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3》是連載於百度小說的一本歷史類小說,作者是(宋)歐陽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五代史3
- 作者:(宋)歐陽修
- 小說類型:歷史
- 連載狀態:已完結
- 連載平台:百度小說
《新五代史3》是連載於百度小說的一本歷史類小說,作者是(宋)歐陽修。
《新五代史3》是連載於百度小說的一本歷史類小說,作者是(宋)歐陽修。...
《新五代史(1-3)》是1974年12月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歐陽修。內容簡介 是《新五代史》中的部分,《新五代史》全書七十四卷,包括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四卷。其中的列傳,有特色。它採用類傳的形式,設立《家人傳》、《臣傳》、《死節傳》、《死事傳...
[3]總的來說,這些藩鎮都已經獨立自主,其中十個同時或相繼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家稱為十國。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荊南)、楚、南唐、北漢。其中的吳和南唐,前蜀和後蜀分別是前後相繼,北漢則是十國中唯一建立在北方的政權。 [54] 除此之外,中原地區的獨立、...
《五代十國》的創作靈感就出自一出傳統京劇《珠簾寨》,主人公李克用的形象和歷史上的傳奇經歷,成為了朱長孝創作的關鍵所在。通過自己對古典文學、古代漢語的先天領悟能力,在參考了《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等正史書籍後,開始了大膽演義撰寫。朱長孝編書之前曾對人言,自己平生不甘於成為一名駕駛...
(二)在創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績,造成了廣泛的影響.歐陽修在散文,詩和史傳的創作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如《瀧岡阡表》,《醉翁亭記》,《明妃曲和王介甫》,《五代史伶官傳序》等,這些詩文所表現的現實主義內容和時代精神,都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為當時何後世提供了典範,也推動了詩文革新運動的發展.(三)...
新編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xīn biān,意指新整編或者新編撰。詞語辨析 反義詞:古著 解釋 1、新編撰;2、新整編 出處 [唐]李商隱《題李上謩壁》詩:“舊著《思玄賦》,新編《雜擬詩》。”《宋史·太祖紀三》:“甲子,薛居正等上新編《五代史》,賜器幣有差。”《人民日報》1987.1.7:“在國外史學界...
《折角的頁碼》《江南讀書記》《書卷故人》《用傷口飛翔》《且去題壁》《書香南京》《天低吳楚》《三垂崗》《絳霄殿》《煙柳逝水》等專著近二十部。主編有《讀書台文叢》《六朝松文庫》《新雞鳴叢書》《文化世家叢書》等。對《史記》《後漢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宋史》《明史》《清史稿》...
析:由“式,琯之侄”可知“房琯傳(子孺復、從子式)”中的“從子”指的是兄子/弟子,是從子新義。8)北宋《舊五代史·志十一·職官志》:〔朱溫〕封從子(兄子,從子新義)友寧〖朱友寧〗為安(親)王,友倫為密(親)王。8)《資治通鑑·晉紀三十八》:初,混〖謝混〗與劉毅款昵,混從兄(從...
為了研究元史,他編出了元朝六十家文集目錄;為了點校新、舊五代史,他組織助手先後作了《新五代史不列傳人傳人名索引》,又作出了《冊府元龜五代部分人名索引》(只列每條的主要人物)《通鑑五代部分人名索引》(唐朝末年的未包括在其內)《有關五代史論著目錄》《五代十國年表》等大量的目錄索引等工具書。如...
十八 李昿參修《五代史》,主編大型類書 十九 李穆參修《五代史》名留千古 二十 薛居正監修《五代史》卓有成就 二十一 歐陽修“發憤為雄”撰修《新五代史》二十二 宋祁嘔心瀝血撰修《新唐書》二十三 揭傒斯致力《遼史》勞瘁獻身 二十四 歐陽玄總裁遼、金、宋三史,貢獻尤多 二十五 脫脫都總裁遼、金、宋史,...
《吳越備史》卷三《忠獻王記》開運三年(946),南唐攻福州,閩威武節度使李弘達“遣客將徐仁宴、李廷諤等奉表稱臣”。《新五代史》卷六二《南唐世家》記後漢李守貞反河中,遣其客將朱元來向唐主李璟求援。廣順元年,楚馬希崇代馬希萼,國人不附。部下徐威等“欲殺希崇以自解。希崇微覺之,大懼,密遣客將...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至1961年10月任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先後執教《隋唐五代史》《唐代石刻文選讀》《兩漢西域學》《蒙古初期史》《隋唐史》等課程。1961年10月在廣州病逝。岑仲勉在先秦史、隋唐史、文獻學、中外關係、邊疆史地、突厥史、蒙元史等多個領域建樹卓越,與陳寅恪並稱“唐史雙子星”。其所著《...
34《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 35秋聲賦歐陽修 36祭石曼卿文歐陽修 37六國論蘇洵 38留侯論蘇軾 39喜雨亭記蘇軾 40超然台記蘇軾 41石鐘山記蘇軾 42後赤壁賦蘇軾 43黃州快哉亭記蘇轍 44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45觀潮周密 46《指南錄》後序文天祥 47賣柑者言劉基 48滄浪亭記歸有光 49項脊軒志歸有光 50虎丘記袁宏道...
