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時期骨耜是明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時期骨耜
-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明代
- 尺寸:縱20.5 橫7.1 高2.7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時期骨耜是明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時期骨耜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時期骨耜是明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殘缺較甚,只剩一半。器身較輕薄,兩面都是骨質面,耜身和柄臼相接處有2個橢圓形鑿孔,一孔完整,一孔殘。刃部情況不明,呈平齊截斷狀。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帶藤條殘木柄骨耜是明代時期的一件文物,也是一件7000多年前的耕作農具,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出土於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文物特徵 橫穿方孔部位有十多圈藤條緊縛木柄的末端。這件骨耜的發現,證明了骨耜的橫穿方孔是用來穿繩縛柄的,不是用來安腳踏橫木的。骨耜是利用偶蹄類哺乳動物的肩胛骨削...
骨耜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裡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智慧。用途 這種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農具。用它挖土,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相關遺址 河姆渡氏族遺址位於浙江杭州灣南岸一條狹長的河谷平原上,是1973年在...
器身磨光(見彩版9“河姆渡文化骨耜”)。以骨耜的刃部特徵為分類標準,可將其分成平刃(包括弧刃)、斜刃和雙齒刃三種。骨耜最初被認為是翻耕農田的工具,但後來有多位學者對此說提出質疑,且尚無直接證據表明是專用於翻耕農田的工具,故關於其具體用途學術界仍處在積極的探索之中。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帶藤條殘木是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發掘出土的石器,收藏浙江省博物館。文物介紹 橫穿方孔部位有十多圈藤條緊縛木柄的末端。這件骨耜的發現,證明了骨耜的橫穿方孔是用來穿繩縛柄的,不是用來安腳踏橫木的。骨耜是利用偶蹄類哺乳動物的肩胛骨削鑿錯磨而成,是當時最主要的耕作農具。
河姆渡骨耜 河姆渡骨耜, 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一處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遺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5月12日,為了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遺產,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河姆渡遺址》特種郵票。制票參數 (參考資料)票面圖案 郵票賞析 這套郵票4枚圖案以文物精品為主圖,並與自然景觀的背景組合而成。文物精品刻畫得...
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河姆渡遺址出土陶片達幾十萬片,還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蹟等大量珍貴文物。河...
河姆渡文化有極為豐富的稻穀遺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農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築往往用稻殼摻泥抹牆,陶器胎壁內也摻有大量稻殼,表明稻作農業已有很大的發展。最後一期是銅石並用時代(也可不歸入新石器時代),約當前3500~前2000年。這時華北主要是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華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這時已普遍...
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見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
河姆渡文化成就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文化特徵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地域特色,在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主要有:栽培水稻,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經濟活動。在第四文化層較大面積內分布著稻穀堆積層,最厚處近1米。伴隨出土的是代表性農具—骨耜,出土170餘件。
在距今7000餘年的河姆渡第四文化層較大面積範圍內,分布著稻穀、稻殼、秕谷、稻草、莖葉、木屑碎渣等互動混雜的堆積層,厚度從10一40厘米不等,最厚處達70~80厘米。稻穀、穀殼、稻葉、米粒保存較好,據推算當時存放的稻穀當在12噸以上。伴隨出土的代表農具是骨耜,有170餘件。由於長期使用刃部十分光滑,磨損嚴重...
河姆渡 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代表了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73—1974 年和 1977—1978 年曾進行了兩期發掘。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主要是夾炭黑陶和夾砂紅陶、紅灰陶。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帶把缽、支腳等。與支腳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終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具。骨制工具豐富,其發現總數量遠遠超過石、木、陶...
據初步調查,江蘇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其中有蘇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生活在江南地區的新石器遺址的主人,後來成為百越和吳的先民。吳越既是古代的國別,也是民族共同體。具體來說,它指春秋時建立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句吳、于越二國。先民文化 斷髮文身:吳越文化有...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和穀殼,換算出稻穀當在12噸以上。這是何等驚人的數字。出土的稻穀數量之大,保存之好,不僅堪稱全國第一,就是在世界史前遺址中也是十分罕見的,這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伴隨出土代表農具是骨耜,有170餘件。骨耜大部分取材於大型偶蹄哺乳動物(如水牛、水鹿和...
