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玉溪下層文化犀牛牙齒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牙骨角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玉溪下層文化犀牛牙齒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牙骨角器
- 材質:骨角牙
- 藏品編號:84315
- 質量範圍:0.01-1 kg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發掘
- 完殘程度:殘缺
- 入藏時間:2001至今
- 規格尺寸:7cm×5.5cm×5cm
新石器時代玉溪下層文化犀牛牙齒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牙骨角器。
新石器時代玉溪下層文化犀牛牙齒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牙骨角器。...
玉溪坪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重慶市豐都縣龍孔鄉玉溪坪村,與位於高家鎮的玉溪遺址相鄰。2001年重慶市博物館和宜昌博物館聯合進行發掘,2002年重慶市考古研究所再次進行發掘。地層堆積厚達4米,包含新石器時代、商周、漢唐至明清等不同時期的遺存,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存有接近屈家嶺文化、城背溪文化和皂市下層文化的...
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用獸角製成耳墜、笄、梳、匕等,造型規整,打磨光滑。漢代,大秦(古羅馬帝國)、條支(今伊拉克)等國的犀牛角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犀牛角質地堅硬而細密,有純黑色,稱黑犀角;有純黃色,色如黃金;有帶紋理者,如黑色中帶黃色紋理,或黃色中帶黑色紋理。有的紋理宛如龍、山水、日月...
第二章 洞庭湖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與社會 一、新舊石器過渡時期的文化與聚落 (一)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存 (二)新舊石器過渡時期和新石器早期遺存與聚落 二、彭頭山文化 (一)彭頭山文化的來源 (二)聚落個案分析 (三)彭頭山文化時期澧陽平原的聚落形態 三、皂市下層文化 (一)彭頭山文化向洞庭湖地區的...
這些石器雖與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細石器有嚴格區別,但遺址中發現了柱狀石核,說明有細石器的存在。薩拉烏蘇文化的石器與比他早的北京人文化、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以及比他略晚的山西朔縣峙峪文化、河南安陽小南海文化的石器,有許多方面的相同之處。說明他們在文化傳統上都屬於周口店第一地點(北京人遺址)—峙峪...
玉水坪遺址,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通甸鎮玉水坪村,是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玉水坪遺址龍穴岩坐北面南,東、北兩面有小山,正南面和西面為通甸河,通甸鎮至河西鄉的公路從龍穴岩下通過,現龍穴岩上從東至西分布有五個較大的洞穴,民間傳說為“龍穴”,洞穴皆為碳酸鈣石灰...
犀牛簡介 “犀角雕”,顧名思義就是用犀牛角雕刻而成的器物。遠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懂得利用動物的牙、角、骨等製作器物,牙、角、骨是動物軀體的最堅實部分,以其製成的器具,既美觀,又耐用。犀角是非常名貴的牙角料之一,在中國古代它與夜光璧、明月珠和碧玉相提並論,是只有皇帝和貴族才能享用的物品...
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44平方公里,山峰總數為999座,近似一千,故名“千山”。千山古遺址包括舊古器時代遺址、下房身動物化石遺址、馬驛屯沙場遺址、羊草莊遺址等這些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舊古器遺址 海城仙人洞遺址位於遼寧省海城市孤山鎮孤山村東青雲山腳,為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40000年...
在郪王城北五十公里的縣城牛頭山下,1971年修人民旅社曾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經過人工打磨過的石斧。在郪王國城北五十公里的火燒溝,曾發現戰國時的銅戈。從古人類化石和古人類遺蹟遺物看,郪王國是古人類活動的地方。由此可見郪國人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郪國疆域 古郪國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經我們多年的思考、探索...
在山東大汶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有象牙鏤雕刻筒、象牙梳、象牙珠、象牙管等精美工藝製品。新石器時代的匠人們已經懂得使用陰刻、鏤雕,甚至圓雕等種種技法來表達他們的意念。他們的作品因為沒有任何傳統束縛,所以都是大膽和富有創造性的嘗試。這些史前的牙雕,充分表現了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對雕刻藝術的各種理解...
