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恩公
- 原籍:江西贛州府
- 關係:元東公之子、廣東宋氏裔孫的始祖
- 時期:南宋紹興年間
源流考紀,新恩公裔孫,花都集益新屋下裔,陸豐湖東大園下裔,
源流考紀
在廣東定居的宋氏裔孫,都是宋弘大學士的後代。宋弘的後裔宋哲,生下七子,即軍一至軍七兄弟,這兄弟七人,世襲軍家,授職軍部。此後支派遷衍,軍一、軍二支派遷北京,山東江南;軍三、軍四支派遷浙、四川;軍五遷吳地,後支又造湖主廣及福建莆田;軍六居金陵;軍七後裔宋端由吳地遷居江西吉水,宋端後裔元東公由吉水遷移到瑞金青草湖大柏地。元東公生四子;長曰新恩、次新悠、三新惠、四新思。兄弟四人早年父母雙亡,生活艱難,悠、惠二公居吳地,新思信息失傳,情況不明。新恩公是廣東宋氏的開基始祖。
南宋紹興年間,我祖新恩宋公年方十八,志氣超人。攜款千金來廣東惠州長樂琴江都中正約。據族譜記載,本地住民秀才要支省城參加鄉試,但缺少費用不能成行。新恩公解囊相助,唐秀才赴省考試,果然金榜題名,考中解元。唐解元衣錦還鄉,見新恩公品格清奇,氣宇軒昂,遂將第三女唐氏三娘許配給新恩公為妻。後家景逐漸殷實,每行恤苦憐貧,賬濟鄉鄰之善。眾口皆碑,深得鄉民的一致好評。
新恩公裔孫
新恩公生一子:潭沭公,為二世祖,潭沭公亦生一子:振宗公,為三世祖,振公生四子:長有仁、有義、三有忠、四有信,為四世祖。五世祖分別是有仁之子震一公,其後裔定居今梅州市梅縣區白渡,蕉嶺縣,油坑,惠州等地,在不五華,有義之子震二、震六二公,其後裔居信在橋江、溜砂、雙璜、富強等地。有忠公之子震三、震四、震七三公,其後裔居在梅林新塘,琴口,樟公坑等地。有信之子震五公,後裔居住在大湖、神角、高寨、橫山下、茄子塘、華陽米潭樓光寨等地。另外,紫金敬梓亦有震五公的後裔居住。五華宋氏約在公元1385年即明代時期遷入五華定居。
時至今日,新恩公後代昌盛,人丁興旺,從一世祖新恩公起,到2011年止,已繁衍至三十二代裔孫,不但廣東各地宋氏都是新恩公後裔,而且還遷在廣西、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台灣等地。
清初,後裔遷居江西萍鄉、萬載、湖南瀏陽、醴陵等地:如登興公於雍正2年(1724年)遷瀏南俏雅里;周策公於康熙45年(1706年)遷瀏西探驪湖,即瀏陽市普跡鎮;仁璋公於乾隆間遷瀏北中嘴嶺;達賢公於乾隆間遷瀏北大步石;雲輝公於康熙50年(1711年)遷醴北大楊坑;登卿公於康熙間遷瀏南大坡;兆發公於康熙初年遷瀏東赤塘;名景公於雍正間遷醴北桃花。三邑共建宗祠於俏雅里。宗譜創修於道光13年(1833年),光緒4年(1878年)續修,宣統2年(1910年)三修。合族通派:熙域鐘湯本,材輝執鏡清,凌梯熏坦鎰,錫澤樹煌坤,培錦江林煥,焌增鈺沚森,模炘垂鑒永,汝梓炤基銘。
