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閱讀教程2(教師用書)》是跨文化交際閱讀教程的配套教師用書,為方便教師上課腳察而編寫。跨文化交際閱讀教程的四冊分別以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ppreciating Cultural Diversity ,Globaliza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Practice 為主線進行布局,通過閱讀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並在具體的語境(場景)中提升跨文化府精習交際的領悟和套用能力。《跨文化交際閱讀教程》是《新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之一,包含四冊學生用姜立腳書和四冊教師用書:*冊《理解跨文化交際》、第二冊《增強跨文化意識》、第三阿潤全冊《鑑賞文化多樣性》、第四冊《體悟跨文化交際》。本套教程依甩廈詢棗照《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目標及任務來進行教學設計、內容選擇和板塊構建,能夠有效滿足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以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發展的需求。
前 言
總 序好學校的性格色彩 這些年,我與中國小、幼稚園有許多“親密接觸”。從這些學校中,我發現了一個“秘密”: 好學校總有自己的性格色彩,總有自己的精神屬性。 好學校有豐富的顏色 好學校一年四季都有風景。春天,你走進它,有各色花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你置身其中,綠草茵茵,就算驕陽似火,也有陰涼。孩子們可以踢球、打滾,可以任性。秋天,你老遠就可以看到,楓葉紅了,橘子黃了,婀娜多姿;冬天,你靠近它,香樟綠環繞著你,垂柳枝籠罩著你,你不會覺得單調。當然,環境的價值不在於“裝扮”,而在於讓心靈沉靜,讓生命多彩。它是生命哲學的演化,是內心深處的謳歌與讚美。法國思想家盧梭說教育的核心是“歸於自然”——回歸“自然狀態”,回歸人之原始傾向。善良總存在於純潔的自然之中。好學校總是擁有自然的純淨與原始美,它努力讓孩子們與美好相遇。靜謐,美好——好學校是溫潤的。 好學校有足夠的成色 成色是衡量一所學校教育境界的一個指標,是一所學校的“育人”含金量。如果一所學校的含金量定位為考試成績,它的成色就是混濁的;如果一廈霸永所學校的含金量定位為立德樹人,它的成色就是清純的。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過: “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教育是為著我們不曾擁有的過去,為著我們不曾愉匙射符經歷的當下,為著我們不曾想到的未來。教育之原點在激發想像,而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教育之原點在發展理性,而不僅僅是講授道理;教育之原點在鼓勵崇高,而不僅僅是理解規範;教育之原點在豐富經歷,而不僅僅是掌握技藝;教育之原點在溫暖心靈,而不僅僅是強化記憶;教育之原點在強健身心,而不僅僅是發展智慧型;教育之原點在點亮人生,而不僅僅是預知未來。回歸原點,是好學校的立場。不功利——好學校是純粹的。 好學校有優雅的行色 優雅是讓人嚮往的,有來源於生命本身的氣質。每一個人都行色匆匆,孩子們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教師被成績比較而形成優劣陣營,這樣的學校就不會是一所好學校。什麼是好學校?孩子們表情舒展,教師們精神敞亮——每到一所學校,我總喜歡以這樣的眼光去觀察師生的生命狀態。我發現,在好學校,孩子們的臉總是明晃晃的,有美好期待;教師的行色總是從容優雅,有專業自信。女孩子沁人心脾,男孩子風度翩翩,生命在人性層面煥發出動人光彩。一句話,每一個生命都自然而然地生長,這裡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氣息在校園裡瀰漫開來、傳播出去。面對此,我只能說: 好學校是舒展的。 好學校有鮮明的特色 辦學特色是一所學校整體呈現出來的系統性特徵,集中表現在基於學校文化的課程體系。學校辦得好不好,不在於規模有多大,而在於特色是否鮮明,是否有足以體現自己文化的課程架構。好學校行走在有邏輯的課程變革之路上,努力讓學校課程富有傾聽感,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擁有邏輯感,建構嚴密的而非拼盤的課程體系;嵌入統整感,更多地以整合的方式實施而非簡單地做加減法;飽含見識感,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為取向;提升質地感,課程建設觸及課堂教學變革,課堂教學呈現出新的文化樣態。一句話,好學校課程目標凸顯內在生長,課程內容突出學習需求,課程結構強調系統思維,課程實施張揚生命活性,課程評價與管理彰顯主體向度。好學校關注學習方式的多變性和場景性、學習時間的靈活性和可支配性、學習空間的多元性與舒適性、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和易得性,讓所有的時空都成為課程場景,讓孩子們學習作品的形成、展示、發布、分享成為校園裡最美的景觀,讓時空展現出生命成長的氣息和靈動。是啊,好學校有生命里最美好的記憶。 好學校有厚重的底色 厚重的底色不在於辦學時間長短,而在於擁有強烈的文化自信。進入學校,我喜歡看牆上的“文字”。多年經驗告訴我,文化不在牆上,很多時候,牆上的文字越多,學校的文化含量越低。道理很簡單,大量文字堆放在牆上,說明這種文化還沒有被老師們普遍認同,更談不上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說明這種文化還缺乏影響力,還沒有被大眾廣泛接受,需要宣示和傳播。一所學校是否擁有自己的教育哲學,是否擁有自己的教育信仰,是它“底色”如何的重要側面。毫無疑問,好學校應該有自己的教育信仰。但是,教育信仰不是文字遊戲,不是專家賜予的東西。信仰是從內心深處生長出來的,是從腳底下走出來的,是從指尖流淌出來的,是慢慢地生長、慢慢地走出來、慢慢地流淌出來的東西。唯有“慢慢地”才能“深深地”,“深深地”才能“牢牢地”,紮下根來,進入我們的靈魂,融入我們的血液,成為我們生命的構成,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文化總是無言或少言,但讓人作出判斷和選擇。好學校,你一走進去,一種嚮往感、追慕感、浸潤感便油然而生。因此,好學校是柔軟而有力的。 美國思想家梭羅在《種子的信仰》一書中把好學校比喻為“一方池塘”,每一個孩子在其中如魚得水,自由自在,這就是“回歸自然”的狀態。不是嗎?好學校總是這樣的——溫潤,純粹,舒展,美好,柔軟而有力——這也是本套叢書聚焦的一批學校的性格色彩。 楊四耕 2019年5月30日於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