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風格其實就是經過改良的古典主義風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質、色彩的大致風格,仍然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傳統的歷史痕跡與渾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摒棄了過於複雜的肌理和裝飾,簡化了線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 意義:經過改良的古典主義風格
  • 方法:摒棄了過於複雜的肌理和裝飾
  • 特點:簡化了線條
簡介,發展過程,設計風格,設計特徵,裝飾特點,相關代表,中國,外國,

簡介

新古典主義的燈具則將古典的繁雜雕飾經過簡化,並與現代的材質相結合,呈現出古典而簡約的新風貌,是一種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將懷古的浪漫情懷與現代人對生活的需求相結合,兼容華貴典雅與時尚現代,反映出後工業時代個性化的美學觀念和文化品位。

發展過程

在西方建築史上,曾出現過兩次新古典主義建築現象。一次是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末期(1750~1899年);另一次是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
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歐美一些國家流行一種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考古又使古希臘、羅馬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創造了借鑑的條件。採用這種建築風格的主要是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而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影響不大。
法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歐洲新古典建築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時在巴黎興建萬神廟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築。拿破崙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雄師凱旋門、馬德蘭教堂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板。
英國以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為主,如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德國柏林的布蘭登堡門、柏林宮廷劇院都是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的。其中布蘭登堡門仿製雅典衛城的山門建成。美國獨立以前,建築造型多採用歐洲樣式。獨立後,美國藉助於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新古典建築大興。美國國會大廈仿照巴黎萬神廟建成,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等則充分體現了希臘建築形式,這種形式在其他一些紀念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表現比較突出。
而在中國,恰恰也同樣出現了兩次所謂的新古典主義風潮,一次是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第一批新古典主義建築是隨著殖民主義所強加的文化殖民出現的。各式殖民建築對中國,尤其對中國沿海城市的建築影響頗深,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鼎盛。如天津、上海、大連、哈爾濱、青島、廣州,瀋陽等城市,這些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甚至成為這些城市的“文脈”。

設計風格

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風格其實是經過改良的古典主義風格。覽盡所有設計思想、所有設計風格,無外乎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而已。為業主設計適合現代人居住,功能性強並且風景優美的古典主義風格時,能否敏銳地把握客戶需求實際上對設計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家具還是配飾均以其優雅、唯美的姿態,平和而富有內涵的氣韻,描繪出居室主人高雅、貴族之身份。常見的壁爐、水晶宮燈、羅馬古柱亦是新古典風格的點睛之筆。
高雅而和諧是新古典風格的代名詞。白色、金色、黃色、暗紅是歐式風格中常見的主色調,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來明亮、大方,使整個空間給人以開放、寬容的非凡氣度,讓人絲毫不顯侷促。
新古典主義的燈具在與其他家居元素的組合搭配上也有文章。在臥室里,可以將新古典主義的燈具配以洛可可式的梳妝檯,古典床頭蕾絲垂幔,再擺上一兩件古典樣式的裝飾品,如小愛神——丘比特像或掛一幅巴洛克時期的油畫,讓人們體會到古典的優雅與雍容。現在,也有人將歐式古典家具和中式古典家具擺放在一起,中西合璧,使東方的內斂與西方的浪漫相融合,也別有一番尊貴的感覺。
新古典主義風格,更像是一種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將懷古的浪漫情懷與現代人對生活的需求相結合,兼容華貴典雅與時尚現代,反映出後工業時代個性化的美學觀點和文化品位。
如果說現代建築創造的是一種工業化時代的技術美,那么,新古典主義建築創造的則是植根於後工業時代的一種有厚度的形式美。在現代主義建築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超越歷史時空的工業理性,一種不顧一切的非文化性商業動機;新古典主義建築則不同,它著重要表現的是一種歷史感,一種文化縱深感,在這類建築中,你可以看到某種厚重的沉甸甸的東西——一種文化意蘊。就像一首充滿著豐富的典故和歷史隱喻的意境美好的詩歌,新古典主義建築在其表面形式和文化蘊涵之間,創造了一種意義的合成,一種立體的美學合成。你可以讚美它的深厚,你也可以批評它的古奧,你也可以抨擊它的怪誕,但是,你無法否認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意義。

設計特徵

歐洲文化豐富的藝術底蘊,開放、創新的設計思想及其尊貴的姿容,一直以來頗客群人喜愛與追求。新古典風格從簡單到繁雜、從整體到局部,精雕細琢,鑲金刻花給人一絲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質、色彩的大致風格,仍然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傳統的歷史痕跡與渾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摒棄了過於複雜的肌理和裝飾,簡化了線條。
一、 講究風格,在造型設計時不是仿古,也不是復古,而是追求神似。
二、 用現代材料和加工技術追求傳統樣式的大的輪廓特點。
三、 對歷史樣式用簡化的手法。
四、 注重裝飾效果,用室內陳設藝術品。來增強歷史文脈特色,往往會去照搬古代設施、家具及陳設藝術品來烘托室內環境氣氛。
五、 白色、金色、黃色、暗紅色是歐式風格中常見的主色調,少量白色糅合,使顏色看起來明亮。