原始人類普遍富有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鳥和太陽是河姆渡人表現最多的藝術形象,寄託著他們的特殊情感。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遺址眾多藝術品中的代表,成為河姆渡文化的標誌,集中地展示了原始農業發明以後,先民對知時的鳥和照耀萬物的太陽的崇拜。骨耜 這是出土的主要農耕工具——骨耜,河姆渡遺址兩次發掘...
從我國南北各地出土的耒耜的情況來看,南方出土的骨耜比較多,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76件骨耜。北方一些地方出土的一般是通體扁平葉狀的石耜。與南方的骨耜一樣,同為耜耕農業的代表農具。石耜以東北的西遼河流域、內蒙古東部出土較多,河南、山西等地也有發現。青銅犁 原始社會後期,農業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
20世紀70年代末,河姆渡遺址發掘後,在姚江谷地開展的專項考古調查中發現鯔山遺址。1996年9~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組成聯合考古隊,再次對鯔山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約306平方米。遺址特點 綜述 鯔山遺址南北範圍約100 米,東西約25 米,是姚江谷地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遺址。
墓葬相對集中,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不見葬具;遺址的出土物主要為陶、石器,其中以釜、豆、鼎、罐為最常見器形。還發現了骨耜、木器、木構件及青銅器。塔山遺址保存完整,延續時間長,內涵豐富,隨葬品特徵包含了馬家浜文化與河姆渡文化傳統,成為研究寧紹地區史前開發史的重要資料。考古學家將塔山遺址下層文化內涵...
約公元前5850年 大地灣文化在隴東形成,黍子、油菜已種植,原始混凝土製成 約公元前5000年 河姆渡文化在長江下游形成,稻在長江流域廣泛種植,骨耜已為稻作農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仰韶文化在黃河中游形成,龍虎觀念萌生,彩陶藝術出現,壁畫出現 母系氏族公社 約公元前4300年 大汶口文化在黃河下游形成,釀酒...
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位於 杭州灣附近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曾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約7000件珍貴文物中,有成堆稻穀、稻殼遺存,出土大量“骨耜”,證明已脫離“火耕”,開始用骨耜翻地;還出土了大片木構建築,已出現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
屬於該時期的栽培稻遺存已多有發現,尤以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和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稻穀時代最早和最為豐富。這裡的稻穀是以粳稻為主的秈粳混合物;與稻穀同出的有用鹿骨和水牛肩胛骨加工成的骨耜,構成該文化的一大特色,估計是綁上木柄後用於挖溝或翻土的。這一時期人們已懂得飼養豬、狗和...
新石器晚期在黃河中下游又有山東章丘的龍山文化(約前2500~前2000)。長江流域的原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代表。重要的遺址在長江下游地區有著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是中國最早的種稻遺址和炭化稻穀出土量最多的遺址。在太湖地區形成系列的稻作文化有浙江嘉興的馬家浜文化(約前5000)及其後續的上海崧澤文化(約前4000)...
華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極為豐富的稻穀遺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農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築往往用稻殼摻泥抹牆,陶器胎壁內也摻有大量稻殼。最後一期是銅石並用時代,約當前3500~前2000年。華北主要是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華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普遍出現小件銅器,有了中心聚落和...
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遺址,為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數據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農耕文化略早。一般來說,原始農耕時代相當於石器時代的新石器時代,也相當於以社會結構為演進標誌的...
石器有斧、錛、錘、鑿、鏃、礪石、磨盤、圓盤狀墊餅(砧)等30多件。骨器100多件,器形有鏃、鹿角錐、鰾、鑿、針、匙、珠、笄、哨等。另有用大型牡蠣殼加工磨製的貝器(耜、鏟、刀、勺等)60多件,在浙江考古史上首次出土,功能應與河姆渡文化的骨耜相近。木器100多件,保存優良,器形有槳、器柄、帶...
遠古時代的愛情和欲望:艾因•薩赫里戀人雕像 古埃及農業的發展和作物的收穫:古埃及的燧石鐮刀 長江流域的稻作文明:河姆渡文化骨耜 生育成長和死亡的思考:哈拉夫生育女神像 第二章 遍布世界的“文明搖籃”蘇美爾城邦的“戰爭與和平”:烏爾軍旗 世界上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石碑 古埃及人的數學...
距今將近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和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了世界上迄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河姆渡遺址還出土大量骨耜(見彩圖),表明當時已進入耜耕農業階段;薏苡和葫蘆的出土則提早了這兩種作物為人們所知的栽培歷史。繼河姆渡文化以後,經過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距今5300~4250年),出現了新的農業工具種類,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