺址發現有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至春秋時期的墓葬總計200餘座。該遺址歷史最久遠的是“第10文化堆積層”,出自這個堆積層的重大...
碳化稻米 田螺山遺址發掘到大約幾十萬顆碳化稻米,數量大,保存好,為農業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骨耜 田螺山遺址出土數十件骨耜,看上去很像現代的杴或鏟,主要用途是鬆土。表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東南沿海一帶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河姆渡人已經脫離了刀耕火種狀態,發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產工具普遍種植水稻的階段。人工...
黑陶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
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遺址,為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數據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農耕文化略早。一般來說,原始農耕時代相當於石器時代的新石器時代,也相當於以社會結構為演進標誌的...
經專家鑑定,賈湖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存,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阿崗寺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崗寺遺址位於縣城北20千米的馬村鄉崗寺村,是新石器時代遺址。總面積34萬平方米,遺址覆壓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裴李崗文化等類型的文物和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