裝飾特點

一是艷麗而豐富的色彩。如圖(Lcos Pegase Winery,加州,1988),波菲爾的義大利廣場,摩爾的游泳池與桑那浴室更衣室(加州,1967,Klotz,160)、文丘里和約翰·洛奇的紐哈芬狄克斯威爾消防站(1970~1973,Klotz,158)、文丘里、約翰·洛奇和斯科特·布朗的BASCO超級市場(費城,1976,Klotz,157)和BEST超級市場(賓夕法尼亞,1977,Klotz,157)等作品,通過色彩的巧妙對比,創造美妙的畫境效果。尤其是文丘里等人設計的BASCO超級市場和BEST超級市場,或以體形巨大、色彩艷麗的字母裝飾店面,或以巨大的梅花圖案裝飾牆體,不避雅俗,構思大膽,充分顯示了他所標榜的“要素混雜”的美。
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二是把古典元素抽象化為符號,在建築中,既作為裝飾,又起到隱喻的效果。如菲利普·詹森、文丘里、格里夫斯和雅馬薩基的一些作品,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線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歷史與現實、建築與環境之間建立一種文脈上的勾連,並產生修辭效果。
三是粗與細,雅與俗的對比。在許多新古典主義建築師的作品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一方面是高雅精緻的細部,一方面又有低俗粗獷的渾樸,兩種對比鮮明的風格既互相對抗,又互相統一。文丘里的作品,主要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美麗的混亂;而斯特恩的一些作品,則為我們提供了渾樸與典雅完美結合的範例。

相關代表

中國

上海外灘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英商滙豐銀行。設計者公和洋行(現為香港巴馬丹拿事務所)。滙豐銀行於1864年創設於香港,1865年在上海設分行。1874年於外灘現址建屋。原樓3層,磚木結構,1888年曾局部改建,是一座局部帶有巴洛克式的文藝復興式的建築。1921年拆除舊屋建新樓,即現有大樓。大樓主體鋼筋混凝土結構,5層(底層上方有一天層),另有地下室一層。中部又高出2層,冠以鋼結構穹頂。大樓平面近方形。正門入口內,相當穹頂之位置處,有一圓形進廳,近年在重新裝修時,在大廳天頂內發現了被掩蓋的非常精美的壁畫。進廳再內即為營業大廳。大樓西南部位,面向福州路原有一為華人服務的門市。大樓外立面處建為嚴謹的新古典主義手法。
全樓橫向五段劃分,中部有貫穿2、3、4層的仿古羅馬克林斯式雙柱。豎向劃分亦案古羅馬柱式比例。頂部穹頂使人聯想起古羅馬的萬神廟。外牆面石砌,入口處有銅獅一對。門市內有拱形玻璃天棚和整根義大利大理石雕琢的愛奧尼式柱廊。大樓建成時,英國人曾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嶺海峽的一座最講究的建築。”該建築於50年代後至1995年為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樓,現為浦東發展銀行。
2、外貿大樓
外貿大樓,原名怡和洋行。是以走私鴉片起家的。位於中山東一路27號,建於1920-1922年,思九生洋行設計,為典型的新古典形式。
3、有利大樓
中山東一路4號,現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原名聯合大樓,為美國有利銀行所有,故稱有利銀行大樓。大樓於1916年建成,設計者公和洋行,為新古典主義作品,樓頂有巴洛克式塔樓。樓高7層整體仿效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窗框多採用巴洛克藝術富有旋轉變化的圖案,大門有愛奧尼克立柱裝飾,高大的落地專窗既有利於採光,又增添樓宇氣勢。整幢建築是以門為中心的軸對稱圖形。故而給人以平和的感受。
4、東風飯店
東風飯店,原為英國總會,位於中山東一路3號,建於1912年,設計者塔藍特、毛利斯,室內設計為日本異端建築師下田菊太郎。為巴洛克式新古典主義作品,內設雙柱廊,高吊燈大廳,為上海交際家們的活動舞台。
5、 海關大樓
海關大樓。圖中正中聳立者為海關大樓,位於中山東一路13號,建於1925-1927年,設計者公和洋行,為新古典主義作品,中心軸線,左右對稱,層層疊疊的塔樓向上突出,四面安置大鐘,以鐘聲優美蜚聲海上。門廊柱為典型希臘多立克柱式。

外國

艾斯特劇院,也是布拉格第一座新古典主義式建築,正面三角形的山牆及兩對圓柱,流露出古希臘的建築風格。1783年劇院更因莫札特首度來訪而轟動一時,也因此到現在布拉格仍有許多莫札特的創作歌劇「唐·喬凡尼」木偶劇、黑光劇、傳統戲劇上演。
2、柏林的永恆象徵----布蘭登堡門
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為通向和平之門。
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林市區著名的遊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
3、聖彼得堡海軍部大樓
海軍部(Admiralteystvo)
由於沙皇想把聖彼得堡作為海軍的大本營,於是俄羅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典範——安德里安·扎哈羅夫(Zakharov)設計的海軍部大廈(1823年)被建為城市的中心。海軍部大廈長約400米,全樓橫向劃分為三個區域,每個區域又做三端劃分。該大廈居高臨下俯視著彼得大帝的船塢。其尖頂上的護衛艦形狀的風標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