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陸猴

新大陸猴

新大陸猴(新世界猴、闊鼻猴、闊鼻小目闊鼻下目)即New world monkeys,因在美洲新大陸被發現而得名,是包含分布在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墨西哥的熱帶地區的五個靈長類動物科的小目,包括:狨科捲尾猴科夜猴科僧面猴科蜘蛛猴科。它們的鼻子比其他猿猴更扁平,鼻部軟骨間隔很寬,鼻孔開向兩側,鼻孔之間的距離比較遠,鼻甲基部分開。其另一大特點是擁有有卷握功能的尾巴。新大陸猴約4千萬年前由遷移到南美洲的非洲猿猴演化而來,最近親緣物種是類人猿和狹鼻猴(包括舊大陸猴和猿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新大陸猴
  • 拉丁學名:Platyrrhini
  • 別稱闊鼻猴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靈長目
  • 亞目:簡鼻亞目
  • 分布區域:中、南美洲
  • 小目:闊鼻小目
特點,起源,

特點

新大陸猴是中小型靈長類動物,體型跨度從侏儒絨猴(世界上最小的猴子)體長14至16厘米(5.5至6.5英寸),體重120至190克(4.2至6.7盎司),到褐絨毛蛛猴,體長55至70厘米(22至28英寸)體重12至15千克(26至33磅)。
新大陸猴在幾個方面與舊大陸猴略有不同。最突出的表型區別是鼻子,這是最常用於區分兩組的特徵。新大陸猴闊鼻亞目的分支意味著“扁鼻子”。新大陸猴的鼻子比舊大陸猴的鼻子更扁平,並且有朝向鼻樑兩側的鼻孔。新大陸猴與舊大陸猴相比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其擁有其獨有的(較舊大陸猴較短的,無抓取功能的尾巴)具有抓握(纏卷)功能的尾巴,這種尾巴不僅可以用來保持平衡,還有有輔助攀懸樹木、拾取物品的作用,被稱為第三隻手。
新大陸猴(除了吼猴屬的吼猴)也通常缺乏舊大陸猴的三色視覺。新世界靈長類動物的色覺依賴於X染色體上的單個基因,產生吸收中長波光的色素,與短波長光形成對比。這種特性導致雄性只存在單箇中/長色素基因並形成雙色視覺,純合雌性也是如此。雜合子雌性可能在這個範圍內具有兩個具有不同靈敏度的等位基因,因此可以顯示三色視覺。
新大陸猴與舊大陸猴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它們有12個而不是8個前臼齒,排列方式為:
2.1.3.3 2.1.3.2
2.1.3.3或2.1.3.2
(2個門齒,1犬齒,3個前臼齒,和2個或3臼齒)。這與舊大陸類人猿形成對比,包括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合趾猿,長臂猿,猩猩和大多數人,它們的牙齒排列方式為
2.1.2.3
2.1.2.3。
新大陸猴體型大都很小,並且幾乎都樹棲生活,所以對它們的了解不如更容易觀察到的舊世界猴那么全面。與大多數舊大陸猴不同,許多新大陸猴形成一夫一妻制,並且雄性也實質性承擔對後代的養育責任。新大陸猴食性較雜,包括水果,堅果,昆蟲,花,鳥蛋,蜘蛛和小型哺乳動物。與人類和大多數舊大陸猴不同,它們的拇指無法與同一手掌的其他手指相對(除了一些捲尾猴科的)。

起源

大約4千萬年前,Simiiformes infraorder分裂為parvorder Platyrrhini(新大陸猴-在南美洲)和Catarrhini(猿猴和舊大陸猴 - 在非洲)。目前推測將演化為闊鼻亞目的那一類型,可能是通過乘植被筏漂流或通過陸橋遷移到南美洲的。有兩種可能的漂流路線,即從非洲橫跨大西洋到達或從北美橫跨加勒比海到達; 然而,沒有化石記錄可以支持從北美遷移的假設。陸橋假設依賴於漸新世大西洋脊的存在和海平面的下降。這意味將產生一個陸地橋或一系列大西洋中部島嶼作為遷移種群的墊腳石。後者是現在的主流觀點。
當新世界猴分化時,巴拿馬的地峽尚未形成,洋流和氣候完全不同,大西洋的寬度比目前的2,800公里(1,700英里)小約三分之一; 可能減少1000公里,根據目前估計的大西洋中洋脊形成過程的擴散速度為25毫米/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