新恩公支系四川資料,三台縣柳池、花園、梓綿、龍樹等東路鄉鎮(由廣東長樂入川世系):始遷祖宋顯忠(陝西扶鳳)-2世:德哲(自廣平遷金陵)-3世:軍一(後裔遷徙山東、北京)、軍二(後裔遷徙山東、北京)、軍三(後裔遷徙浙江、河南)、軍四(後裔遷徙浙江、河南)、軍五(後裔遷徙湖廣、福建莆田)、軍六(後裔遷徙湖廣、四川、湖南、貴州遵義府桐梓縣)、軍七(遷吳西宋家埠)-4世:起鳳、起鳴、起周(軍一子)、起文、起第、起象(軍二子)、起蔚、起番(軍三子)、起澄、起松、起江(軍四子)、起晟、起曇、起昶、起晃、起曙(軍五子)、起鐘、起鏞、起釗(軍六子)、起禎、起祥、起佑、起祜(軍七子)-5世:元東(起祥長子,派發江西瑞金)、元貴(起祥次子,派發湖廣)-6世:月光(元東長子,居江西瑞金青草湖)-7世:新惠(遷徙南京)、新思(遷徙浙江)、新悠(遷徙江西河口)、新恩(遷徙廣東惠州永安縣雙石口)-8世:譚木-9世:振宗-10世:有義-11世:震六-12世:雄(雄法)-13世:道安-14世:伯禎、伯聰-15世:南可-16世:碧良-17世:欽-18世:鑒-19世:世華-20世:大忠-21世:朝恩-22世:法歸-23世:亮-24世:韶光-25世;人聰-26世:德兆-27世:元材-28世:萬昌-29世:登榮、登科、登甲-30世:開興、開志、開香、開忠、開春、開壽、開喜-31世:國通、國樞、國嵩、國忠、歸堂、國麟、國銀、國宣、國全、國監-32世:乾清、乾德、乾海、乾剛、乾順、乾魁、乾龍、乾銀、乾福、乾壽、乾貴、乾芳、乾康、乾習、乾粥-33世:坤榮、坤華、坤梁、坤才、坤福、坤有、坤富-34世:倫寶、倫支、倫國、倫德、倫興、倫賢-繼周、軍、現、瓊(女)、亞林、蓉(女)、玉(女)、榮(女)、亞東、福英(女)、春燕(女)、春莉(女)-(自第35世後統一字輩):育-定-保-昌-匡-馥-政-治-癸-冠-科-相-舉-濟-胤-懷-長-易-武-尚-玖-佩-佳-秉-明-其-思-宗。
台縣下新、太安、太林、萬安、新生、幸福、古井、禾加、潼川鎮及中江縣柏樹等西南路鄉鎮(由廣東長樂入川世系,始遷祖宋顯忠):顯-德-軍-起-元-月-新-譚-振-有-震-雄-道-伯-南-仕-福-法-碧-世-麟-德-九-子-淑-顯-明-連-維-澤-興-洪-坤-倫-紀(自第35世後統一字輩):育-定-保-昌-匡-馥-政-治-癸-冠-科-相-舉-濟-胤-懷-長-易-武-尚-玖-佩-佳-秉-明-其-思-宗。
新恩公支系瀏陽資料,始祖元東,一世新恩,二世潭木,三世振宗,四世有仁,五世行(震一),六世才富,七世逸叟,八世恩賜,九世石庵,十世廷顯,十一世井堂,十二世繼唐(入繼井堂之胞兄榕溪次子),十三世得厚,十四世思亮,十五世文集,十六世鼎桂,十七世奕和,十八世世湖,十九世光宗,二十世洪祿,二一世,永林(子四,觀順,觀耀,觀習,觀球),二二二觀順,二三世斯成,二四世怡周(子二范田,範圍),二五世範圍,二六世華熙。
