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陶豆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陶豆高12.4厘米,口徑14.4厘米,足徑11.4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陶豆
-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院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高度:12.4厘米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陶豆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陶豆高12.4厘米,口徑14.4厘米,足徑11.4厘米。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陶豆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陶豆高12.4厘米,口徑14.4厘米,足徑11.4厘米。...
崧澤遺址下層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村落遺址,在下層村落遺址中,發現了古人使用的石斧、玉和夾砂紅陶釜陶爐簞以及泥質紅陶豆和盆等器物。歷史文化 崧澤文化 崧澤文化是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崧澤文化的命名主要根據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兩次發掘的成果而於1979年定名。分布範圍以太湖平原為中心,西起鎮江...
在常州戚墅堰圩墩村京杭大運河南側,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為1.8米左右。1960年發現。經南京博物院複查,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6000年至5000年。有崧澤文化與馬家浜文化疊壓地層,崧澤文化層已遭破壞,馬家浜文化層堆積保存較好。1972年到1985年進行過三次發掘,發掘面積1330平方米,上層為崧澤文化...
也許以上的含義八角星紋兼而有之,這是大汶口文化的人們對宇宙世界的極其簡潔概括的形象表現。八角星紋延續的時間較長,傳播範圍亦廣,在長江以南的時間稍晚的崧澤文化的陶豆座上也屢見刻有八角大汶口文化八角星紋星紋。對後世象徵天穹中心的華蓋(花蓋)圖案也可能有淵源關係。八角星紋是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紋樣...
馬家浜文化的後繼者是崧澤文化。1、更早發現和面積更大的——邱城遺址 1957年發掘的浙江湖州市邱城遺址,邱城的東、南和西南部,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故稱邱城遺址,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分上、中、下3個文化層。下層,距今約6000多年。此層為較大的建築遺蹟。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以背面弧突的錛和斜背舌表刃...
江蘇張家港東山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張家港市金港鎮南沙街道辦事處東山村內。2008年8~11月和2009年3~11月,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對其進行了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主要揭露出一處崧澤文化時期的聚落,包括房址和墓地。此外,還清理了10座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墓葬。據發掘發現,崧澤文化時期,遺址的...
,福泉山遺址出土。食物器皿。紅褐泥質,豆盤呈盆形,直口折肩,淺弧腹,內壁有刻劃符號;下部為喇叭形高圈足,圈足上部飾三組凹弦紋,在每組凹弦紋之間透雕長方形、三角形組合紋飾;在凹弦紋下刻一周波浪紋和弧邊三角形紋及排列有序的凹點紋。整器造型別致,構思巧妙,是崧澤文化陶豆中比較罕見的器物。
寺墩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占地面積約7.64平方千米,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崧澤—良渚文化遺存主體中心聚落考古遺址。寺墩遺址整體布局相似於玉琮展開平面,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900米,中心為一人工堆砌而成的橢圓形土墩,高出地面約20米;中心台地及外圍均有一周河道環圍,並有縱橫河道...
東山村遺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金港鎮東山村香山東側的斜坡上,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東山村遺址,1989年3月被發現,經過幾次發掘清理出多處房址、灰坑、墓葬,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數百件。東山村遺址的發掘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資料,崧澤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級大...
陶雙鼻壺體矮頸短,圓鼓腹,假圈足平底或矮圈足。陶豆仍見崧澤文化遺風,斂口、假腹與口沿外多附有小鼻的現象逐漸消失,直口平沿成為豆形制上的重要特徵。墓葬中少見石器,種類主要局限於石鉞、石錛或石鑿。玉器以小件裝飾品為主,璜、環是大件,但已經出現龍首紋。出於標誌和祭祀的雙重需要,顯貴者墓葬的東南...
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崑山村。簡介 1995年、2000年和200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進行發掘,揭露面積2 000餘平方米。新石器時代遺存主要包括相當於崧澤文化向良渚文化過渡時期的墓葬61座,隨葬陶器、石器、玉器。柄部有鏤空弧線三角和圓形圖案的陶豆和石...
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為距今7000~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因浙江嘉興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地區,南至錢塘江,西抵茅山,北可達長江北岸一帶。馬家浜文化有其鮮明的文化特點: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頭骨用陶器覆蓋,或是把頭骨另放在陶器內,這是較為...
新石器時代 骨牙器 骨鏢/馬家浜文化 骨鏃/馬家浜文化 骨哨/崧澤文化 野豬獠牙冠飾/良渚文化 牙鏃/良渚文化 骨鏃/良渚文化 象牙端飾/良渚文化 鹿角靴形器/良渚文化 玉背象牙梳/良渚文化 石器 石鉞/崧澤文化 石鉞/崧澤文化 石鉞/崧澤文化 石鉞/崧澤文化 石錛/崧澤文化 石錛/崧澤文化 石鑿/崧澤文化 石紡輪/...
中文名 平原村遺址 採集的遺物 晚期印紋陶文化亭林類型 文物 灰陶三足盤和弦紋圈足簋 地理位置 城西北約13公里小機山東側山腳下 1979年,小機山附近的天馬公社農機廠在基建挖掘深坑時,在深0.80米的黑土層內,出土崧澤文化型長方形磨光穿孔石斧,鏤孔紋粗把灰陶豆,四系雞冠耳罐和壓劃網紋壇等遺物。從而認定,這一遺...
圩墩遺址崧澤文化墓葬中的典型器物和器物組合與上海青浦崧澤遺址墓地中層相當,據上海崧澤文化遺址M87和M90的人骨碳十四測定,絕對年代距今5100—5800年之間。因此,推算圩墩遺址崧澤文化年代當在距今約5100年前。根據地層堆積和年代測定數據比較,圩墩新石器時代居民在此地生活大約延續了一千多年。在同一時間的太湖周圍,如...
