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半山型穿孔石斧是新石器時代時期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半山型穿孔石斧
- 館藏地點:廣東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石器、石刻、磚瓦
新石器時代半山型穿孔石斧是新石器時代時期的文物。
新石器時代半山型穿孔石斧是新石器時代時期的文物。...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在中原地區陝、晉、豫等地發現的大致類似,然而也可以分為早晚不同的數期,器形完整的彩陶發現不多。器形完整而數量豐富的發現,主要是在甘肅、青海一帶。甘肅的仰韶文化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馬家窯型”(圖9)以甘肅臨洮縣馬家窯遺址為代表,“半山類型”(圖10)以甘肅廣通半山遺址為代表...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於黃河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為山東龍山文化的源頭。 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後得出數...
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次為骨角器。農業生產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鏟和骨鏟。有些石鏟已經用硬度很高的玉石來製作,器形規整,刃口十分鋒利。骨鏟系用動物的肩胛骨或下顎骨製成,刃寬而實用;收割穀物用的石刀、石鐮多磨光穿孔;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用於加工穀物。總的看來,石斧、石鏟、石錛的數量都很少,...
遺址發現有仰韶文化彩陶壺、細繩紋素陶片,馬家窯類型水波紋彩陶片、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彩陶片和素陶殘片以及齊家文化彩陶罐、素陶罐、磨製石斧、玉璧等器物和窯址、窯餅,暴露有灰坑、白灰地面、燒窯等遺蹟。1990年出土於老人溝遺址的人頭鈕蓋紅陶罐,現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於會寧縣博物館。紅陶泥質,口徑9厘米、底...
柳灣遺址,位於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東面兩千米處的柳灣村。柳灣遺址墓地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墓葬群,地處湟水中游北岸台地,南北450米,東西250米,總面積為112500平方米。柳灣墓葬包括了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柳灣墓地的絕大部分墓葬在柳灣村北部的第二台地上...
砂鍋梁遺址包含物豐富,有陶片、石器及少量銅器殘片和銅珠顆粒等,並採集到成組的完整陶器。石器 砂鍋梁遺址石器以打製品居多,主要有石斧、石槌、石球、盤狀器、環形穿孔石器等。還採集一批細石器,石料以燧石、石英為主,器類有石葉、尖狀器、鏃、刮削器和石核等。磨製石器主要是石刀,製作不甚精良,有單色...
(4)程式化的岩畫,線條複雜,色彩豐富,各種動物外形中用優美的弧線和華麗的色彩裝飾,人體描繪具體細緻,注意顯示性別。畫面上出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標槍、弓箭和石斧。(5)折衷的岩畫,技法上基本是前四期的重複、模仿或綜合。多描繪騎馬、騎象或步行的戰士手持盾牌刀劍格鬥的戰爭場面,以及草廬定居、歌舞、奏樂、禮拜、...
這1730座墓葬包容了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馬廠、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4種文化類型,屬於新石器時代,這4種文化類型延續時間長達1500年之久。墓地全面揭露,初步搞清了這4種文化類型墓葬的分布規律和時間先後順序,為研究私有制的起源與階級的起源等有關問題,提供了一批較新、較好的實物例證。墓地規模 該墓地的絕大部分...
塔溫他里哈蒙古語為五個山包之意,小山包之間為一廣場,山包上及廣場地面皆散布有陶片、雜骨、石器、毛織物,但廣場內較稀少。山包斷崖處暴露有灰層、灰坑及木柱房屋等遺蹟。所見陶片有加砂陶素麵及飾有席紋、劃紋的雙耳罐、缸、瓮、盆、碗等殘片。毛織物有毛布、毛繩、毛帶,石器有石斧、石杵等。從遺物觀察,...
與磨製相聯繫,切鋸石材和穿孔的技術普遍使用,穿孔石斧在各遺址都有發現。穿孔主要使用鑽穿,但往往先鑿出淺窩再施鑽,也有的是先磨出凹槽而後施鑽的。穿孔石器是為了更好地裝柄以製成複合工具,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文化分期 仰韶文化的分期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分三段,5000BC~4900BC~4300BC~4000BC...
馬家窯文化區系中主要有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三種陶器,以彩陶造型最有代表性。這三種彩陶類型是一脈相承發展的,在造型和紋飾上,有其共同的特徵,但也有各自的特色。馬家窯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但在馬家窯文化類型彩陶中帶有仰韶文化影響的痕跡,越是早期越是明顯。在馬家窯文化彩陶中最多見的是卷緣...
但馬家窯文化陶片稀少,齊家文化陶片也不多,顯然以辛店文化為主。所暴露的遺蹟也皆為辛店文化時期。石器有石磨盤、磨棒、石杵、石刀、石斧、石鑿、盤狀器、石核等。雙二東坪遺址是一處面積較大,文化堆積較厚,以辛店文化為主,包括少量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卡約文化共存遺址,內涵極其豐富。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碎石、雜骨,斷崖處暴露灰層,灰坑和形制不清的紅膠泥摻細砂的居住面,西部邊緣處還見有人骨及殘墓葬。所見陶片有加砂陶的長頸雙耳罐、雙耳罐、雙耳壺、瓮、鬲等殘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研磨器,骨器有骨錐等。遺址除取土部位遭到破壞外,其餘保存尚好,屬卡約文化卡約類型遺址。此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面散布有陶片,斷崖處暴露有灰坑。遺址東部有一條長20餘米、寬1.5 米的“V”字形灰溝,灰坑中及灰溝內有大量的陶片、碎石塊、雜骨及零星石器。所見陶片皆為卡約文化遺物,可看出器形的陶片有加砂陶素麵雙耳罐、腹耳罐、大口瓮、 豆、鬲等,石器有石磨盤、盤狀器、石斧等。此遺址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面積約500×300米,文化堆積厚40-120厘米,地面散布有陶片、雜骨,斷崖處暴露多處灰層、灰坑,灰層、灰坑內夾有較多的碎石、雜骨、陶片及零星的石器等遺物。陶片都是卡約文化卡約類型的長頸雙耳罐、四耳罐、無耳罐、壺、瓮、鬲殘片。石器有石斧、石杵及細石器等。遺址北部在平整土地時略有破壞,部分文化層裸露...
雜骨、碎塊、河卵石及燒土塊。斷崖處暴露有灰層、灰坑。文化堆積厚90-180厘米。陶片都是加砂陶,器形有長頸雙耳罐、無耳罐、瓮、鬲等。石器有石斧、石刀、細石器。從陶器斷定此遺址為卡約文化上孫類型遺址。遺址面積較大,文化堆積厚,也是卡約文化遺址中有石築圍牆較明確的遺址之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面散布有陶片,斷崖處暴露有灰坑。遺址東部有一條長20餘米、寬1.5 米的“V”字形灰溝,灰坑中及灰溝內有大量的陶片、碎石塊、雜骨及零星石器。所見陶片皆為卡約文化遺物,可看出器形的陶片有加砂陶素麵雙耳罐、腹耳罐、大口瓮、 豆、鬲等,石器有石磨盤、盤狀器、石斧等。此遺址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座門向北開。灰坑為圓形平底式。灰坑與房屋內皆堆滿了灰土,灰土中夾有較多的陶片、雜骨及零星的石器。陶片以泥質紅陶居多,泥質灰陶及加砂陶次之。陶器器形有素麵及籃紋雙耳罐、腹耳罐、帶嘴陶盆、尊、鬲、加砂粗陶花邊無耳罐、瓮等。石器有石刀、石斧、盤狀器。是一處較典型的齊家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