福建莆田縣宋氏世系, 始祖唐丞相宋璟公字持正南和光州人也,唐明經進士,第夙作有梅花賦一篇,萬困下僚時,蘇味道為直指璟公投以梅花賦,蘇擊節嘆嘗,為有相器,名遂振歷官至丞相上國柱廣平郡閔國公諡文貞,壽七十五(生唐龍溯三年663年),其立朝多大節為唐中興賢相,崔氏封齊國夫人合葬於東山形州沙河縣,唐少師顏真卿撰寫其碑銘,生子八人其次子名宋升官至尚書,少卿娶張氏即唐丞相張九齡之女也,升公生易公娶王氏而生遠公,遠公直唐季高尚不仕宋狀元呂蒙正嘗為作傳,遠公生駢公字彥史,即丞相公之元孫也,唐威通六年(865)擢明經上文辭,累遷均書主客員外郎,歷任福泉二州觀察吏,乃奉其祖母王氏入閩,後以疾休職遂寓居莆田,是入莆田自駢公始。天佑初黃巢兵閩(875-879年)欲釜其園中荔樹為薪,王氏抱桿泣,巢兵義之遂止,未幾避閩王之召,徒晉江而隱於明心院娶王氏,駢公季子仁魯公是六世,明經第官終右史起居舍人娶段氏至七世晃公宋初除障州摧官娶王氏太平興國(976-983)中以老復歸莆田後埭龍坡故居也,偕其二子長銓諫議大夫娶李氏,次子誠以長男唐是天聖丁卯年(1027)進士,為揚州觀察摧官受封大理寺卿,乃後埭(龍坡)故居他構祠堂以祀先,名曰廣平堂,東北有荔子廳學士林希逸書其匾曰宋(家)香,娶王氏夫人皆享上壽閱九世聖公娶周氏,十世瑜公娶蔡氏,十一世執古公樟林州參軍,執古公進士及第,其後裔遂散處樟林鄉村莫可考據矣,今我元東公一派其式由莆田而遷江西更遷廣東惠湖嘉興,此地還有一派即雲伊是宋誠傳至十八世聖澤公娶黃氏生一子五人迸遷潮州者之裔。今族眾各堂牌上只有一鎮平油坑龍舌頭祖堂牌上是以元東公為始祖,其餘即以新恩公為始世也,近世始祖元東公妣葛氏孺人在江西贛州府瑞金縣綠草湖大伯地居住生四子長新惠次新酉三新恩四新思。
台灣省桃園縣宋氏族譜序, 今夫姓者生也,原其所自生者,以敦其本也。族者屬也,聯其所自屬者,以衍其支也。譜者錄也,記前人之善行,以生後人仁孝之心也。故朱子有云:宗族有譜,人人知之來處。,程子有云:管攝天下之人心,而睦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其本。,然則族譜之所關,誠巨矣! 我京兆,自武王踐祚,白馬來朝。受封國號,曰宋,因以宋姓焉。歷數十世,楚襄王時,玉公,為大夫。優文學,善辭令,山川縹緲,香草風流。迨至東漢,宏公,為大司空,忠靖事主,不棄糟糠。名標青史。均公為大守,常施德政,猛虎渡河而避之,治平第一,榮升尚書令。及至唐,璟公號廣平,為首相,鐵石勁剛,而梅花一賦,自古馳名。之問公,詩文飄逸,相繼奪錦。全公,接踵登朝。申鍚公,且為丞相矣!迨至宋朝,郊、祁二公,編竹渡蟻而有厚德,兄為宰相,弟號紅杏尚書,棠棣競秀,千古傳為佳話焉。及至明,濂公,以文學輔主。顯忠公,以忠良為政。朝不乏人,箕裘相繼。迨自哲公受任丹陽,遂以廣平一遷,世居陵城內,地名御井前。紅粉半街,世襲軍家,食祿先朝。我遠祖軍七公,兄弟七人。,軍一公,官居吏部。軍二公,職掌總兵。軍三公,叨恩及第。軍四公,位列正府。軍五公,鼎甲爭先。軍六公,威守邊疆。我軍七公,受賜兵部,才勝同寅。迨奸臣讒害。兄弟謝職。長二兩公,派發北京、江南、山東等處。三四兩公,偕我七公,同遷吳地瓦子渡。今地名,宋家埠。後。軍五公,一支分於湖廣,赤河牌。一支分福建莆田縣。我祖軍七公之裔,世居瓦子渡。傳至我端公,家富不第,奮志客廣,旋迴吉水,見山環水秀,士朴民淳。浩浩文獻,禮義之邦。不勝欣然喜,曰:此誠子孫,萬世之基也。因是而居焉。後蕃中邑,及第雙登。