羅叢岩內有古人類洞穴遺址,1980年,自治區和縣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在岩洞內發現了大量夾砂陶片、磨光有肩石斧、螺獅膠結層、獸骨、野豬牙齒等遺物,說明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曾在這裡生活棲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龍巖附近的一個小岩洞裡,至今還保留著相當明顯的文化層,文物考古人員在這裡採集到...
獨石仔洞穴遺址,位於廣東省陽江市陽春市陂面鎮六村崗西南面的獨石仔石山,面積約200平方米,是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獨石仔洞穴遺址洞穴高15米,寬2~8米,深20米。發現有古人類的文化遺物,包括石器、骨器和動物骨化石等1400多件,並發現舊石器晚期的“智人”牙齒一顆,並遺留著大量人類食後所遺棄...
三、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36)四、歷史時期(39)第四節 西南考古現狀(42)一、舊石器時代(42)二、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44)三、歷史時期(48)四、文化格局(50)五、專門考古(53)第二章 四川盆地的新石器文化(66)第一節 四川盆地東部早期的新石器文化(67)一、玉溪下層文化(67)二、玉溪上層...
楠溪江主流長139.8公里,有36灣72灘,是河谷地貌景觀。楠溪江遺存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唐宋元明清時的古塔、橋樑、路亭、牌樓和古戰場。楠溪江沿江兩岸有岩頭村、芙蓉村、蒼坡村、林坑村等大大小小200餘座古村落。楠溪江流域特質的山岩中,較為突出有石桅岩、十二峰、崖下庫,以及諸如陶公洞、鶴巢洞、天柱峰、...
老奶奶廟遺址東高西低,區內黃土堆積發育。遺址東側的馬蘭黃土斷崖剖面高近20米,馬蘭黃土之上還疊壓有新石器時代至歷史時期的文化層,由於雨水沖刷與當地村民取土破壞,大部分馬蘭黃土以上的堆積已不存在,已接近舊石器文化層,僅局部尚保留有1~3米不等的殘餘堆積。地層堆積 老奶奶廟遺址發掘區中部的東剖面地層堆積...
左側大溶洞在清代稱朝佛洞,高80米,寬100米,有1巨大石蓮花,1982年曾在洞內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用過的骨針及熊貓、馬鹿、犀牛等動物牙齒化石。1986年原雲南省省長劉明輝遊覽時題詞:“兩山夾一洞,抬頭一線天”。絕壁上草木蔥蘢,飛鳥啁啾。修建扎西至石坎公路時鑿通兩段隧道,溶洞口建有停車場供遊人停放車輛,...
在閩江沿岸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數十處,最有名的是與台灣鳳鼻山長濱文化遺址同一時代的閩侯縣曇石山文化遺址,距今7000—8000年。這與狐狸洞古人類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古人類從穴居走出,便沿河遷移尋找山間盆地或平原轉向原始部落農牧群居的生活。那么這些閩人後裔都到哪去了呢?其實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
1978年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出土,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陶缸繪有鸛鳥銜魚,旁邊豎立一柄石斧的畫面,作者用白色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繪出鸛、魚、石斧,以粗重結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構,畫面效果粗獷有力,繪畫具有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造型特徵,是一件罕見的繪畫珍品。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細繩紋陶文化 大約在4,500年前到3,500年前之間,台灣西部出現的文化被考古學者稱為細繩紋陶文化或繩紋紅陶文化。大湖文化 大湖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分布於高雄大湖和台南地區的文化。代表性的遺址為大湖遺址、三抱竹遺址、烏山頭遺址及鹿陶遺址等。有學者依地域及時間的差異將大湖文化分為大湖文化相及烏山頭...
白蓮洞遺址其年代跨度在3萬年左右,跨越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這正是人類的經濟形態由攫取型向生產型飛躍的階段。該遺址層位齊全,是南亞熱帶罕見的全球性古氣候信息儲存庫。白蓮洞遺址不斷有文物出土,從1961年至1990年止,共從洞穴堆積層中出土動物骨化石3550件,牙齒化石390枚和石器、石制裝飾等文化遺物。此外...
