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斯霞(1910--2004 )
1922年就讀於杭州女子師範學校,
1927 年斯霞從杭州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先後在浙江紹興第五中學附屬國小、嘉興集賢國小、肖山湘湖師範學校、南京東區實驗學校、杭州林司後國小任教師。
1956年,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一年還評為南京市先進工作者、國小一級教師(當時最高級別)。
1958年9月,江蘇省南師附小進行國小五年制的學制改革試驗,任試點班班主任,
1960年,她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
1978年,她成為江蘇省首批特級教師,
1986年被聘為中學高級教師。
1963年,《江蘇教育》、《人民日報》相繼發表了《育苗人》、《斯霞和孩子》兩篇文章,斯霞獲得全國教育界的讚揚。
1964 年,教育界在左傾錯誤思想影響下,開展了對“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批判。
1973年,她被省教育廳借調去編寫國小語文教材,
1977年她主動要求回附小,67歲高齡的她重新耕耘在國小教育這塊園地上。
1978年上半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斯霞擔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她堅辭不受,堅決要求留校任教。
1979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教育部明確宣布給斯霞“母愛教育”平反,斯霞成為熱愛兒童的楷模。
1986年,斯霞老師把她的一筆稿費捐給學校,設立斯霞獎學金,獎勵學校品學兼有的學生,以後又不斷捐錢,至今獎學金已頒發21屆。
主要成就
上世紀五十年代,她創造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國小語文隨課文分散識字教學法,大面積、高效率地提高了識字教學的質量。她教導的學生在兩年內就認識了2000多個漢字,讀了174篇課文,在當時國內國小教育界首屈一指。六十年代,經專家學者總結、論證,斯霞的“以語文教學為中心,把識字、閱讀、寫話三者結合起來”的國小語文教學法,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新華社1963年播發的通訊《斯霞和孩子》向國內外傳揚了她的感人事跡。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回到教學崗位的斯霞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精心培育青年教師。她主張通過生動活潑的授課,提高教學效果,來增加教學內容和識字量,反對延長教學時間,主張教師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儘可能的去滿足學生多方面需要,幫助他們打開知識閘門,點燃智慧火花。退休後,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學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學校、學生已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熱愛本職
1927年,17歲的斯霞從杭州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分配到紹興第五中學附屬國小,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教國語、算術、常識。她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努力用自己的全部知識去照亮那些幼稚的孩童,於是把從師範學來的本領全部拿了出來。
當時,這個學校比較落後,很多地方令斯霞看不慣。學生們只會說一口紹興土話,她便試著用在杭州學到的“官話”來教學。學生的文明、衛生習慣較差。男學生還象魯迅小說《故鄉》中的閏土那樣,留著小辮子,戴著銀項圈,女學生的手腕上也套著銀鐲子。斯霞便把杭州學生們的打扮講給大家聽,告訴大家除掉這些,做遊戲、上體,就會怎樣的方便。她又把這些道理向家長宣傳,家長們都覺得這位年輕的女教師說得有理,紛紛給孩子剪去了辮子,脫掉了項圈和鐲子。她還讓每個學生胸前掛一塊手帕,用來擦鼻涕,學生們也照辦了。當時,斯霞的這一套是個創舉,在學校影響很大。她班上的學生不但秩序好,而且穿戴整齊,講究衛生,同事們不覺對這個新來女教師刮目相看。