閱歷數世,傳至元東公,派發江西贛州府,瑞金縣青草湖,大伯地。生四子,新恩、新惠、新思、新友,不幸早失怙恃。思公、惠公,仍居吳地,派傳浙江。友公,派傳江南,夷陵縣,河口居住。我祖恩公,偕黃姓祖恩養,同客於粵東,長樂(今五華),永安,中鎮鄉。今廣、惠、湖三府。如嘉應(今梅州)鎮平(今蕉嶺),興寧,長樂(今五華),永安,龍川,花縣(今花都區),增城,番禺,博羅,海豐,揭陽等處,悉是系焉。當其以來中鎮時,尚未娶,適有唐秀才赴科乏費,公傾囊以助之,得領解。彼見我祖作業慷慨,貌復清素,遂以第三女配之,號唐氏三娘。生一子潭沐公,妣目孺人,思目非也,目無姓。恐不免傳訛,且其所居之地,今多是姓甘,或甘誤寫目未可知也。生一子振宗公,妣何孺人。振宗公,生四子,有仁、有義、有忠、有信。其義、忠、信公後裔,多居長樂。我祖仁公,派傳程鄉,即今嘉應州(今梅州)龜漿。妣甘孺人,生二子,長曰震一,次曰宋萬三郎,因冠遷興寧,霍山石下居之。未幾仁公卒,貳子同遷嘉應(今梅州)白渡堡,小埔居之,而開基焉。茲族眾人繁,支派繁衍,為遠孫者還有所考,勿徒耳聞已也。
花都集益新屋下裔
廣州市花都區赤坭集益村新屋下是十七世祖恆佩公生十八世應吉、十九世觀淮、二十世祖乃敦公後裔。
乃敦公生大章大程大徑大猷四兄弟,於嘉慶年間(即公元1780年)由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遷廣州市花都區(原花縣)立居,迄今有二百三十多年。
陸豐湖東大園下裔
允秀公乃新恩公曾孫長房祖有仁公派下;南宋未年元兵初亂,有仁公由長樂遷霍山,妣劉氏、甘氏生震一、萬三郎二子,震一公諱行遷嘉應府程鄉(現梅州梅縣區),妣何氏生才用、才富二子;才用公諱珍玉遷程鄉龜漿白墳前(現梅州市梅縣區白渡),妣林氏、黃氏生就仁、就義二子;就仁公妣吳氏生文聰、文清二子;文清公遷鎮邑豐樂圍油坑(現蕉嶺縣油坑村),妣劉氏生均福、均祿、均德、均壽四子;均德公妣何氏、鄧氏、彭氏生仲禮、仲恭、仲平、仲亨、仲資、仲宏六子;仲恭公生居厚、居寬二子;居厚公生環;環公生尚顯;尚顯公生良富、良榮二子;良富公生鼐;鼐公生顯文、顯質二子;顯質公遷油坑鄉下角,生維田、維玉二子;維田公生宗達、宗孟二子;宗達公生兆寶、兆瑾、兆珩、兆瑄、煥開五子;煥開公生允秀。吾祖允秀公由鎮平油坑下角流於歸善營生,清雍正九年擇吉於海豐鱟溪山置業肇基,是為鱟溪山始世也。允秀公生朝達;朝達公妣鄭氏生碧亮、碧俊二子;碧俊公妣黃氏生賢智、賢盛、賢德、賢欽、賢義五子; 賢德公妣林氏生成貴、成福、成祿、成壽四子; 成祿公妣卓氏生光訓、 光玉 、光利、光珠四子(其中一位名禮壽);禮壽公生喜、國興、尾九三子;國興公妣陳氏生繼珠、繼昌、繼相三子;繼昌公妣朱氏生一鳴、一騰二子; 子孫已傳十世,世居陸豐市湖東鎮大園, 迄今已近三百年 。
附字輩:允,朝,碧,賢,成,光,國,繼,一,創,偉,業,千,秋,福
附字輩:允,朝,碧,賢,成,光,國,繼,一,創,偉,業,千,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