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人口衛生,農村經濟,基層組織,文化教育,新農村建設,村務公開,特色產業,人文地理,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該鄉(行政村)隸屬沙甸區,地處沙甸區南邊,距沙甸區政府所在地1.00公里,到沙甸區政府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箇舊市20公里。東鄰雞街,南、北、西與沙甸鄉相鄰。轄蓮花塘、白房子、團坡頭、團坡4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其中團坡村為彝族村。現有農戶1494戶,有鄉村人口3787人,其中農業人口3787人;勞動力244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11人。
全鄉國土面積6.00平方公里,海拔1300.00米,年平均氣溫20.00,年降水量750.0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甘蔗、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0.00畝,人均耕地0.40畝。2013年全鄉經濟總收入31869.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60.00元。該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畜牧業。 2013年全鄉經濟總收入31869.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60.00元。該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畜牧業。
全鄉國土面積6.00平方公里,海拔1300.00米,年平均氣溫20.00,年降水量750.0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甘蔗、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0.00畝,人均耕地0.40畝。2013年全鄉經濟總收入31869.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60.00元。該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畜牧業。 2013年全鄉經濟總收入31869.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60.00元。該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畜牧業。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鄉有耕地總面積1384畝(其中:田348.6畝,地1035.4畝),人均耕地0.40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蔬菜等作物;流經該鄉的沙甸河是該鄉主要灌溉水源。
新沙甸回族鄉稻田
![新沙甸回族鄉稻田 新沙甸回族鄉稻田](/img/8/721/cGcq5yMjZWZ3YWOwcjNmBTN4MmZhRTM1MjNjZ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鄉所轄的4個自然村均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4個自然村全部通路燈。全鄉有988戶通自來水,不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的農戶。有98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928戶,並且928戶都通有線電視;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70戶(分別占總數的91.09%和37.45%)。
新沙甸回族鄉伊園住宅小區
![新沙甸回族鄉伊園住宅小區 新沙甸回族鄉伊園住宅小區](/img/2/f71/cGcq5iNklDMxMzYiFjNwQ2MkFGZ1Y2MzgjNiN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鄉到沙甸區政府已通公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全鄉共擁有汽車193輛,農用運輸車8輛,拖拉機31輛,機車671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98畝,有效灌溉率為93%。
到2008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4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7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1戶。該鄉農戶住房以磚混、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8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42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7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鄉有農戶988戶,共有鄉村人口3551人,其中男性1734人,女性1817人。其中農業人口3551人,勞動力2025人。該鄉以回族為主(是回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回族3060人,彝族414人,漢族77人。
到2008年底,全鄉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31人,占人口總數的3.69%;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458人,參合率97.38%;享受低保243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新沙甸鄉衛生所和沙甸區衛生院,鄉衛生所面積為4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名,該鄉距離區衛生院1公里。該鄉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5個,村民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3個。
農村經濟
該鄉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190.4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18.60萬元,占總收入的2.07%;畜牧業收入1555.09萬元,占總收入的7.70%(其中出欄肉豬625頭(團坡彝族村),肉牛2864頭,肉羊372頭);漁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0.07%;第二、三產業收入18201.8萬元,占總收入的90.15%;工資性收入71.5萬元,占總收入的0.35%。農民人均純收入5680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和畜牧業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4人(占勞動力的3.65%),在省內務工65人,到省外務工9人。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鄉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3個黨支部,共有黨員51人,少數民族黨員46人,其中男黨員30人、女黨員21人。該鄉黨總支部每年都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3年被評為文明單位等等。該鄉建有團總支部1個,下設4個團支部,共有團員139人。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鄉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5514.83平方米,擁有教師32人,在校學生422人,距離中學1公里。整個鄉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21人,其中小學生438人,中學生283人。入學率100%。全鄉建有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該鄉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改善村民生活、醫療、衛生等各方面的不足。
村務公開
全鄉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各自然村及村小組經濟收支情況,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8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15.10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是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和會議方式公開財務。
特色產業
該鄉的主要產業為第二、三產業(有色金屬冶煉),主要銷往省外。2013年,主要產業全鄉銷售總收入27185.3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90.15%。該鄉目前正在發展以肉類加工為主的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有色肉類加工。到2013年底擁有企業6個。
人文地理
新沙甸鄉位於沙甸區南邊,下轄4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是以回族為主,彝族漢族混居。該鄉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山河秀麗,氣候溫和。
全鄉有1494戶,3787人,村民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建有國小1所,清真寺四座。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大部分村民服飾以乾淨整潔為貴。平時,其款式與漢族服飾相似,在進行宗教活動時,男子多戴小白帽,婦女戴蓋頭,穿長衣長褲。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該鄉民風淳樸,村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
全鄉有1494戶,3787人,村民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建有國小1所,清真寺四座。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大部分村民服飾以乾淨整潔為貴。平時,其款式與漢族服飾相似,在進行宗教活動時,男子多戴小白帽,婦女戴蓋頭,穿長衣長褲。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該鄉民風淳樸,村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
發展重點
該鄉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以協會為龍頭,繼續實施我鄉的扶貧幫助計畫;
2、以鄉政府為龍頭,興辦兩個實體企業,勞保用品加工廠、糧油店,滿足我區附近廠礦需求並逐步擴大市場;
3、繼續發放缺少小額發展資金的貧困戶;
4、尋求以工帶農,以富幫貧的產業,實現共同富裕;
5、充分利用"特色文明村"這一項目,以點帶面,逐步改變各村村容村貌;
6、大力扶持特色加工廠;
7、積極實施"調種植,興養殖,促加工"的農業發展思路,促進以養牛帶動的牛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8、繼續發展以有色金屬冶煉為主的工業,但同時也要注重環境保護,加強安全生產工作,使企業能夠
1、以協會為龍頭,繼續實施我鄉的扶貧幫助計畫;
2、以鄉政府為龍頭,興辦兩個實體企業,勞保用品加工廠、糧油店,滿足我區附近廠礦需求並逐步擴大市場;
3、繼續發放缺少小額發展資金的貧困戶;
4、尋求以工帶農,以富幫貧的產業,實現共同富裕;
5、充分利用"特色文明村"這一項目,以點帶面,逐步改變各村村容村貌;
6、大力扶持特色加工廠;
7、積極實施"調種植,興養殖,促加工"的農業發展思路,促進以養牛帶動的牛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8、繼續發展以有色金屬冶煉為主的工業,但同時也要注重環境保護,加強安全生產工作,使企業能夠
以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為契機,重點圍繞創新型企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和科技產業園區的建設,實施技術創新載體提升工程,形成高水平、多層次的技術創新支撐體系,充分發揮技術創新載體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