學校根據學生們喜歡小動物的特點,買了幾隻兔子,委託斯霞班上飼養。斯霞雖沒有餵過這種小動物,還是樂意地接受下來。因為她覺得這樣做既可以給學生增加一些有關動植物的知識,又能從小培養他們愛勞動的習慣。她親自參加餵養,同時也叫學生輪流帶一些青菜、蘿蔔、豆渣來。學生們課後常來逗兔子玩,看著它們雪白的絨毛,紅紅的眼睛,走起來一蹦一跳,吃起來嘴巴一動一動的,大家都樂不可支,斯霞也感到莫大的快慰。
然而在舊社會裡,國小教師的地位是很低的。所謂“家有二斗糧,莫當孩兒王”,就是說稍有辦法的人,是不願當國小教師的。在這種社會風氣下,一些教師也看不起自己的工作。與斯霞一道分到紹興五中附小的那個同學,兩年後就改了行。
也就在這年的暑假,斯霞從紹興回諸暨,雇了一輛人力車。車夫是位忠厚老實的中年人。當他聽說斯霞是國小教員後,嘆了口氣說:“好端端的一個姑娘,怎么去當一個國小教員呢!”語氣中帶有無限的惋惜。
聽了這句話,斯霞當時真想和他辯論一場。當國小教師怎么啦,有什麼不光彩的?!可想到這是世俗的偏見,怎么能完全去責怪這位老實的體力勞動者呢?再說,她也很難說出多少道理來。她只知道,國小教師總要有人去乾;自己讀了師範就應該當國小教師,當了教師就能自食其力。雖然她有很多頗為闊氣的親屬,介紹她到機關當個秘書、錄事什麼的,完全可以。這是比當國小教師輕鬆得多,可她不願依附於人。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她覺得自己很適宜當教師,和學生們生活在一起,也頗有樂趣。因此在以後的生活道路上,她始終沒有動搖,也從不見異思遷。
改革先鋒
教學研究的開始
1949年4月,解放軍的隆隆炮聲震動了國民黨的老巢。顯貴達官們紛紛捲起家產,逃離南京。當斯霞看到國民黨逃離時肆意破壞,她便和在校的幾個老師自動組織起來,擔起了守護學校的任務。23日清晨,雄赳赳的解放軍部隊進城了。巡邏了一夜的斯霞顧不上休息,也擠在歡迎的人群里。年近40的斯霞,仿佛年輕了許多。編劇、演戲、跳舞,樣樣都來。如果說解放前當國小教師是為了謀碗飯吃;現在國小教師被尊為“人民教師”,自己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一起了,斯霞感到振奮和欣慰。她要把自己的光和熱全部獻給人民的教育事業。她和孩子們在學校吃包伙,節省下大量的家務勞動時間,都用到了教學上。
這時,斯霞開始了有目的的教學研究,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字、詞教學進行了系統的實踐和總結,對於課文中字詞的出現、講解和鞏固都有獨到的見解。她認為字、詞的出現,要看教材的內容,教材的需要,字、詞的多少和在課文中的地位,以及兒童的生活經驗來決定;對於字、詞的講解,她主張儘量利用直觀,通過實物、圖畫、模型、動物的觀察演變以及形象化的語言,使兒童理解。她還認為,學生單純死記硬背,或不動腦筋地去讀讀寫寫,達不到鞏固字、詞的要求;她主張組織多樣化的有意義的反覆練習,把學和用恰當地連結起來。這樣學生學習不但輕鬆愉快,而且記得牢,用得活。
熱忱研究
1956年8月,斯霞在《
江蘇教育》編輯部召開的低年級語文字詞教學座談會上談了自己的體會,受到與會者的一致好評。該刊還專門發表了她的《字詞教學的方法要多樣化》的文章。1958年,斯霞愛人病重,住進了南京市工人醫院。在這種情況下,斯霞沒有請假,只是到晚上才去醫院陪伴他。她也想在醫院多待一些時間,這對病人無疑一個安慰。但斯霞想到,學生們更需要她。當時學校正在進行推廣國語教學的試驗,斯霞為探索漢語拼音教學的規律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她想讓學生儘快地掌握這個武器,將會給識字帶來很大幫助。於是,斯霞每天晚上來到病房,料理好病人後,便開始了辦公。為了不打擾愛人,她來到走廊上,在路燈下看書,做筆記。一連幾個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只有斯霞還在寫著、寫著。一份幾千字的漢語拼音教改的總結,就是這樣搞出來的。
終因病情過重,她愛人的病無法醫治。在他彌留之際,工人醫院給
南師附小發去病危通知。此時,學生們都放學了,而斯霞正在一個學生的家裡訪問。傍晚,當她返回學校,得到通知趕到醫院時,愛人已經不能言語了。此時,她難過地流下了一串串熱淚,心頭充滿了內疚。丈夫永久地離去了,五個孩子中除老大已在清華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外,其餘四個還在讀中學和國小。家務的重擔主要壓在斯霞一個人身上。她沒有被壓垮,硬是挺挺腰桿頂過來了。教學工作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人們看到,東方剛亮,別人尚未起床,她已買菜回來了。晚上九、十點鐘了,別人早已坐在場上吹風乘涼,她還在刷碗、洗衣。時間,就是這樣被她擠出來的。
教學試點
1958年9月,江蘇省教育廳經省委批准,決定南京師範學院附屬國小和揚州師範學院附屬國小在秋季開學的一年級班進行國小六年改五年的試點。斯霞高興地接受了這一任務,擔任了試點班的班主任。