潘家塘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青龍鎮潘家塘村。1977年武進縣文化館、常州博物館進行小規模試掘,揭露面積100平方米。出土遺物有紅陶豆、紅陶鬻、紅陶鼎、灰陶豆、灰陶壺、紅陶壺等。其地層堆積和出土遺物兼有馬家浜文化和崧澤中期文化特點。
同年12月,由蘇州博物館考古部協助清理,試掘探溝2×10米,文化層五層,在第四層出土墓葬一座,人骨架基本完好,仰身直肢,頭向南,經上海自然博物館人類組現場鑑定為中年女性。無葬具墓框,用朱紅色粉粒鋪地,隨葬品有灰陶豆、鼎,夾砂紅陶缸和穿孔石刀共4件。該墓葬為崧澤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墓葬。現存...
三星村遺址的年代,從發掘出土的文物標本及C14測年數據,結合以往有關考古研究成果綜合分析,其年代距今5500-6500年前,相當於長江下游地區崧澤文化早期到馬家浜文化中晚用。三星村遺址發掘清理墓葬1000餘座,這是考古工作的重要收穫,迄今為止長江下游地區沒有一個遺址發現過如此之多的墓葬,這在國內同時代文化中也...
寺墩墓葬二號墓位於常州市東北約15公里,屬於天寧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呈橢圓形,原高20米,現在高約12米,直徑約100米。因墩南有南城寺,故稱寺墩。 文物歷史 1973年春, 在墩東出土玉制璧、琮等三十多件; 1976年在墩北出土崧澤文化、良諸文化的陶器二、三十件; 1978年9 月在電灌站北側低田中出土玉...
[崧澤古文化遺址全景][崧澤遺址出土馬家浜文化寬沿陶釜、陶爐簞][崧澤遺址出土崧澤文化陶器自左至右:劃編織紋罐、鑿形足鼎、折肩折腹壺、鏤孔豆、花瓣足壺]1957年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在青浦縣進行考古調查時,在長闊各約90米、高約4米的假山墩上採集到數片新石器時代的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陶片;1958年市出版...
新石器時代文化又可分為三個文化層:下層文化中的數十座墓葬,其形制和人骨架顯示的葬式及陶器、石器、玉器等隨葬品組合,反映了該時期的塔山人為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在這裡相遇而不完全相融的狀態,文化面貌正好填補河姆渡二、三期間的空缺;中層類似於崧澤文化;上層則相當於良渚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塔山遺址代表...
資敬觀出土文物(屬崧澤文化)①陶盆 ②陶豆 ③陶折腹罐 ④陶罐 ⑤陶罐 ⑥陶罐 ⑦石斧 ⑧陶紗龍 ⑨陶高足罐 ⑩石鏃 雲林堂 華察墓前的石馬 明華學士坊 倪瓚畫像(仇英作)阿炳塑像 阿炳生平陳列室 竹樹野石圖 紫芝山房圖 (倪瓚作品)龍鳳宮燈 漁歌(刻紙)書馬(言志·描蘭法)現任、歷任東亭鎮黨委書記左起:...
可以說,神墩遺址是溧陽境內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史前遺址,也是太湖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二在神墩遺址的三個文化層面中,主要遺存的年代跨度為7000至6000年左右,分為早晚兩大時期。早期遺存為7000至6500年,相當於馬家浜文化早期,晚期遺存為6400至6000年,相當於馬家浜文化晚期並出現了向崧澤文...
圩墩遺址崧澤文化墓葬中的典型器物和器物組合與上海青浦崧澤遺址墓地中層相當,據上海崧澤文化遺址M87和M90的人骨碳十四測定,絕對年代距今5100—5800年之間。因此,推算圩墩遺址崧澤文化年代當在距今約5100年前。遺址價值 根據地層堆積和年代測定數據比較,圩墩新石器時代居民在此地生活大約延續了一千多年。在同一時間的...
隨葬品有石器、玉器和陶器,其陶器組合以鼎、豆、罐為主。墩的底部是崧澤文化晚期的文化堆積,此外,還清理了崧澤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的水井4口,井內出土了一批以崧澤文化風格為主要特點的陶器,其中漆繪泥質黑陶杯和塗朱灰陶罐等,是少見的陶中精品。該遺址於1997年8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
《考古上海》是201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明華。本書以第一手的考古發掘資料為依據,對上海先民的偉大發明、上海古代的重要遺蹟、上海出土的瑰麗珍寶、上海發現的罕見文物進行了生動的詮釋,並從考古的學術角度追溯了占代上海的歷史。內容簡介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上海先後發現了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
萬發撥子遺址原名王八脖子遺址,1956年3月至5月,吉林省文化局考古調查組首次發現。根據採集到的一批石器、夾砂陶器、陶片等遺物及遺址的面貌、範圍,將其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58年7月,參加吉林省文物工作現場會議的文物工作者在遺址調查實習,發現兩件陶器的器足,一件為方柱形,一件為圓柱形,長10厘米左右...
是以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和青銅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海撥4.46一6.29米,東西寬60米,南北長80餘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為4000多年前村落遺址。上海馬橋遺址包含著三層不同文化:上層是晚期印紋陶遺存;中層是早期泥質印紋陶遺存;下層疊壓著一層典型的良渚文化。文物遺存 上海馬橋遺址是以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和...
二、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紋飾結構 三、長江下游文明與二里頭的紋飾對照 四、長江中下游文化體系中神紋定型之前相關紋飾的演變 五、長江流域與鄭洛地區的關係 (一)二里頭與馬橋: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樑問題 (二)文化交流格局中江漢地區之中心環節 (三)江漢、鄭洛、成都:地區間的三角形關係 (四)江河中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