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有柄骨匕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有柄骨匕
-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骨製品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有柄骨匕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有柄骨匕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縱13 橫3.5 高0.2似以肋骨的剖條磨製加工而成,整器略弧,呈肋骨的自然弧曲度,磨製精細,不見骨松質,柄端有一穿孔。(對鑽)1...
河姆渡文化骨匕 河姆渡文化骨匕是新石器時代骨雕出土於餘姚河姆波遺址 原始骨器雕刻中的藝術珍品。1973—1977年,餘姚河姆波遺址出土。這是一段骨匕的柄部,兩頭是幾何線紋,中間刻一對雙頭鳥紋。刻工精細,運線流暢,造型生動。表現了原始骨雕藝術的高水平。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匕柄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匕柄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匕身已斷,僅存匕柄,殘斷處暴露骨松質。匕柄呈動物肋骨原形,略彎曲,表面光滑,柄端一側有一鑽孔。正面孔下密飾橫紋。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刻紋骨匕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刻紋骨匕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糸以獸類肋骨製成,僅存柄部,中有脊棱及二小圓孔。正面陰刻編織紋圖案,規整而十分精緻。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匕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匕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用肋骨剖片磨製而成,磨製較精。僅殘柄部。
刻紋骨匕 新石器時代物品,獸類肋骨製成,僅存柄部,中有脊棱及二小圓孔。正面陰刻編織紋圖案,規整而精緻。精品名稱: 刻紋骨匕 作 者: 不詳 尺寸及重量: 縱:12.5厘米 橫:2.3厘米 厚:0.3厘米 來 源: 河姆渡遺址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頭鳥紋骨匕,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石器。詳情 糸以獸類肋骨製成,僅存帶一小圓孔的柄部,正面兩端刻以直線和點線構成的花紋,中間部位雕刻兩組相同的異首連體的雙鳥紋圖像:上有背翼,下有蹼足,喙如利鉤,雙眼炯炯有神,羽冠向後飄逸。腹部施刻火球紋,其中心和鳥的眼睛糸以經火燒烤的圓...
河姆渡文化,為我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首先發現於浙江餘姚縣河姆渡而得名。主要分布於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東達舟山島。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骨牙器製作較發達,有耜、鏃、魚鏢、哨、錐、針、管狀針、匕、柄匕、梭形器等各種器物,廣泛使用於生產和生活領域;有笄、管...
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見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
河姆渡文化的傑作但凡釋例中國古代進食工具的精美及雕刻技藝的發達的論著,鮮有不提及河姆渡文化的骨雕、牙雕匕匙的。而這裡介紹的由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象牙質料餐匕,堪稱這類作品的傑作。介紹 早期的牙雕作品這件匕整體雕成一隻鳳鳥,圓形的柄部細而向下彎曲,柄根部有幾周陽線刻出的弦紋,柄似鳳鳥尖喙;匕身...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平原一帶,約距今7000—5000年間。風鳥紋是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中具有代表性的花紋之一,而最早的風鳥紋形象則見於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一期文化。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一期遺址出土的骨匕的柄部的正面上,左右對稱地各飾相連雙鳥紋,雙鳥紋的形象奇特,鳥頭上有細長的冠羽,喙向下...
船槳及一隻陶舟均證明河姆渡人已開始用船、筏載人荷物、浮水採集。第三、四文化層中還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不少器物為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少見或未見。用於生產的占大多數,木錘系加工錘擊工具,木予是狩獵扎戳武器,木碗為生活用品,木質器柄則是...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農業成了古代人生存的最重要手段,石制工具也更專門化了。從距今7000—5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多種農業生產工具:石鏟、石錛、石耜、石磨盤等。這些工具都以石、木複合製成,原理也十分巧妙。在距今5000—3000年的陝西西安半坡文化遺址出土了石斧、石錛、石鏟、石鋤、石刀等農業生產...
