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
社會民主黨人
1900年6月19日出生於羅馬尼亞西南部的
奧爾特縣科拉比亞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早年就讀於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聖約瑟高中當教師。1918年加入羅馬尼亞社會黨(1921年5月改組為
羅馬尼亞共產黨,同年6月,部分社會黨成員另建社會黨聯盟)。1925——1927年任社會黨機關報《社會主義》報編輯,1927年至1948年間,他在《新世界報》、《無產者報》、《自由報》從事撰寫文章和編輯出版工作。1925年起任羅馬尼亞社會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7年,沃伊捷克隨康斯坦丁·波波維奇在社會黨聯盟的基礎上建立
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
1927年5月7日在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政治局委員。在此期間,他積極促成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與羅馬尼亞共產黨的合作,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但後來由於羅馬尼亞共產黨支持蘇聯吞併
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導致兩黨合作中斷,沃伊捷克一度被右翼勢力排擠出社民黨的領導層。1939——1944年任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1944年5月——1948年2月任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總書記。
羅共的親密夥伴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特凡·沃伊捷克為社會民主黨同羅馬尼亞共產黨的合作與合併積極開展工作,成為社民黨左翼領袖和羅共的親密合作夥伴。1941年,羅共為聯合其它黨派一致反對軍事獨裁,提出了成立民族陣線的建議,其主要點是:停止反蘇戰爭;驅逐
希特勒侵略軍;推翻
安東內斯庫政府等。但由於右翼掌握領導權的社會民主黨的反對和阻撓,羅共的倡議未能實現。在1941——1944年的揚·安東內斯庫元帥統治時期,以沃伊捷克為首的社會民主黨左翼同黨內右翼展開鬥爭並逐漸掌握黨的領導權。1943年初已經有社會民主黨的一些地方組織加入到羅共的反希特勒愛國陣線中。1944年初,沃伊捷克當選為社會民主黨總書記後,加快了與共產黨的合作步伐。1944年5月,社會民主黨與羅馬尼亞共產黨達成協定,建立工人統一陣線,擴大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1944年6月,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羅馬尼亞共產黨、
羅馬尼亞國家自由黨、
羅馬尼亞國家農民黨達成協定,建立以羅共為首的民族民主陣線,共同進行反對軍事獨裁,促使羅馬尼亞退出反蘇戰爭和參加反希特勒同盟的愛國鬥爭。
1944年8月23日,“八·二三”革命推翻了安東內斯庫軍事法西斯獨裁政權,沃伊捷克領導的社會民主黨與共產黨、國家農民黨、國家自由黨參加了
羅馬尼亞王國聯合政府。1944年11月4日——1944年12月5日任第二屆康斯坦丁·薩納特斯庫政府國民教育大臣;1944年12月5日——1945年2月28日任尼古拉·勒德斯庫政府國民教育大臣;1945年3月6日——1946年11月30日任第一屆
彼特魯·格羅查政府國民教育大臣,1946年12月1日——1947年12月29日任第二屆彼特魯·格羅查政府國民教育大臣。
在此期間,他領導的社民黨與羅共協調一致,要求肅清和懲辦戰爭罪犯,實行民主改革,成立由人民民眾代表廣泛參加的政府,參與組織和發動一系列人民運動,同以國家農民黨、國家自由黨為代表的地主資產階級政治勢力以及親法西斯分子進行堅決的鬥爭。勒德斯庫政府倒台後,1945年3月成立了以格羅查博士為首的民主聯合政府。沃伊捷克在教育部長任內推行政教分離和社會主義模式的教育改革,撤換、清退持
資產階級自由化和反動立場的教師和教授。1946年10月,沃伊捷克作為羅馬尼亞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巴黎國際和平會議(
1946年巴黎和會),並簽署《對羅馬尼亞和約》。
斯特凡·沃伊捷克和
洛塔爾·拉德齊亞努一起,領導社會民主黨左翼贊同並支持羅馬尼亞共產黨起草的民族民主綱領,採取與羅共政策保持一致的立場,與康斯坦丁·蒂特雷·彼特雷斯庫為代表的社會民主黨右翼展開鬥爭,並在1946年3月將右翼勢力清除出黨。1946年11月19日,以
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領導的羅馬尼亞共產黨、彼特魯·格羅查領導的農民陣線和斯特凡·沃伊捷克領導的社會民主黨三大左翼政黨為主體的人民民主陣線在羅馬尼亞第一屆民主議會選舉中獲勝,沃伊捷克在多爾日選區當選國會議員。1947年11月在粉碎了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的反革命陰謀後,格羅查重組內閣,反動資產階級勢力被清除出政府。
締造共和
1947年12月30日,喬治烏-德治聯合格羅查、沃伊捷克逼迫
羅馬尼亞國王米哈伊一世退位,廢除了延續千年的
君主制,結束了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王朝在羅馬尼亞長達66年的統治,建立了人民共和國。1947年12月30日——1948年4月15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大國民議會副主席。同時,羅馬尼亞大國民議會成立了以
