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劍橋增長模型

新劍橋增長模型,20世紀50年代後期,由英國的J.V.羅賓遜、N.卡爾多和義大利的L.帕西內蒂等新劍橋學派經濟學家提出的關於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一種理論模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劍橋增長模型
  • 提出者:J.V.羅賓遜、N.卡爾多和義大利的L.帕西內蒂等新劍橋學派經濟學家
解釋,推薦書目,

解釋

這一模型是對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的發展。其特點在於把經濟成長與收入分配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把收入分配中的利潤與工資相對份額的變動所引起的儲蓄率變動作為實現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條件,並進一步分析了經濟成長過程中利潤與工資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變化。
新劍橋增長模型可以寫為:G=S/C=[SP·P/Y+Sw·W/Y]/C式中G為增長率;S為儲蓄率;C為資本–產出比率;P/Y和W/Y分別為利潤和工資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額;SP和Sw分別為利潤收入者和工資收入者的儲蓄傾向。從上式中可以看出,S取決於P/Y、W/Y、SP和Sw。假定SP、Sw是既定的,而且SP>Sw,這樣儲蓄率(S)就取決於P/Y和W/P。
P/Y越大,S就越大。由此可以得到,要使經濟有較快的增長,S就要增加,而只有P/Y增加,即利潤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有的份額增加時,S才能增加。
因此經濟增加的條件是國民收入分配中利潤所占份額的相對增加和工資所占份額的相對減少。新劍橋增長模型還提出了另一個說明經濟成長中收入分配變動規律的公式:式中P/Y為利潤占總收入的份額;I/Y為投資–產量比;SP為利潤收入者的邊際儲蓄傾向;Sw為工人的邊際儲蓄傾向;為常數;為常數。該式表明:利潤占總收入的份額是投資–產量比例的函式。如果投資–產量比例增大,利潤占總收入的份額也增大。
在充分就業的條件下,如果社會投資支出增加,那么投資與產量之比也會相應增大,這時如果要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則儲蓄與產量之比也應隨之增大,使得社會有更多的儲蓄來滿足投資支出的增加;換言之,使投資和儲蓄在更高的水平相等,經濟繼續運行在均衡的狀態。
一般而言,當一國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要增大全社會的總儲蓄,可以採用兩條途徑:一是增加儲蓄傾向,這條路徑在卡爾多模型的假定下顯然行不通。因為在卡爾多模型中工人和利潤收入者的儲蓄傾向均被假定不變。二是通過收入分配,把數目固定的收入中的一部分從儲蓄傾向小的工人手中轉移到儲蓄傾向大的利潤收入者手中,從而提高社會的總體儲蓄傾向。卡爾多認為,這一辦法可以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來實現。
因為,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增加投資支出首先引起物價上漲,但貨幣工資不會按比例增加,因而利潤增加;又因為他的儲蓄傾向大於工資收入者,所以他們收入的增加會擴大整個社會的儲蓄水平。這一過程一直進行到使社會儲蓄的增量等於社會投資支出的增量這一均衡狀態時為止。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卡爾多模型實際上認為社會總的儲蓄傾向是可以改變的。而在哈羅德模型中,總儲蓄傾向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因此卡爾多模型是對哈羅德模型的一個發展。
正是這種發展,才使得長期中經濟均衡增長的條件——自然增長率等於合意增長率有了實現的可能。卡爾多認為,合意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並不是相互獨立的,如果利潤在總收入中的份額與投資在總收入中的份額成正相關關係,那么投資者會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自行將合意增長率調整到自然增長率。
按照卡爾多的邏輯,工人要想不失業,就要忍受通貨膨脹之害,把自己的一部分購買力向利潤收入者轉移,來增加利潤收入者的購買力。經濟成長是以加劇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為前提的,經濟成長的結果也必然加劇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推薦書目

羅志茹,范家驤,厲以寧等.當代西方經濟學說: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