雙頭鳥紋骨匕,是一件罕見的骨雕藝術品,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簡介 內 容: 系以獸類肋骨製成,僅存帶一小圓孔的柄部,正面兩端刻以直線和點線構成的花紋,中間部位雕刻兩組相同的異首連體的雙鳥紋圖像:上有背翼,下有蹼足,喙如利鉤,雙眼炯炯有神,羽冠向後飄逸。腹部施刻火球紋,其中心和鳥的眼睛系...
良渚文化與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一脈相承,代表了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最高峰,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為主要特徵,尤其是大量的玉器。源流 環太湖地區的史前玉器,從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經歷了一個數量由少漸多,製作由粗糙到日益精緻,紋飾由簡單到繁複,形體由小到大的過程。河姆...
早期墓中出土有精緻的小件骨雕品,如邳縣大墩子遺址有一串10粒的雕花骨珠,劉林遺址有刻有豬頭紋樣的牙質飾物;有的獐牙鉤形器的器柄刻有纖細的花紋。至中、晚期,剔地透雕技術和鑲嵌技術已趨於成熟。大汶口的透雕十六齒象牙梳、花瓣紋象牙筒和鑲嵌綠松石的骨雕筒等,代表著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骨工藝的最高水平。當...
新石器時代 河姆渡文化 骨匕柄刻紋 藏浙江省博物館 河姆渡文化是目前已知的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同時,它又是進化序列最完整的遺址之一。這刻在骨匕柄上的陰線雙鳥紋飾,是河姆渡文化中最典型而有代表性的藝術形象之一。原始藝術作為定型化的紋樣被保存,常常有著更多觀念性的文化內涵...
鐵器時代出現了鐵制勺子,從此,勺子開始作為重要的餐具被使用至今。中國人最早使用勺子的記載,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在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里有很典型的骨勺子。早期的餐勺大多是骨制的,有的前端較為扁平,類似於小刀,有的前端有所凹陷,可以兼作小刀和勺子之用。那時流行在勺子上鑽一個孔,勺子可以隨身攜帶,可以...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紋骨匕,系以雙鳥異首同身組成兩組圖案,骨匕兩端用平行線和點線構成了富有節奏感的幾何紋裝飾,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裝飾畫面。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發現有用骨頭做的笄和墜,製作精巧,其中骨笄的上端還透雕出幾何形紋飾。用動物的牙齒製作富於裝飾意味的物品或生活用具,至遲在新石器時代就已...
除仰韶文化外,在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和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的大汶口文化中,均發現過陶塤。但從目前資料來看,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陶塤主要流行在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中。起源 陶響球和響器也是這一時期最流行的原始樂器。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過兩件仰韶文化早期的陶響器,一件橄欖形,另一件饅頭形,內有泥丸,搖之作響...
跨湖橋遺址文化內涵不同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出土的栽培稻實物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是迄今中國年代最早的。這一發現,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是浙江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的重要證據,她也再次有力地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新石器時代 我國的象牙雕刻和象牙製品起源非常早,約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最初的象牙製品只是一種實用工具,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裝飾用品,並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鳥形匕首是所知最早的牙雕製品。在山東大汶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有象牙鏤雕刻筒...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鳥形”、“鳥形象牙匕”、“雙鳥朝鳳象牙器”、“鷹形陶豆”,均反映了越人對鳥的信仰。越人因崇鳥尊鳥而仿鳥,《吳越春秋》講述繼承越王事業者,作“鳥禽呼”;《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勾踐被稱為“長頸鳥喙”的模樣;許多越王刀劍,刻有“鳥篆文”。而那些頭插羽毛...
於是,“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得以成立。跨湖橋文化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其意義不同凡響。它是浙江省迄今命名的5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年代最早的一個,將浙江文明史追溯到了8000年之前,同時又以獨特的文化類型打破了浙江省新石器時代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為綱領的傳統格局,因而歷史教科書也需重新書寫。跨湖橋...
共展出良渚文化時期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類珍貴文物600多件(組)。2022年6月,良渚博物院入選2021年浙江省博物館(紀念館)名錄。2024年5月18日,良渚博物院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歷史沿革 良渚博物院是由良渚文化博物館升格而成的。1990年5月,良渚文化博物館建設提上議事日程。1991年9月,餘杭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