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柄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柄
-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尺寸:縱35.5 橫4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柄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柄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管骨自然狀態,臼部略有銼磨加工,下端殘斷。1...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帶藤條殘木柄骨耜是明代時期的一件文物,也是一件7000多年前的耕作農具,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出土於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文物特徵 橫穿方孔部位有十多圈藤條緊縛木柄的末端。這件骨耜的發現,證明了骨耜的橫穿方孔是用來穿繩縛柄的,不是用來安腳踏橫木的。骨耜是利用偶蹄類哺乳動物的肩胛骨削...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匕柄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匕柄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匕身已斷,僅存匕柄,殘斷處暴露骨松質。匕柄呈動物肋骨原形,略彎曲,表面光滑,柄端一側有一鑽孔。正面孔下密飾橫紋。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有柄骨匕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有柄骨匕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13 橫3.5 高0.2 似以肋骨的剖條磨製加工而成,整器略弧,呈肋骨的自然弧曲度,磨製精細,不見骨松質,柄端有一穿孔。(對鑽)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耜是河姆渡人主要的翻地農具,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
河姆渡文化骨匕 河姆渡文化骨匕是新石器時代骨雕出土於餘姚河姆波遺址 原始骨器雕刻中的藝術珍品。1973—1977年,餘姚河姆波遺址出土。這是一段骨匕的柄部,兩頭是幾何線紋,中間刻一對雙頭鳥紋。刻工精細,運線流暢,造型生動。表現了原始骨雕藝術的高水平。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匙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匙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13 橫3.5 高0.2 似以肋骨的剖條磨製加工而成,整器略弧,呈肋骨的自然弧曲度,磨製精細,不見骨松質,柄端有一穿孔。(對鑽)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鏟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器形呈銀杏樹葉形,寬扁且厚重,基本呈骨的自然狀態,刃緣部分為自然的骨松質,器面靠近邊緣的一個骨棘和柄部的骨臼似經過削平處理,應是一件半成品,器形、功用不詳。刃緣部似也削磨過,但僅磨去骨質層,露出骨松質,沒...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刻紋骨笄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刻紋骨笄是新石器時代文物,出土於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第一次發掘。文物介紹 骨笄一般是利用大、中型獸類堅硬厚實的管狀骨,先剖開成條狀,然後根據需要在礪石上錯磨而成。此件骨笄近似橢圓形,柄部間刻橫線紋和短斜線紋,線條挺拔,組合規整。
河姆渡文化,為我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首先發現於浙江餘姚縣河姆渡而得名。主要分布於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東達舟山島。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骨牙器製作較發達,有耜、鏃、魚鏢、哨、錐、針、管狀針、匕、柄匕、梭形器等各種器物,廣泛使用於生產和生活領域;有笄、管...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匕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匕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用肋骨剖片磨製而成,磨製較精。僅殘柄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刻紋骨匕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刻紋骨匕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糸以獸類肋骨製成,僅存柄部,中有脊棱及二小圓孔。正面陰刻編織紋圖案,規整而十分精緻。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帶藤條殘木是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發掘出土的石器,收藏浙江省博物館。文物介紹 橫穿方孔部位有十多圈藤條緊縛木柄的末端。這件骨耜的發現,證明了骨耜的橫穿方孔是用來穿繩縛柄的,不是用來安腳踏橫木的。骨耜是利用偶蹄類哺乳動物的肩胛骨削鑿錯磨而成,是當時最主要的耕作農具。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時期骨耜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時期骨耜是明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殘缺較甚,只剩一半。器身較輕薄,兩面都是骨質面,耜身和柄臼相接處有2個橢圓形鑿孔,一孔完整,一孔殘。刃部情況不明,呈平齊截斷狀。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鋸齒狀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鋸齒狀器,於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第一次發掘(1973.11-1974.1)。文物介紹 糸截取大型獸類長而寬扁的肋骨製成,先對剖肋骨(骨面平整光滑,剖面即骨松質層則較粗糙疏鬆),然後再錯磨製器。此器扁薄,刃剖錯磨成細鋸齒狀,背部平直,柄端剖殘。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頭鳥紋骨匕,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石器。詳情 糸以獸類肋骨製成,僅存帶一小圓孔的柄部,正面兩端刻以直線和點線構成的花紋,中間部位雕刻兩組相同的異首連體的雙鳥紋圖像:上有背翼,下有蹼足,喙如利鉤,雙眼炯炯有神,羽冠向後飄逸。腹部施刻火球紋,其中心和鳥的眼睛糸以經火燒烤的圓...
