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加坡惠州會館
- 成立:1870年
- 性質:新加坡華人地緣社團
- 地區:新加坡
簡介,影響,
簡介
新加坡華人地緣社團。成立於1870年。由來自中國廣東惠州所屬惠陽、博羅、龍川、河源、紫金、海豐、陸豐、和平、連平、新豐等十縣人士組成。創始人為蔣文瑞、溫觀順等。初名惠州公司,後稱惠州公所,又易名惠州十屬同鄉會,1890年向政府註冊名為惠州會館。宗旨:聯絡鄉情,敦睦宗親,舉辦慈善公益教育,共謀宗親福利。除謀求宗親福利外,還協同廣、惠、肇各大會館,辦理當地一切公益慈善教育事業。還參加客屬總會(惠州十屬東北各部操客語,西南各部操粵語),也是廣、惠、肇團體主要成員。下設:互助會;資助學基金。1995-1996年度執行委員會主席為黃六輝。
新加坡惠州會館成立於1822年,初名為“惠州公司”,創辦人蔣文瑞、溫觀順(均為惠陽人),其後改名為“惠僑公所”,曾一度改名為“惠州十屬同鄉會”。始設館址於新加坡北麒麟街,次遷於海山街;1889年當地政府成立社團註冊局時,即行立案為法定華僑團體,並再遷址於福建街45號,並定名為“新加坡惠州會館”。
福建街45號館址,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動工興建,三十一年(1905)建成,該館宇基地由鄉賢、雪蘭莪州華人必甲丹葉石(字傑良,惠陽人)捐贈,同僑贊助資金建造。
福建街45號館址,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動工興建,三十一年(1905)建成,該館宇基地由鄉賢、雪蘭莪州華人必甲丹葉石(字傑良,惠陽人)捐贈,同僑贊助資金建造。
20世紀30年代,余覺民、黃漢卿、黃適安、蕭錦璋、朱志平、馬一平、葉瑞卿、陳俊夫等決心振興會務,擴大董事部,加入南洋客屬總會為團體會員,並由余覺民出任會館總理。為修葺會館,魏森泰、戴子良、魏瑞南、傅玉雲等鼎力贊助,大興土木,完成維修工程,館宇面貌煥然一新。其後,為適應會務發展,集資購置道拉寶街47號3層樓宇的會址至今。
余覺民連任三屆總理後,於1934年由魏森泰接任。1935年,改總理制為委員制,魏森泰連任二屆常務主席;1937年,戴子良繼任常務主席,主政三屆;1941年,魏一鳴任常務主席,連任二屆;1942年,戴子良再次出任常務主席。日軍南侵,馬來亞淪陷後,由黃石堪、孫榮光、蕭炳璋等主持會務至日軍投降。1946年,戴子良三度主政;1947年,由彭振鵬任常務主席,戴子良任監察主席。因館宇經歷戰亂年代,亟須修葺,公推廖榮坡為修葺委員會主席,擔負完成第二次重修工程。
從1949年到1983年,惠州會館先後由張達碧、廖榮坡、彭振鵬、林富、劉育廷、葉益靜、葉惠中、鐘佛儒、吳佛生、羅保六、廖平、蔡嘉舜、李金勝、廖基業、蔡福生、賴德操、黃六輝任主席。吳佛生、廖平、廖基業、李金勝、鐘佛儒、張金虎、許明(均為惠陽籍)等為新加坡惠州會館永遠名譽會長。
影響
新加坡惠州會館歷史悠久,業績頗豐,聯合廣惠肇嘉豐永七屬同僑創建福德祠、青山亭、綠野亭,以龐大公產造福社會。 廣惠嘉碧山亭,建於清同治年間,已有近百年歷史;廣惠肇方便留醫院創自宣統末年,已有90餘年歷史。此外,還興建了養正、靜方、實有、南華、碧山亭等華文學校,除靜方學校在抗戰前停辦外,其餘學校延辦至今,為當地社會培育英才,成績斐然。新加坡會館建立百年以來,本著“富貴而不驕”之精神,“體貧苦、恤鄉親、尊賢敬老。使苦有所濟、孤有所託、老有所養、思鄉者資助還棹,以遂其落葉歸根之願”,為同鄉僑胞謀取福利,互助互勵,會務發展卓著功績,在東南亞具有相當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