康斯坦丁·伊·巴洪為主席,米哈伊·薩多維亞努、斯特凡·沃伊捷克、格奧爾基·斯特雷、揚·尼庫利為副主席的臨時大國民議會五人主席團(相當於
集體元首),在過渡時期行使
國家元首權力並代行
立法權,發布了關於米哈伊一世退位及廢除
君主立憲制的第365號法令,並參與制定《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工作。
兩黨合併
羅共黨員與社會民主黨黨員在為組織“八·二三”武裝起義而建立的工人統一陣線中的聯合行動,增強了兩黨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接近,從而為兩黨的合併創造了條件。1947年9月,兩黨政治局討論了羅工人運動在政治、組織和思想上統一的具體辦法,成立了組織統一工人政黨的中央委員會。同年11月,發表了《統一工人黨的綱領性宣言》,確定了工人階級統一政黨的思想、組織和策略原則,明確規定了統一工人政黨的基礎是
馬克思列寧主義。提出黨的最終目的是實現
社會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在此階段,將消滅任何人剝削人的現象,實現“
各盡所能,
按勞分配”的原則,進而著手實現高級階段——
共產主義社會。同時規定黨的組織原則是
民主集中制。
1948年2月,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召開統一代表大會,決定兩黨合併為羅馬尼亞工人黨,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選舉產生了第一屆中央領導機構,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當選為黨中央總書記,選出了13名政治局委員和5名政治局候補委員,5名中央書記處書記。在13名政治局委員中有10人是原羅共領導人,3人是原社民黨領導人,5名中央書記中有4人來自共產黨,1人來自社會民主黨。原社會民主黨領導人斯特凡·沃伊捷克、
特奧多爾·約爾德克斯庫當選為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洛塔爾·拉德齊亞努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國務活動家
1948年3月,由羅馬尼亞工人黨、農民陣線、匈牙利人民聯盟以及原國家自由黨和國家農民黨的左翼民主人士組成的人民民主陣線在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大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勝,斯特凡·沃伊捷克繼續在政府中擔任重要領導職務。1948年4月15日——1949年4月16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三副主席(副總理)兼教育部、社會事務部、文化部的工作活動的協調員。
在1948——1950年期間,工人黨暫停發展黨員並對黨員進行了普查,約20多萬人被清除出黨,黨內的原社民黨系成員也受到“大清洗”的衝擊,沃伊捷克在失寵於蘇聯領導人
史達林後被逐漸邊緣化,一度被降到次要位置坐“冷板凳”。1949年4月16日——1952年6月2日任消費合作社中央理事會主席(國務部長)。1952年5月27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全會上被解除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1952年6月,喬治烏-德治政府改組,沃伊捷克被解除職務,未能進入政府。此後,沃伊捷克一直賦閒,在政治上“靠邊站”,直到1955年10月復出,重新擔任黨政重要領導職務。
1948——1952年當選為多爾日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52——1961年為科拉比亞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1——1965年為
克拉約瓦電力機車設備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5——1980年為克拉約瓦電力機車設備第1號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80年當選為
克拉約瓦-克拉約瓦電力機車設備第1號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直至1984年去世。
1955年10月4日——1956年11月24日任國內貿易部部長。1955年12月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羅共“七大”)和1960年6月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三次代表大會(羅共“八大”)上,沃伊捷克均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56年11月24日——1961年3月21日任部長會議副主席,1957年3月20日——1959年4月27日兼任消費品工業部部長。1961年3月21日——1965年3月24日任國務委員會副主席。1961年3月21日——1974年3月31日任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大國民議會主席。
1965年3月19日,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喬治烏-德治病逝,1965年3月20日——3月24日,國務委員會副主席:斯特凡·沃伊捷克(兼任大國民議會主席)、
揚·格奧爾基·毛雷爾(兼任部長會議主席)、
