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介紹
中日甲午戰爭後,製造武器以禦侮的氣氛遍及全國,沒有近代兵工廠的省份紛紛準備建立近代兵工廠。1897年,甘肅新疆巡撫饒應祺購買日產毛瑟槍彈5000發的機器一套,建立新疆機器局。局址初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城南三屯碑。因其機器是以流水作動力,而三屯碑的水流量不穩定,1898年遷迪化東北十里的水磨溝。該局有工人數十人,機器13部。1908年和1909年,又添購機器7部。主要生產8.1毫米毛瑟槍彈,還生產鬼頭大刀、梭標、長矛等冷兵器,並鑄造錢幣。
辛亥革命後,新疆機器局仍維持原有的生產水平,主要是修械兼造81毛瑟槍彈和冷兵器。1929年,生產76水連珠子彈,年產1萬多發。還可年產手榴彈1萬餘枚。1930年,該局改名為迪化兵工廠,購買設備,增加員工,建立槍廠、火藥廠、翻砂廠。這時有機器設備13部,員工100多人。1932年,生產步槍、槍彈和冷兵器,並試製成地雷和衝鋒鎗。1933年,新疆臨時邊防督辦盛世才將該廠改名為新疆兵工廠,從蘇聯購買機器,聘請蘇聯專家指導,對工廠進行擴建,增設機槍部、炮部和炸彈部,工人增加至200餘人,生產槍彈、手榴彈。
抗日戰爭前期,該廠有員工200人左右,在蘇聯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除修械外,生產馬鞭子炸彈、手榴彈,年產約1萬枚,還生產迫擊炮彈、小型飛機炸彈。1942年,盛世才投靠國民黨,該廠改隸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新疆供應局,主要從事修理槍炮,間造手榴彈和槍彈。抗戰勝利後,仍是這樣。1949年9月25日,新疆起義,該廠由新疆軍區軍工部接管。
結尾
屯墾戍邊是中國幾千年開發和保衛邊疆的歷史遺產。據史料記載,中國曆朝歷代都把屯墾戍邊作為開發邊疆、鞏固邊防的一項重要國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區大規模屯墾戍邊始於西漢,以後歷代相襲。這對統一國家、鞏固邊防,促進新疆社會和經濟發展都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1949年,
新疆和平解放後,駐新疆人民解放軍部隊為鞏固邊防,加快新疆發展,減輕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經濟負擔,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生產建設中,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建設。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駐新疆人民解放軍的大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其使命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到1954年年底,解放軍駐新疆部隊經過艱苦創業,共建成農場34個,牧場8個,擁有耕地77.2千公頃,收穫的農牧產品解決了駐新疆部隊的後勤供給,而且還興建了一批現代工礦商貿企業,興辦了學校、醫院等一批事業單位。
1956年5月起,兵團受國家農墾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兵團按照“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瑪乾、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沿線,興建水利,開墾荒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個個田陌連片、渠系縱橫、林帶成網、道路暢通的綠洲生態經濟網路。兵團從農副產品加工業起步,發展現代工業,逐步形成以輕工、紡織為主,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門類較多的工業體系。隨著兵團國民經濟體系的確立,兵團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到1966年底,兵團的各項事業發展到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