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市場經濟論——西方經濟學(市場經濟理論)問題述要與市場經濟理論底層重構》
- 作者:周強
- 類別:經濟學通俗讀物
-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2月
- 頁數:314 頁
- 定價:52.00
- 開本:787×1092 1/16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82-2534-8
圖書介紹,全書目錄,
圖書介紹
作者運用市場經濟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論證了通過市場經濟的方法能建立貧富差距較小的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而且還詳細介紹了實現的具體方法和步驟。作者認為,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的引發原因是不同的,解決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同時論證了市場經濟是可以徹底消除經濟衰退(戰爭和災難引起的除外)和經濟危機的,並給了消除的具體方法步驟。
全書目錄
目 錄
緒 論 (1)
引 論 (1)
新理論的主要觀點和方法概述 (3)
舊理論的主要錯誤和不足簡析 (11)
第一章 產品價格變化的兩大原因與兩種方式 (16)
第一節 “看不見的手”實為看得見的 “追求利益的腳” (16)
第二節 成本與主流利潤水平是決定產品價格的根本因素 (19)
第三節 不等價交換與實現交易公平並不矛盾 (23)
第四節 產品價格因科技進步快慢而單調下降或上漲 (24)
第五節 不等價交換有利於人們共享科學進步的增量價值 (26)
第六節 價格波動是由於供需不透明引起的投機造成的 (28)
第二章 經濟的基本原理與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 (30)
第一節 經濟成長與衰退的基本原理 (30)
第二節 剩餘價值的兩種類型及其產生原因 (32)
第三節 信用投資消費模式建立的原因與困境 (34)
第三章 人的需求層次與利己性和利他性的統一 (37)
第一節 人需求的層次與非消費需求的激發條件 (37)
第二節 人的利己性與利他性 (39)
第三節 利己性與利他性的集體性與相對性矛盾 (42)
第四節 人處理不同集體之間及一個集體內利益的方法 (43)
第四章 價值的類型與產品價值分配利用的原則 (47)
第一節 價值的本質與來源 (47)
第二節 價值有正負兩種性質 (49)
第三節 價值的三種類型 (52)
第四節 不同類型產品價值的分配利用原則 (55)
第五節 人的價值類型與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 (59)
第五章 市場經濟下個人的三類消費與供需方式 (63)
第一節 社會保障體制建立的原因 (63)
第二節 保險救濟式貨幣化社會保障模式的作用與困境 (64)
第三節 統籌普惠式產品化社會保障模式的建立方法 (65)
第四節 公共產品的類型與供需常規主體 (67)
第五節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原則與方式 (68)
第六節 社會保障品與公共產品供應的共同首要原則 (71)
第七節 市場經濟下個人三類消費及其不同作用 (73)
第八節 個人三類消費品的消費原則與融合條件 (74)
第六章 科技產生正價值的方法與負價值形成的原因 (79)
第一節 科技產生正價值的方式 (79)
第二節 科技改變自然物質資源稀缺性的方法 (80)
第三節 自然物質資源節約的原因 (81)
第四節 科技產生負價值的原因 (82)
第七章 公共管理的正價值促進與負價值成因 (84)
第一節 公共管理產生的原因及其類型 (84)
第二節 不同類型集體公共管理的內容與差異原因 (86)
第三節 公共管理的程式制度及其改革 (88)
第四節 公共管理負價值的類型及其產生原因 (92)
第八章 非科技和管理放大型價值的正價值與負價值 (96)
第一節 文娛產品正價值的二重性 (96)
第二節 文娛負價值的五種類型 (98)
第三節 傳媒的兩大正價值 (99)
第四節 傳媒負價值產生的五種原因 (101)
第五節 教育正價值的兩個層次 (102)
第六節 教育負價值產生的五大原因 (104)
第七節 土地私有化的六大矛盾與負價值 (105)
第八節 消除土地私有化負價值的根本方法 (108)
第九章 分工的類型及其決定因素 (111)
第一節 分工的性質類型及其與市場的關係 (111)
第二節 科技發展是勞動分工產生髮展的原因 (113)
第三節 市場規模和資本充足率決定生產分工的實現度 (115)
第四節 社會科學理論發展水平決定管理分工達到的水平 (117)
第十章 競爭的本質特徵及其形式的發展變化 (119)
第一節 競爭的本質特徵及其與零和博弈及戰爭的區別 (119)
第二節 競爭引入的原因與其促進價值增加的方式 (121)
第三節 自然競爭的主要不公平及其產生的負價值 (123)
第四節 市場競爭的兩種形式與發展趨勢 (125)
第十一章 市場的含義與市場發展的趨勢 (127)
