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韭黃,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新津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南宋,陸游任蜀州(今崇州)通判時曾多次來蜀州管轄的新津,作《蔬食戲書》:“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新津韭黃葉鞘長、較粗大、扁圓形、葉片厚、色澤嫩黃透亮,整體長度比普通韭黃長10厘米左右。香味濃,柔嫩。
2011年12月2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新津韭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津韭黃
- 產地名稱: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品質特點:黃葉鞘長、較粗大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1699號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20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 品質特性
新津韭黃葉鞘長、較粗大、扁圓形、葉片厚、色澤嫩黃透亮,整體長度比普通韭黃長10厘米左右。香味濃,柔嫩。
- 營養價值
新津韭黃內在品質指標:不溶性膳食纖維≤2%,含有豐富的鐵元素。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新津韭黃主產區為台地、淺丘、平原三種地貌,以平原為主,屬都江堰自流灌溉區。產地土壤pH值在6.5—7.5之間,能排能灌,土壤90%為壤土或沙壤土,適宜新津韭黃生長。
水文情況
新津韭黃主產區主要河流有羊馬河、金馬河、楊柳河、西河、南河五大河流,農田為自流灌溉,地下水充沛,水質為軟水,常年水溫維持在16攝氏度左右,無色、無臭、無味。水利設施、天然水系和優質的地下水資源,為新津韭黃生產及特色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氣候情況
新津韭黃產地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多變,秋多綿雨,年平均氣溫16.5攝氏度,最熱月平均氣溫25.6攝氏度(7月),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7攝氏度,年積溫度763.1攝氏度—6223.6攝氏度,全年無霜期297天,年平均降雨量987毫米,年平均日照1119.1小時,相對濕度84%,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新津韭黃主要在春秋兩季播種。
歷史淵源
南宋,陸游任蜀州(今崇州)通判時曾多次來蜀州管轄的新津,作《蔬食戲書》:“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
2010年,新津韭黃基地成為新津縣特色效益農業基地之一。
2011年,新津縣特色蔬菜產品興義韭黃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通過專家驗收。
生產情況
2011年,新津韭黃保護面積7526公頃,產量6000餘噸;興義鎮的韭黃種植面積已達到100公頃,韭黃單產可達到2000千克。
產品榮譽
2011年12月2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新津韭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新津韭黃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新津縣興義鎮、五津鎮、文井鄉、新平鎮、方興鎮、安西鎮、永商鎮等7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3°42′13″—103°49′58″,北緯30°19′49″—30°21′32″。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品種選擇:宜選用抗病蟲、抗寒、耐熱等抗逆能力強、分櫱力強、外觀和內在品質好、韭香濃烈、商品性好、高產、四季均可生長、適合遮光軟化、符合目標市場的品種。
(2)播種育苗
①苗床準備:宜選擇土壤肥沃、疏鬆、排灌方便,土壤pH值在7.5以下,前作非蔥韭類蔬菜的壤土作苗床地。播前畝施腐熟人畜糞2000—3000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草木灰50千克,將土壤與基肥混合均勻,耙平,按1.6米包溝開廂,整平苗床,澆透底水,用敵克松、辛硫磷等進行土壤消毒殺蟲。
②播種時間:春、秋季都可播種。一般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時間為9—10月。
③播種方式:播種可分為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
④用種量:每畝本田按0.8—1千克備種,苗床地按秧本比1:8—10準備,土壤肥力高的地塊可適當少播。相反,則可適當多播。