船槳及一隻陶舟均證明河姆渡人已開始用船、筏載人荷物、浮水採集。第三、四文化層中還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不少器物為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少見或未見。用於生產的占大多數,木錘系加工錘擊工具,木予是狩獵扎戳武器,木碗為生活用品,木質器柄則是...
2021年10月12日,河姆渡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時期大遺址。重要展覽 2023年,是河姆渡遺址發現50周年。在國博的這個新展“河姆渡文化發現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上,7000年前的“江南水鄉”原景重現 。歷史文化 河姆渡文化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1976年...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平原一帶,約距今7000—5000年間。風鳥紋是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中具有代表性的花紋之一,而最早的風鳥紋形象則見於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一期文化。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一期遺址出土的骨匕的柄部的正面上,左右對稱地各飾相連雙鳥紋,雙鳥紋的形象奇特,鳥頭上有細長的冠羽,喙向下...
河姆渡 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代表了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73—1974 年和 1977—1978 年曾進行了兩期發掘。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主要是夾炭黑陶和夾砂紅陶、紅灰陶。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帶把缽、支腳等。與支腳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終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具。骨制工具豐富,其發現總數量遠遠超過石、木、陶...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整體形狀如弧彎的半環形。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基本信息 名字: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玉璜 年代: 新石器時代 尺寸: 縱3.4,高0.9 厘米 來源: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掘 收藏單位: 浙江省博物館 文物介紹 微殘,深褐色,呈斷面橢圓形,一端有一對鑽的圓孔,整體...
史前文化即原始文化指的是石器時代文化,它占據了整個人類歷史99.75%的時間。石器時代的文化最初被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期文化,前者以打制石器為主要工具,生活以採集和狩獵為主,與人類伴生的哺乳動物群為含有滅絕種的古老群;後者則以磨光石器為主要工具,伴以陶器的使用,生活以原始的農耕活動和部分...
據初步調查,江蘇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其中有蘇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生活在江南地區的新石器遺址的主人,後來成為百越和吳的先民。吳越既是古代的國別,也是民族共同體。具體來說,它指春秋時建立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句吳、于越二國。先民文化 斷髮文身:吳越文化有...
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是浙江省博物館藏,於1977年在河姆渡遺址出土,藏品類別為骨、角、牙器。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文物歷史 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製作的象牙蝶形器。文物特徵 一組同心圓 一圈火焰紋 構成了一輪熾烈蓬勃的太陽 兩側長著鉤喙的鳥昂首望天 仿佛在引吭啼鳴 邊緣襯托著刻工精細...
鐵器時代出現了鐵制勺子,從此,勺子開始作為重要的餐具被使用至今。中國人最早使用勺子的記載,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在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里有很典型的骨勺子。早期的餐勺大多是骨制的,有的前端較為扁平,類似於小刀,有的前端有所凹陷,可以兼作小刀和勺子之用。那時流行在勺子上鑽一個孔,勺子可以隨身攜帶,可以...
河姆渡文化的傑作但凡釋例中國古代進食工具的精美及雕刻技藝的發達的論著,鮮有不提及河姆渡文化的骨雕、牙雕匕匙的。而這裡介紹的由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象牙質料餐匕,堪稱這類作品的傑作。介紹 早期的牙雕作品這件匕整體雕成一隻鳳鳥,圓形的柄部細而向下彎曲,柄根部有幾周陽線刻出的弦紋,柄似鳳鳥尖喙;匕身...
已發現兩批:①1983~1984年在遼寧東溝馬家店鄉後窪屯遺址下文化層,出土幾件滑石雕刻的小型圓雕人頭,刻工粗獷,造型古樸生動,屬距今6000年前的遼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石刻藝術作品。②在河北灤平金溝屯遺址,曾出土一批大小不同、姿態各 異的石刻圓雕人像,大者立姿,高 0.334米,眉目清秀,雙手附於胸下,雙足...
藏品有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的人工栽培稻和漆碗;良渚文化的綢片和麻布;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各種青銅兵器、青銅農具、印紋陶和原始瓷;從東漢至明代各個青瓷窯系的一批標本;還有大量的古今書畫,其中有唐代宗教畫彩繪淨土變圖,元代山水畫大師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的一半(另外一半現藏台灣)。古代書畫多數是明清時期...
河姆渡遺址發掘發現的文物遺存具有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特點,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榮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材料。如兩次發掘出土的陶片達40萬片之多,用同樣的發掘面積作比較,是其它新石器時代遺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紡織工具有紡輪、繞紗棒、分徑木、經軸、機刀、梭形器、骨針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