當時目標雖然明確,但具體怎么搞卻誰也說不上。根據以往的經驗,斯霞覺得,既要縮短一年學制,又不能增加教學時間,只有在教材和課堂教學上進行改革。她把解放後使用的教材都找了出來,根據兒童的生活實際進行改編,刪掉重複的部分,適當增加一些新的內容。在教學方法上,她採用分散識字的方法,先教學生掌握拼音這一工具,接著通過看圖,教給他們一些簡單易識的字。在學生識別一二百字後,便開始結合學習短文,來提高識字量,並注意把識字、閱讀、寫話三方面結合起來。這種由她總結出來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結合課文教學”的方法,教生字新詞比較自然,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易於接受,易於鞏固。
增加教學內容,提高識字量,斯霞不是採用延長學習時間的辦法,而是千方百計地提高教學的效果,力求把課講得生動活潑。聽她的講課,無異於一種藝術欣賞。她那活潑的神態,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巧妙的提問,簡直使孩子們入了迷。她吐出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無不具有無形的魅力,牽動著每個學生的情思,牢牢地印刻在他們的記憶里。
生動課堂
在課堂上,斯霞從來不把學生當做一隻空口袋,拚命往裡灌知識。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啟發誘導上,主張豐富學生的想像和理解能力,即使對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也不例外。一年級課文中有“筆”這個生字。上這一課時,斯霞帶了一支毛筆走進教室。她拿著毛筆,首先問學生,筆桿是什麼做的。“竹子做的”,下面齊聲回答。於是,她在黑板上恭恭正正地寫下了“竹”字。她又問筆頭是什麼做的。大家說是毛做的。她又寫個“毛”字,並告訴學生,“竹”字在上,“毛”字在下,合起來就是“筆”字。接著,她又讓大家注意“竹”頭的寫法。孩子們發現筆畫有了變化。斯霞解釋說,這是因為“竹”字下面要讓出地方來給“毛”字,寫出來才好看。學生們的眼睛裡立刻閃出了光芒。這時,斯霞又問大家,除了毛筆,還看見過哪些筆。大家爭先恐後地例舉了鉛筆、鋼筆、原子筆、蠟筆……學生們轉著眼睛,還在想著。斯霞用手舉起一支粉筆。“還有粉筆!”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這樣,一個“筆”字,以它各種具體的形式,深深地留在了學生們的腦海里。
斯霞善於根據兒童的特點,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喚起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興趣。她覺得學生只有產生了興趣,注意力才能集中,新的知識才能輕鬆愉快地接收進去。譬如讀書,斯霞經常採用的就有好多種。有教師或優等生的領讀,有指名讀,有分組讀,有好生差生搭配讀,有分角色讀,有對讀,齊讀……這樣雖然讀了多遍,由於變換了花樣,學生們仍然感到新鮮,並不覺得厭煩。如此下去,讀多了,成熟了,課文中的語言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學生們自己的語言中去。
凡是聽過斯霞講課的人,還有一個共同感覺,那就是她和學生自始至終融為一體。學生既是教學的客體,又是教學的主體。在她的課堂上,教師的提問往往比講述多,學生的發言往往比教師多。用斯霞的話說,這樣就把學生的精神提了起來,積極性調動起來,組織他們去思考問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有一次講“笑嘻嘻”這個詞。她讓學生看她臉上的表情。學生們見斯霞咧著嘴,咪著眼,都說老師的臉上笑嘻嘻的。受了老師的感染,一個個小臉上也綻開了笑容。斯霞接著問大家,除了“笑嘻嘻”,還有什麼詞表示笑的?有的說“笑咪咪”,有的說“笑哈哈”,有的說“笑呵呵”。斯霞又問,“笑哈哈”和“笑呵呵”有什麼不同?立即有學生回答,“笑哈哈”是張開嘴在大笑,“笑呵呵”嘴張得沒那么大。她最後又問,這兩個詞與“笑嘻嘻”有什麼不同?一個學生說,“笑呵呵”和“笑哈哈”都有聲音,“笑嘻嘻”沒有聲音。這樣一連串的引導、提問,使學生們不但理解了“笑嘻嘻”這個詞,而且對笑的各種形式有了系統的認識。
這樣一堂堂生動活潑的講課,一層深一層的提問,可以看出斯霞花費了多少心血!為了朗讀課文的真實含義,她常常一大早就來到校園裡,手捧著課本,一遍又一遍地試讀;為了講透每一個生詞,人們已經入睡了,她還在電燈下設計著一個又一個教案。
母愛教育
斯霞不只是一個教書匠,在她的身上始終蘊藏著慈母般的溫情,流淌著愛的暖流。她的床上學生們睡過,她的衣服學生們穿過。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德、溫飽冷暖,無不牽掛在她的心上。
