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4師兼淮北軍區所屬部隊在淮北抗日根據地反擊日偽軍“掃蕩”的作戰。1942年11月14日,日軍第17師、獨立混成第13旅,偽軍第15、第28師和蘇淮特區“綏靖”軍等各一部,共6000餘人,由第17師師長平林盛人統一指揮...
第4師兼淮北軍區,彭雪楓兼任司令員,鄧子恢任政治委員。12月,成立蘇北軍區,第3師兼軍區,黃克誠兼任司令員、政治委員。同月,日偽軍大舉“掃蕩”淮海、淮北、淮南等地區,新四軍軍部由鹽阜地區向淮南盱眙縣黃花塘地區轉移。由於日偽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師獨立旅副旅長,津浦路東軍分區司令員。後任淮北軍區副司令員,1948年4月27日病浙於淮北。人物生平 羅占雲(1910-1948),雲南大關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8歲給地主放牛,10歲人...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新四軍所屬各部隊迅速向華中各地日偽軍展開猛烈反攻。在江北,第4師兼淮北軍區部隊首先攻克安徽省宿縣(今宿州)西南孫疃集、五河東北雙溝等據點,殲日偽軍一部,並收復宿遷、泗縣、泗陽三座縣城。第2師兼淮南軍區部隊...
在江蘇省泗洪縣城南約20多公里的半城鎮,有一座古樸典雅、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由於陵內安葬著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將軍的遺體,故名“雪楓墓園”。永城紀念 1939年彭雪楓率軍進駐永城書案店創建豫皖蘇邊區根據地並...
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三塊根據地組成,1941年8月正式形成。它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繫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淮北...
新四軍第四師主力大部轉移至外線,在日軍側翼和後方進行破襲,主力一部就地堅持游擊戰,襲擾、消耗和疲憊日偽軍。至12月16日,歷時33天的反“掃蕩”勝利結束。此次反“掃蕩”,新四軍第四師及淮北軍區共作戰30餘次,殲日、偽軍700餘人...
8月初,蘇中軍區集中3個團的兵力,攻擊寶應以東望直港,殲滅日偽軍440餘人。在安徽省,第4師兼淮北軍區和第2師兼淮南軍區部隊,於2~4月採取伏擊、襲擊和圍困等手段,積極打擊企圖打通淮河下游和三河交通的日偽軍,迫使日偽軍從蔣壩、...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4師兼淮北軍區,在津浦鐵路東側睢寧地區進行的進攻戰役。1945年春,日本侵略 軍在內外交困下,被迫收縮兵力,6 月18日,撤出睢寧,只留偽保全隊千餘 人駐守城防。1945年6月19日至7月 10日,淮北軍區第三分區...
宿南戰役,發生於1945年5月至7月,是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第4師兼淮北軍區部隊在安徽省宿縣(存在時間1912年-1992年,今安徽省宿州市)以南地區打擊偽軍的作戰。戰役背景 1945年2月開始,駐宿縣(存在時間1912年-1992年,今安徽省宿州市)...
8月9日,淮北軍區第三軍分區組織新四軍部隊和地方武裝先切斷魏集據點日偽軍與葉場守敵之間的通信聯絡,斷絕守敵與外界聯繫,使之孤立於新四軍和地方武裝的包圍之中。隨後,組織2500多軍民分別從西北、正南、東南三個方向向葉場偽據點進行...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1大隊大隊長、223團團長,新四軍南進支隊先遣梯隊副支隊長、新四軍南進支隊第2團營長,新四軍第3師第9旅第26團3營營長,新四軍第4師第9旅第25團副團長,新四軍淮北軍區獨立團團長。參加了反“掃蕩”...
1941年9月9日,第9旅奉令歸屬第四師建制,彭雪楓為四師師長兼政委、淮北軍區司令員。韋國清為9旅旅長、康志強為政委、張震球仍為政治部主任。1942年,張震球兼任新四軍淮北軍區邳睢銅軍分區(後稱第三軍分區)司令員。他領導分區軍民...
第4師受領任務後,確定由師長彭雪楓率第11旅2個團、第9旅1個團、騎兵團和蕭銅獨立團一部,從泗南、泗宿等地(江蘇省洪澤湖西部地區)西進,到達蕭縣、永城地區建立前進陣地;以淮北軍區第4軍分區獨立團,由靈璧縣北部西進,策應...
《怎樣招待新戰士》是一本油印小冊子,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興化總隊部翻印。內容介紹 經查閱資料,《怎樣招待新戰士》是泗南獨立團招待所招待新戰士的工作經驗材料。泗南獨立團隸屬於新四軍淮北軍區第二軍分區,當時的司令員是滕海清,1944年...
1944年9月,彭雪楓不幸犧牲後,由張愛萍接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韋國清為副師長,鄧子恢、張震、吳芝圃原職不變。他們率部轉戰在徐州以南、津浦路東西的廣大戰場,連續作戰,收復失地,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貢獻...
1942年11月,參加淮北抗日根據地反“掃蕩”作戰,指揮朱家崗戰鬥。1943年2月參加山子頭戰役,得到新四軍軍部嘉獎。後任第四師警衛團政治委員,第四師兼淮北軍區供給部政治委員。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中軍區政治部民運部部長兼後方政治...
萬勁夫(1918--1986.5.1) , 河南通許人。1938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淮陽學生軍分隊長、河南西華縣三區區委書記、新四軍師十六團營政委、淮北軍區獨立團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
全面抗戰時期,資鳳歷任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供給科科長、新四軍第六支隊留守處處長、第四師供給部副部長兼出納科科長、第四師兼淮北軍區供給部副政治委員等職。1938年春,資鳳擔任新四軍豫皖蘇游擊支隊供給科長。當時豫皖蘇邊區戰鬥頻繁,生活...
1941 年在戰場率部起義, 後歷任新四軍獨立旅旅長, 新四軍軍部參謀處處長,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副校長, 新四軍第四師兼淮北軍區副參謀長, 新四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兼聯絡處處長。解放戰爭時期, 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參謀處處長...
馬友里(1922-1993),安徽省泗洪縣(今屬江蘇省)人。1939年3月參加新 四軍。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新四軍淮北軍區第188團連長、副營長,在江淮地區進行抗日作戰。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188團營長、第三野戰軍團參謀長,...
1944年9月,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率部轉戰在徐州以南、津浦路東西的廣大戰場,連續作戰,收復失地,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初期 解放戰爭初期,張愛萍同志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
尚安平,1922年11月生,河南省杞縣人。1938年4月參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初期,曾任新四軍第六支隊三團政治處青年幹事、三團教導隊政治指導員、三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1941年8月起,歷任新四軍淮北軍區特務營政治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