3.《新舊五代史地名族名索引》,合作,第一編者,四川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4.《宋朝官方文化機構研究》,獨著,天地出版社2000年版;5.《歷代地理指掌圖》(點校),《三蘇全書》第10冊,語文出版社2001年版;6.《大元混一方輿勝覽》(整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7.《二十四史今譯》新五代史、...
遲疑未決,漢語成語,拼音是chí yí wèi jué,意思是形容拿不定主意。出自《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傳》。成語出處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傳》:“昭度遲疑未決,建遣軍士擒昭度親吏于軍門,臠而食之。”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猶豫不定。示例 其所以~者,只為要把兩樁事情合成一件。 ★清...
僧玄奘傳 ……… ﹝五代後晉﹞劉昫等 待漏院記 ……… ﹝北宋﹞王禹偁 岳陽樓記 ……… ﹝北宋﹞范仲淹 六國論 ……… ﹝北宋﹞蘇洵 朋黨論 ……… ﹝北宋﹞歐陽修 五代史?伶官傳序……… ﹝北宋﹞歐陽修 愛蓮說 ……… ﹝北宋﹞周敦頤 諫院題名記 ……… ﹝北宋﹞司馬光 西 銘 ……… ﹝北宋﹞...
著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三國演義》,施耐庵合著《水滸傳》,另著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介紹:《三國演義》是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的《三國志》、范曄《後漢書》、元代《三國志平話》、和裴松之注...
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主要貢獻 一是擴大了詞的內容:由晚唐五代的濃妝艷抹的“花間詞”,過渡到表現生活真情實感的北宋前期小令;二是創造了新的詞牌:《欽定詞譜》收錄了晏殊發展和創造的詞牌二十調;三是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
1、《詩·大雅·文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毛傳:“乃新在 文王 也。” 陳奐 傳疏:“維,猶乃也;維新,乃新也……言 周 至 文王 而始新之。”後因稱改變舊法推行新政為維新。2、《舊五代史·蘇循傳》:“彼專賣國以取利,不可立維新之朝。”3、南朝 梁沈約《赦詔》:“隆平之化,庶...
眼中拔釘,漢語成語,拼音是yǎn zhōng bá dīng,意思是比喻除去心中最痛恨的人。出自《新五代史·雜傳八·趙在禮》。成語解釋 比喻除去心中最痛恨的人。成語出處 《新五代史·雜傳八·趙在禮》:“在禮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罷去,宋人喜而相謂曰:‘眼中拔釘,豈不樂哉?’”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
唐末天下大亂,梁、唐、晉、漢、周相繼產生,從此引發了高老鷂(高行周)力勝郭雀兒(郭威)、王彥章命喪絕章嶺、趙匡胤三打韓通等傳說故事,一直到趙匡胤登基建宋。全書取材於正史和民間傳說,缺少藝術加工,多直接採用陳言。對黃巢多有歪曲,少數人物如李存孝、王彥章等形象描寫尚生動。該書對《五代史平話》中元雜劇的...
《新五代史·雜傳十五·王景崇》:“是時, 漢 方新造, 鳳翔 侯益 、 永興 趙贊 皆嘗受命 契丹 , 高祖 立, 益 等內顧自疑。”(2).指新建立的政權。宋·蘇洵《審敵》:“中原之強固百倍於 匈奴 ,雖積衰新造,而猶足以制之也。”(3).新作,新編。《舊唐書·高宗紀下》:“敕新造《上元舞》...
最後,仁宗採納了吳充的建議,留下了歐陽修,讓他以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差勾當三班院官職,與宋祁等同修《唐書》(即《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 [91] [99] 至和二年(1055年),遼興宗去世,遼道宗即位,歐陽修充任賀登位國信使,出使遼朝。次年(1056年)二月還朝,進獻《北使語錄》。
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暴斂,讀音bào liǎn,漢語詞語,意思是強行徵收稅賦,出自《新唐書·楊瑒傳》。解釋 謂強行徵收稅賦。出處 《新唐書·楊瑒傳》:“瑒始為麟遊令,時竇懷貞大營金仙、玉真二觀,檄取畿內嘗負逆人貲者,暴斂之以佐費,瑒拒不應。”《新五代史·雜傳十八·何澤》:“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兵,而暴斂疲民以給...
故人之情,漢語成語,拼音是gù rén zhī qíng,意思是老朋友之間的感情。出自《送友人》。成語解釋 故人:老朋友。老朋友之間的感情。成語出處 唐·李白《送友人》:“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成語用法 作賓語;指老朋友的情意 示例 《新五代史·漢臣傳》:“與公共事先帝,獨無故人之情乎?”
五代史伶官傳序 五代史宦者傳論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秋聲賦 蘇洵·管仲論 辨奸論 心術 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 留侯論 范增論 賈誼論 晁錯論 上梅直講書 喜雨亭記 石鐘山記 潮州韓文公廟碑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三槐堂銘 蘇轍·六國論 曾鞏·寄歐陽舍人書 贈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游褒禪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