第一節 人的基本市場身份與維護 (127)
第二節 狹義市場的不同層次含義與廣義市場 (128)
第三節 生產單位的生產要素與要素品市場 (130)
第四節 市場參與主體及其市場角色 (133)
第五節 各市場主體參與的市場及參與方式 (136)
第六節 衡量市場水平的指標及提高方法 (138)
第十二章 企業產生的原因目的與存在的條件依據 (142)
第一節 企業產生的根本原因與本質 (142)
第二節 人類創建與發展企業的根本目的 (144)
第三節 企業生產的根本目的與存在的根本條件 (147)
第四節 企業創建的根本理由與生存的根本依據 (149)
第五節 產品合格的因素與不同的合格標準 (152)
第十三章 人勞動的動力與激勵的方案 (155)
第一節 人勞動創造的兩種動力 (155)
第二節 激勵的本質與愉悅的性質類型 (157)
第三節 激勵的正確方式與方案 (158)
第四節 貢獻激勵的體系類型與層次 (161)
第五節 國家層次貢獻激勵體系的建立方法 (162)
第十四章 社會生產總能力與 GDP的決定因素 (165)
第一節 社會生產總能力的決定因素和通用計算公式 (165)
第二節 GDP的測算方法與 GDP的類型 (168)
第三節 封閉市場購買 GDP的決定因素和通用計算公式 (171)
第四節 開放市場內企 GDP的決定因素和通用計算公式 (174)
第十五章 貨幣的類型與信用貨幣發行的根本依據 (177)
第一節 貨幣的本質與功能 (177)
第二節 貨幣的類型與人們選擇的依據 (179)
第三節 信用貨幣發行的主要決定因素及相互關係 (182)
第四節 信用貨幣的循環與發行 (184)
第十六章 信用貨幣發行的決定因素與影響因素 (187)
第一節 信用貨幣的初始賦值與發行的對象方法 (187)
第二節 投資貨幣增發的原因 (190)
第三節 資本貨幣的流動性與生產單位臨時占款 (192)
第四節 資本的來源類型及發展趨勢 (194)
第五節 投資貨幣發行的對象與方法 (195)
第六節 決定信用貨幣實際增發量的因素 (198)
第七節 非必要貨幣占款的消除方法 (200)
第十七章 信用貨幣反作用於經濟的原則與發行操作 (203)
第一節 再生消費與生產投資最大化的正確方法 (203)
第二節 信用貨幣運行的原理模型 (207)
第三節 信用貨幣發行的操作方法 (210)
第十八章 財富的權屬變化與信用貨幣發行 (213)
第一節 公共財富的類型 (213)
第二節 產品公共財富的來源與發展 (215)
第三節 公共財富私有化與信用貨幣需求 (216)
第四節 資源公共財富私有化的原則和方法 (219)
第五節 公共財富私有化收入權屬與分配 (222)
第六節 財政收入的支出順序與方法 (224)
第十九章 個人財富的構成變化與信用貨幣發行 (226)
第一節 個人財富的構成及其變化 (226)
第二節 個人創造的價值與收入和自主支配財富 (228)
第三節 個人財富與其信用貨幣需求 (229)
第四節 個人財富負值出現的原因與最終的結果 (230)
第五節 個人財富儲存方式的演變與信用貨幣需求 (232)
第二十章 納稅的原因與稅收對象的發展變化 (235)
第一節 納稅的本質與兩大稅種 (235)
第二節 稅收對象的轉移與回歸 (237)
第三節 稅收權的下放分解與回收統一 (240)
第二十一章 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的根除方法 (242)
第一節 實模式投資消費體制的建立方法 (242)
第二節 公企管理體制的建立方法 (244)
第三節 事業單位高性價比提供產品的方法 (248)
第四節 經濟危機的原因與根除方法 (250)
第二十二章 法定勞動時間調減的原因與方法 (252)
第一節 失業的三種性質與失業率變化的原因 (252)
第二節 控制長期失業率的直接方法與主要作用 (254)
第三節 法定勞動時間調減的依據與原則 (255)
第二十三章 科學 GDP和科學管理實現的途徑 (258)
第一節 科學 GDP及其與購買 GDP相等的實現途徑 (258)
第二節 個人的道德、能力和態度對 GDP的不同影響 (262)
第三節 道德合格管理者管理產生的兩種 GDP負增量與原因 (265)
第四節 經濟調節的基本原則與監測的主要項目 (266)
第二十四章 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與平衡模式 (270)
第一節 共同富裕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270)
第二節 市場經濟理論滯後導致共同富裕難以實現 (271)
第三節 市場供需平衡的三種方式與三個階段 (272)
第四節 公平的兩大類型與分配公平的主要原則 (274)
第五節 成熟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特徵 (276)
第二十五章 個人全面自由的構成與人類全面自由的實現 (279)
第一節 自由的本質及其行為的邊界 (279)
第二節 個人的全面自由及其三大構成 (281)
第三節 人類自由的原始狀態與發展水平 (283)
第四節 人類自由發展的最終目標與根本實現途徑 (287)
第五節 人類全面自由對科學發展的影響及實現後的情況 (290)
結 語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