由於未有發掘,對洞穴底部的文化堆積,情況還不了解,未能確定是一處古人居住的洞穴。據出土動物牙齒化石分析,劍齒象是十萬年前的絕生動物,犀牛也是五萬年前的絕生種,估計蛤窿洞穴小上的動物牙齒化石,是古人在舊石器時代以狩獵為生遺棄之物,暫定蛤窿是一處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在此活動的洞穴遺存。 出上實物...
在江西岸遺址,考古人員沒有發現人類墓葬,卻發現了大量的螺殼、蚌殼和動物骨頭——包括水牛、犀牛、象、鹿、麂、野豬、猴、龜、魚等,這些骨頭大約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該遺址還發現了一處動物頭骨堆積。記者近距離觀察這堆頭骨,發現它們主要是頜骨,尤其以下頜骨居多。這一堆頭骨按東西方向集中堆放,略呈長方形...
中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它發源於新石器時代,一般髹朱飾黑,或髹黑飾朱,以優美的圖案在器物表面構成一個綺麗的彩色世界。歷史發展 史前 大約在七千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能製造漆器了。根據是1978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經過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
羅叢岩內有古人類洞穴遺址,1980年,自治區和縣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在岩洞內發現了大量夾砂陶片、磨光有肩石斧、螺獅膠結層、獸骨、野豬牙齒等遺物,說明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曾在這裡生活棲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龍巖附近的一個小岩洞裡,還保留著相當明顯的文化層,文物考古人員在這裡採集到石器、...
玉米洞遺址,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小營村七社,為舊石器時代遺址。玉米洞遺址是重慶地區已發現規模最大的一處洞穴和曠野遺存相結合的史前文化遺址,先後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其時代跨度從距今約40萬年至1萬年,涵蓋了鐘國早期現代人起源的關鍵階段,填補了川渝地區距今約40萬年至15萬年舊石器文化空白。2019年10月7...
動物牙頜系統展區陳列著龍旦巨頜虎、犀牛、河南班鬣狗、三指馬等食肉、草食、齧齒、靈長動物及人類的牙頜系統頭骨化石,記錄了動物從魚綱、兩棲綱、爬行綱至哺乳綱過程中牙齒的進化過程。人類牙齒頜骨進化展區陳列著大猩猩、藍田猿人、北京猿人、現代人的頜骨模型。中國口腔醫學大事記展區陳列了從舊石器時代、殷商、...
羅叢岩內有古人類洞穴遺址,1980年,自治區和縣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在岩洞內發現了大量夾砂陶片、磨光有肩石斧、螺獅膠結層、獸骨、野豬牙齒等遺物,說明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曾在這裡生活棲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龍巖附近的一個小岩洞裡,至今還保留著相當明顯的文化層,文物考古人員在這裡採集到石...
陶片紋飾有粗繩紋、細繩紋、疊繩曲折紋、曲折加圈、粗格加點、雙線格紋和葉脈、蓖點、藍紋等;有牛、鹿、豬等現生動物牙齒和1枚犀牛的門牙齒,還有大量的燒骨和骨屑。考古發掘 從採集和出土的文化遺物分析和考證,該遺址的年代應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或晚至西周至戰國時期,1983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厚重久遠的歷史文化 華寧歷史悠久。據青龍海鏡新村遺址出土的陶片陶坯,可知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撫仙湖東岸生息繁衍。在悠悠七千多年的歲月里,華寧人世代耕耘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孕育了無數名人賢士,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明代,有無心於仕途,有志於師道,授雲南府教授並首開滇南辦學風氣...
代表了舊石器時代石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下川大量出現細石器,說明當時已經普遍地使用刀、鋸、短劍、弓箭、標槍等複合工具,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社會經濟開始了新的飛躍。下川文化的發現對於探討細石器工藝傳統的起源與發展有著重大意義。下川文化上承峙峪文化和小南海文化,下開新石器時代早期高度發達的細石器工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