⑤種子處理及催芽播種:可用乾籽直播,也可用40攝氏度溫水浸種12小時,除去秕籽和雜質,將種子上的粘液洗淨後撈出用濕布包好放在16—20攝氏度的溫度條件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沖洗1—2次,60%種子露白尖時均勻撒播,及時用過篩細土覆種。春播用地膜或稻草蓋好,秋播要用遮陽網遮蓋。
⑥苗期管理。當韭苗80%出苗時,可揭掉地膜或遮陽網,逐步煉苗。
A、澆水:播前應澆足底水,苗未出土前,不要澆水,苗高達6—7厘米開始澆水,未澆足底水的,一般播後1—2天第一次澆水,隔3—4天第二次澆水,再隔3—4天第三次澆水。播種後在澆水前要將其鎮壓一遍。第一次澆水宜大,以後根據土壤濕度而定。齊苗至4葉,要保持土壤濕潤,一般5—7天澆水一次(小水),苗高15厘米後,根據土壤濕度適當控水。
B、除草:使用封閉型除草劑要在韭菜播種後到雜草萌發出土前噴用,一般播後2—3天噴施,也可出齊苗後及時撥草2—3次。
C、勻苗補苗:苗高10—15厘米時,根據出苗情況勻密補稀。
D、追肥:追肥應“勤施薄施”,不宜大肥。結合水的管理,苗高10—13厘米時,以追施10%的腐熟人畜糞尿,或40%三元複合肥2—3次,每畝5—10千克;苗高15厘米後,結合補水,看苗追肥,適量追施速效氮肥2—3次,間隔20天左右。
(3)定植
①土地選擇:宜選擇肥沃、土層深厚、排灌方便,2—3年未種過蔥蒜類作物的土壤。
②整地施肥:定植前深翻土地25—30厘米,炕土7—10天。
底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中等肥力田塊,每畝撒施優質有機肥(以腐熟人畜糞為主)3000—5000千克,氮肥(N)2千克、磷肥(P2O5)6千克、鉀肥(K2O)6千克,復混肥按所需N.P.K折算,實行翻地前全層撒施,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勻,然後耙平,然後按80厘米的間距開溝,溝深20—25厘米,回填部分熟土,將土埂扶直扶平,再從兩側把土埂拍實拍平,最後把溝底整細推平播種,定植溝澆足底水,一次播種可連續收穫4—6年。
③適時定植,合理密植:春播韭菜定植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秋播3—5月,定植苗高17—20厘米。定植前將苗掘起,並將鬚根先端剪去,留約2—3厘米,再將葉子先端剪去一段。青韭株行距7—10厘米×33厘米,韭黃株行距7—10厘米×65—80厘米,每株2苗,栽植深度以分櫱節不埋入土為宜。栽後澆定根清糞水,緩苗期保持土壤濕潤。
④田間管理
A、肥水管理:整個生長期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配合磷鉀肥。緩苗後結合中耕除草追肥一次,以後每隔15—20天追一次肥,追肥先淡後濃,每次畝施腐熟有機肥1000—1500千克或三元複合肥5—10千克。當韭白長至10厘米,可第一次培土,培土前施一次重肥。扣棚前,每次培土時,可根據長勢,適當追施速效氮肥。
B、成株期管理:清除雜草,土壤保濕,排除漬水,預防倒伏。
C、軟化技術
(a)準備草棚:棚子是用稻草、麥草、竹桿做成。先備好長稻草和2—3米的小竹竿,將稻草的尾端交織在一起,縛扎於竹竿上,再用四根與小竹竿長度相同的竹竿或竹片,分兩邊將稻草的另一端夾起來,形成倒“V”字形,厚度以不透光,不漏雨,能通風為準。
(b)韭黃的軟化技術;當韭菜長到50厘米高時,施一次肥,畝用複合肥或磷肥30—50千克溝施,也可滲合農家肥混施,同時進行第一次培土,春秋季培土到“叉口”處,夏季培土到“叉口”以下3厘米,冬季培土應高於“叉口”,當葉鞘又長出3—6厘米時(離第一次施肥70—90天)作二次施肥培土,施肥與
第一次相同。此後可轉入軟化處理,也可在進行第三次培土後(一般不再施肥)再進行軟化處理。經2—3次追肥培土後,將韭葉割下。軟化時間春秋兩季需要遮光軟化15—20天,夏季12—15天;冬季則要35—40天。
⑤病蟲防治:主要病害以灰霉病、菌核病、疫病、枯萎病、鏽病、軟腐病等為主;蟲害以韭蛆、蚜蟲、潛葉蠅、薊馬等為主,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
⑥收割處理:收割時分段進行,把準備收割段的遮光蓬挪開,將壟挖開一側,露出軟化了的假莖,把韭黃倚靠到壟的另一側,用割刀從葉鞘基部割斷,取下整理。整理分乾撕和水洗兩種方法,整理後韭黃不帶殘留莖盤、泥土、雜草及其他雜物,切割斷面整齊,整理捆把,稱量包裝登記入庫。
⑦收割後的管理:每次收割後,待2—3天韭菜傷口癒合,新葉快出時進行澆水追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糞肥400—500千克,尿素8—10千克,低濃度複合肥8—10千克;通過培土解決韭菜跳根問題。待本茬青韭生長良好,鱗莖里貯積下足夠養分,再次進行韭黃生產。
⑧生產記錄要求:協會、專合組織、科技人員組織有文化有經驗的非韭黃種植戶做好品種選擇、栽培、土肥水管理、軟化管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割管理、成品整理及收後的栽培管理、出入台帳等認真仔細作好記錄處理並加以收集整理,為新津韭黃的生產管理技術體系提供依據。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新津韭黃安全衛生指標符合《無公害韭黃生產技術規程》(成都市新津縣地方標準DB510113/T002—2007)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新津韭黃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新津韭黃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