阿夫拉姆·布納丘共同代理國務委員會主席職務,集體行使國家元首職權,並簽署了改國名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法令,直至1965年3月24日大國民議會選舉
基伏·斯托伊卡為國務委員會主席。1965年7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斯特凡·沃伊捷克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此後,在1969年8月羅共“十大”、1974年11月羅共“十一大”、1979年11月羅共“十二大”和1984年11月羅共“十三大”上均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
晚年時期
1974年3月26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羅共中央決定對黨章作某些修改;批准修改憲法的建議;全會一致批准了在保留國務委員會的條件下設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職務,以及羅馬尼亞國家元首在國內和對外關係方面所擔負的職責的建議。全會一致決定建議大國民議會選舉羅共總書記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同志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全會建議大國民議會選舉羅共中央執委
馬尼亞·曼內斯庫同志為部長會議主席。全會同意羅共中央執委斯特凡·沃伊捷克提出的關於解除他大國民議會主席職務和轉做其他工作的要求。全會建議大國民議會解除他大國民議會主席的職務並選舉他擔任國務委員會副主席。全會決定建議大國民議會選舉羅共中央候補執委、羅共中央書記
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為大國民議會主席,同時解除他國務委員會副主席以及中央經濟和社會活動工人監督委員會主席的職務。
1974年3月31日,在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大國民議會會議上,斯特凡·沃伊捷克主持議會表決通過關於修改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的法律草案,議會一致選舉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會議通過了羅共中央全會所提出的解除揚·格奧爾基·毛雷爾部長會議主席職務和解除斯·沃伊捷克大國民議會主席職務的建議,選舉馬尼亞·曼內斯庫為部長會議主席,選舉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為大國民議會主席。代表們還選舉斯特凡·沃伊捷克為羅馬尼亞國務委員會副主席。會議還討論和批准了一些法律草案和法令。沃伊捷克履行了他作為大國民會主席的最後一項職能:主持齊奧塞斯庫總統的宣誓就職儀式,並將象徵國家元首至高無上權力的總統權杖和總統綬帶授予齊奧塞斯庫。
1974年3月31日,斯特凡·沃伊捷克當選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副主席。同年5月兼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民主和團結陣線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80年1月起兼任社會主義民主和團結陣線全國委員會第一副主席。1980年5月9日——1982年5月20日兼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教育委員會主席(國務部長)。1980年6月18日當選為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1982年12月兼任羅馬尼亞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高委員會副主席。
榮譽
斯特凡·沃伊捷克曾榮獲眾多功勳獎章和榮譽稱號,1948年被授予一級“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之星”勳章、一級勞動勳章,1949年被授予三級“祖國保衛者”勳章,1959年被授予一級“八·二三”勳章,1961年5月被授予“羅馬尼亞工人黨(共產黨)建黨40周年”紀念獎章,1966年被授予一級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勳章,1971年被授予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勝利勳章,1974年被授予羅馬尼亞“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和“鐮刀和鐵錘”金星勳章,1980年被授予一級“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之星”勳章。
歸宿
1984年12月6日,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副主席、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斯特凡·沃伊捷克在布加勒斯特逝世,享年84歲,被安葬在布加勒斯特“自由公園”(今卡羅爾一世公園)的“為人民、祖國的自由和社會主義而鬥爭的英雄紀念碑”陵墓內。
1989年12月22日,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被顛覆,1991年,羅馬尼亞新政府下令將陵墓拆毀,沃伊捷克的靈柩被挖掘出來,遺骨被送到火葬場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