1962年深秋的一天,突然颳起了西北風,氣溫急劇下降,一些家長為孩子送來了衣服,可還有很多雙職工子女仍然穿著單薄。下課後,斯霞回到自己家裡,翻箱倒櫃,把所有能穿的都拿了出來。大大小小的各種衣服雖然學生們穿得不很合身,但卻溫暖了一顆顆幼小的心靈。第二天,一個姓吳的女學生拿著斯霞平時穿的紅毛衣還給老師,說了聲“謝謝”就離去了。斯霞打開毛衣一看,裡邊還包著一個鮮紅的蘋果。
南師附小的校門口原先比較低洼。每到下雨天,校門口便成了一個大水塘。這對於七八歲的小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障礙。上學時,斯霞早早地站在校門口,把他們一個個背過來;放學了,又把他們一個個背過去,直看著他們安全地離去。
那是1963年的晨會課,斯霞發現有個學生扒在桌上。她走到那個學生身旁,摸了摸他的額頭,頭上都是冷汗。斯霞輕聲地問他是怎么回事,學生說他們家搬家了,剛才上學急呼呼地走了半個小時,現在感到渾身很累。斯霞讓他安靜地伏一會兒。下午放學後又親自到這個學生家裡去,他的新家離學校確實很遠。斯霞向學生的父母說:“如果你們放心,就讓孩子住在我的宿舍里,行嗎?”怎么不行呢,學生的母親激動地握著斯霞的手,連連表示感謝。就這樣,這個學生在斯霞的房間裡住了幾個月,直到畢業後才搬回家去。
斯霞撒下了愛的種子,學生們也都把她看成知心的母親一樣,愛戴她,尊敬她,有話願意向她說,有事願意找她講。畢業離校了,學生們還保持著和她的聯繫。
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原則就是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這個原則表明教師熱愛教育、立志從事教育的態度,體現了人民教師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
斯霞丈夫逝世後,家務的重擔都落在斯霞一人肩上,但斯霞無怨無誨,默默地承受一切。她挺起腰桿,堅定地走在教改的道路上,她在日記寫道:“當我在黨的教育下,逐步樹立了一切為著孩子的成長,一切為著祖國的未來這樣的信念時,我千方百計地去鑽研我的工作,如饑似渴地去補充我的知識,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有了這個信念,個人的安逸、家庭的幸福,如有必要,我都能犧牲;有了這個信念,什麼樣的屈辱我都能忍受,什麼樣的磨難我都不怕;有了這個信念,所有那些瞧不起“孩子王”、瞧不起國小教師的世俗觀念,都不能使我動搖,我都可以象抹去一縷蛛絲一般地把它丟在一邊……有了對所從事的工作的執著的熱愛,再平凡的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貢獻。”
主要著作
《斯霞文集》
《我的教學生涯》
《斯霞教育經驗選編》
《迅速培養國小一年級學生讀寫能力的經驗》
教育格言
我們的
工作對象是活潑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工人能掌握機器,農民能掌握土地,可是機器和土地都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有他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很好的掌握兒童的思想感情,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有些教師把公開課上成表演課,我很不贊成。我認為課要上的樸實、紮實,講究實效。弄虛作假的教學思想應當制止,譁眾取寵的教學手段應當摒棄,可有可無的教學步驟應當刪減,要把精力集中到教會學生學習上來。
學生說話時的儀態也應注意指導。我們不是常會看到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搔頭摸耳,答錯時吐舌頭、擰衣角或是眼睛向下不敢看人等現象么?這些,經過教育都是可以改變過來的。我訓練學生站在講台前,面對全班同學用國語講述、朗讀、背誦,表揚那些說話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的學生,為大家樹立榜樣。
有的教師上課過於嚴肅,搞的學生精神緊張。事實上,在嚴肅緊張的環境裡學習,效果遠不如在活潑愉快的環境裡好。變師生關係為“貓鼠關係”,應當看作教育的最大失敗。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有童心、有母愛。與孩子打成一片,這叫有童心;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這就叫對學生的母愛。
我備課的基本方法是:先反覆閱讀教材,仔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吃透課文,掌握重點、難點,考慮相應的教學措施。在此基礎上,再翻閱有關參考資料,寫出教案。聽說有的青年教師有了參考資料就不去研讀課文了,這不好。我覺得,教學參考書寫得再具體,也不能代替自己鑽研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