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鄩(zhēn xún),為史籍記載中夏朝的都城。據《竹書紀年》記載,從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開始,到夏桀皆以斟鄩為都。根據文獻記載夏後氏活動的中心區域。斟鄩位置在...
斟鄩國,亦稱斟灌國,夏時仲康之子所建,遺址在今山東昌樂縣與濰坊市奎文區一帶。據傳,夏代太康、仲康先建都斟鄩(地名,今河南洛陽偃師市西南),而後為了加強對東方...
⑴鄩:(讀音xun二聲,國名)斟鄩,讀Zhenxun[一聲二聲],諸侯國名,故地在今山東濰坊西南壽光、坊子。《左傳》中《吳許越成》曰:“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
概述夏代君王仲康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把他的兒子派到治渾建立了北方國。由於他是從斟鄩過來的,後來,世人稱在濰坊東南建立的國家稱為斟鄩故國。1【部分學者初步...
根據眾多史料記載,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區,洛陽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也基本證實了這一點。 經碳14測定,二里頭遺址絕對年代,在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當於夏...
[1]古國名,姒姓,大禹之後,曾經是夏代君主太康、桀和有窮后羿的都城。古書或寫作“斟鄩”,與斟灌並稱“二斟”。 其地點有三說:一是在今山東省濰坊市;二是...
1.夏代方國。姒姓。夏後相曾居此國。《左傳.襄公四年》:“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鄩氏。” 即指此國。晉人杜預雲:“樂安壽光縣東南有灌亭。” 即今。後因...
寒浞五十五年,逃亡到有鬲(夏代諸侯國,今山東德州市平原縣西北)的夏朝老臣伯靡,暗中聯絡殘存的斟灌氏和斟鄩氏族人,率領他們投奔少康,組成了一支復國大軍,向寒國...
[1] [15] 商湯臥底斟鄩 商湯與有莘氏通婚後,運用賢臣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以亳(今河南商丘市谷熟鎮西南)為前進據點,積極治國,準備滅夏。 [16] 商湯 商湯...
斟灌氏、斟鄩氏統稱“二斟”,與夏後同為姒姓,是夏代早期重要的親夏氏族。二氏族在夏後氏的東南遷徒過程中與之融合,夏代晚期斟鄩之地更成為夏後的都邑,偃師...
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鄩。”《史記·夏本記》雲:“太康...
[8] 商湯臥底斟鄩 商湯與有莘氏通婚後,運用賢臣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以亳(今河南商丘市谷熟鎮西南)為前進據點,積極治國,準備滅夏。[15] 商湯 ...
夏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先後遷都斟鄩(今洛陽偃師)、安邑(運城)、綸城(今商丘虞城西)、老丘(今開封陳留)、西河(今湯陰西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