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凡·安德烈(Stefan Andrei,1931年3月22日,波達里—2014年8月31日,斯納戈夫),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學者、博士。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央常設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副總理、外交部長、國防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人物傳記,早年時期,黨政領導,傑出的外交家,訪華,劇變之後,榮譽,家人,
人物傳記
早年時期
1931年3月22日出生於羅馬尼亞奧爾特尼亞地區多爾日縣波達里鄉的一個非常貧窮的鐵路工人家庭,父親當過牧民、鐵路工人。1943年,斯特凡·安德烈就讀於克拉約瓦的弗拉蒂·布澤斯蒂學園,1951年就讀於布加勒斯特土木工程技術大學水電工程學院,1954年畢業並獲博士學位,成為一名水利建築工程師。1954—1960年任布加勒斯特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研究學院助理教授和實驗室主任。在此期間,他是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同樣來自奧爾特尼亞)領導下的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青年聯盟(1948年改稱勞動青年聯盟,1965年改稱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青年團)的一名積極分子,1951年任羅馬尼亞勞動青年聯盟機關報《青年火花報》社國際部編輯,其才幹引起齊奧塞斯庫的注意。
1957年加入羅馬尼亞工人黨(1948年2月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合併為羅馬尼亞工人黨,1965年7月恢復羅馬尼亞共產黨舊稱)。1960年任羅馬尼亞全國學生聯合會國際委員會主席和文化藝術委員會主席。1961年任羅馬尼亞勞動青年聯盟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國際部長。1965年5月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國際部副部長,1966年7月23日任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際部第一副部長。1965年9月,斯特凡·安德烈隨齊奧塞斯庫訪問蘇聯期間,任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工作組組長,是齊奧塞斯庫的外交“智囊”。
黨政領導
1969年8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候補中央委員。1972年7月21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被增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主管國際關係問題。1973年3月9日兼任羅共中央對外聯絡和國際經濟合作部部長。1974年4月29日—1985年11月11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1974年11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政治執行委員會常設局委員。1975年當選為特爾古日烏第一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80年當選為霍雷祖第四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85年當選為維代萊第七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78年3月8日—1985年11月11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外交部長。1978年3月23日在羅共中央全會上被解除羅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職務。1979年11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央常設局委員。
1984年11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1985年11月11日被解除外交部長職務。1985年11月13日——1987年10月24日任黨中央委員會書記兼中央經濟和社會活動工人監督委員會主席。1985年12月當選為全國勞動人民委員會執行局副主席。1986年9月當選為全國勞動人民委員會副主席。1987年9月11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副總理,主管經貿工作。同年11月兼任政府經濟技術合作委員會主席和常駐經濟互助委員會代表、經互會執行委員會成員。1988年9月因“蘇利納港存放化學廢料事件”受到警告處分。1989年11月在羅共“十四大”上仍當選為中央政治執委會候補執委。
傑出的外交家
斯特凡·安德烈是冷戰時代羅馬尼亞傑出的外交家和國務活動家。1964年1月和1965年9月,他作為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成員,隨尼古拉·齊奧塞斯庫訪問蘇聯,此後深得齊奧塞斯庫的信任和重用。積極致力於發展同各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各地社會主義運動的關係。1972年至1989年間先後擔任黨中央國際部長、中央國際書記、外交部長和副總理兼常駐經互會代表,長期領導羅馬尼亞外交戰線,積極貫徹執行齊奧塞斯庫的被稱之為“東歐戴高樂主義”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路線,為制定捍衛民族獨立和與其他國家友好合作的外交政策做了大量工作。
斯特凡·安德烈在20世紀70~80年代一直活躍於外交舞台,多次代表羅馬尼亞同美國、聯邦德國、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中國、印度、日本、蘇聯等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外交部長打交道。由於其出色的外交才幹和組織能力,使羅馬尼亞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占有一種獨特地位。參與制定了推動蘇聯-中國的“政治和解”、支持埃及與以色列的“和平進程”、羅馬尼亞同聯邦德國、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與莫斯科保持距離的外交政策。
斯特凡·安德烈多次參加重要的國際防務和安全會議:1975年赫爾辛基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1980年馬德里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1984年斯德哥爾摩歐洲建立信任與安全措施和裁軍會議等。斯特凡·安德烈在擔任外交部長期間,一直試圖減少對蘇聯的依賴,加強羅馬尼亞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外交關係和經貿往來,開展與非洲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文化教育交流,並同幾內亞、加彭、安哥拉、尚比亞、莫三比克、蒲隆地、蘇丹和薩伊等非洲國家建立多元化的能源和原材料進出口渠道。進入20世紀80年代,齊奧塞斯庫開始日漸疏遠黨內知識分子,包括保羅·尼古列斯庫-米齊爾、斯特凡·安德烈、杜米特魯·波佩斯庫、揚·伊利埃斯庫等人。1985年11月,安德烈的外交部長職務被免除,外長一職由第一夫人埃列娜·齊奧塞斯庫的親信伊利耶·沃杜瓦擔任,他離開外交部後,改任中央書記(主管經社事務)、副總理(分管經貿)等職。
斯特凡·安德烈是尼古拉·齊奧賽斯庫一手培養和提拔的幹部,可謂是齊奧塞斯庫的忠實學生,從一個牧羊人的兒子最終成長為羅馬尼亞黨和國家領導人,活躍於國內政壇和國際舞台二十多年。在1974年11月至1984年11月進入黨中央常設局,身處最高權力核心圈十年時間。他還是尼庫·齊奧塞斯庫(齊奧塞斯庫的次子和接班人)的私人顧問和外交政策導師。1980年代開始,尼古拉·齊奧塞斯庫開始為尼庫的政治接班布局。在齊奧塞斯庫的安排下,斯特凡·安德烈與科爾內爾·帕科斯特、揚·特拉揚·斯特凡內斯庫一起輔佐尼庫·齊奧塞斯庫,幫助他熟悉和處理政治事務。斯特凡·安德烈的大學博士論文涵蓋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問題,後來被用作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參考檔案,1985年3月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訪問羅馬尼亞前夕,撰寫並公開發表一篇闡述社會主義的文章,文章中稱:“一個國家不能否認另一個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已建成社會主義的國家不能反對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或在將來建設社會主義。”
訪華
斯特凡·安德烈自1971年起多次訪問中國。
劇變之後
1989年12月22日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後,斯特凡·安德烈作為齊奧塞斯庫共產主義政權的重要領導人,於1990年被逮捕,1991年12月被宣布無罪釋放。1992年4月再次入獄,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
儘管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執政當局所指控的參與“種族滅絕”、“屠殺六萬人”和“破壞國民經濟”的罪名未獲得檢察官的支持,但安德烈一直被監押在吉拉瓦監獄醫院達兩年零五個月。1994年3月,揚·伊利埃斯庫總統簽署特赦令後,斯特凡·安德烈獲釋出獄。恢復自由後,斯特凡·安德烈一直活躍於外交學術界。
斯特凡·安德烈於2014年8月31日在伊爾福夫縣斯納戈夫(布加勒斯特以北約40公里)逝世,享年83歲。
榮譽
斯特凡·安德烈曾榮獲多項功勳獎章和榮譽稱號,1962年被授予三級勞動勳章,1966年被授予“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之星”四級勳章,1971年被授予“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之星”三級勳章,1981年被授予一級“八·二三”勳章,1984年被授予“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反法西斯和反帝國主義革命四十周年”紀念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