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龍科

斑龍科

斑龍科(Megalosauridae)又名巨龍科、巨齒龍科,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科,屬於蜥臀目。它們是群肉食性恐龍,體型範圍從小到大,擁有銳利的牙齒,每個手掌有3個指爪,前肢發達而強壯,有著不小的爪子。著名的物種包括:斑龍美扭椎龍、以及蠻龍。斑龍科存活於侏羅紀中期到白堊紀早期,化石發現於目前的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非洲等地。斑龍科被大多數研究人員,例如塞里諾、奧利舍夫斯基、霍爾茲等人,認為是棘龍科的近親。其中,斑龍科中的蠻龍,是目前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也是侏羅紀和歐洲發現最大的食肉恐龍,體重最重可達到13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龍科
  • 拉丁學名:Megalosauridae
  • 別稱:巨龍科、巨齒龍科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斑龍科
建立,發展,分類,

建立

湯瑪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1869年建立了斑龍科與斑龍。斑龍科長久以來被當成未分類物種集中地,包括許多沒有親緣關係的屬,例如:傷龍、角鼻龍、以及印度龍。因為斑龍科傳統上被當成復系群使用,因此包含保羅·塞里諾在內的許多科學家,改而採用蠻龍科(Torvosauridae,由詹姆斯·詹森在1985年建立);但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斑龍科仍擁有優先權。[1]因為同種原因,塞里諾與其他科學家也改而採用斑龍超科,而不採用棘龍超科。在2008年,R.B.J. Benson等人認為斑龍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的關係無法確定,而某些被歸類於斑龍科的原始棘龍類不應被歸類於此科中。

發展

斑龍超科有時又稱為棘龍超科(Spniosauroidea)。棘龍超科是由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15年所建立。如果斑龍屬於棘龍超科演化支,那斑龍超科的命名將優先於棘龍超科,棘龍超科將成為多餘的分類;這種狀況常在現代的種系發生學研究中出現。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將棘龍超科定義為:包含棘龍與蠻龍,以及兩者的共同祖先與所有後代,所構成的演化支。在2004年,湯瑪斯·荷茲(Thomas Holtz)將棘龍超科定義為:親近於棘龍,而離家麻雀較遠的所有物種,所構成的演化支。兩種版本的演化支都包含了棘龍科。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認為,任何分類單元如果與位階在超科等級或以下的分類名稱,有相同範圍,即使只是個演化支名稱,也應該被重新命名。然而,實際上大部分古生物學文獻都沒遵守這個規定,包括塞里諾在2005年認為斑龍超科是個復系群而反對這名稱(但塞里諾仍保存了其他的復系群名稱,例如虛骨龍類)。
在2008到2010年的許多研究,支持斑龍是個有效屬,並研究斑龍超科的演化與分類關係,發現斑龍超科的範圍包含棘龍超科,因此提出斑龍超科是這個演化支的有效名稱

分類

以下為棘龍超科的分類表,取自於R.B.J. Benson在2009年的斑龍研究:
  • 斑龍超科 Megalosauroidea
  • 崇高龍 Angaturama
  • 激龍 Irritator
  • 暹羅龍 Siamosaurus
  • 棘龍 Spinosaurus
  • 重爪龍 Baryonyx
  • 鱷龍 Suchosaurus
  • 脊飾龍 Cristatusaurus
  • 似鱷龍 Suchomimus
  • 重爪龍亞科 Baryonychinae
  • 棘龍亞科 Spinosaurinae
  • 扭椎龍 Streptospondylus
  • 美扭椎龍 Eustreptospondylus
  • 大龍 Magnosaurus
  • 迪布勒伊洛龍 Dubreuillosaurus
  • 多里亞獵龍 Duriavenator
  • 艾德瑪龍 Edmarka
  • 蠻龍 Torvosaurus
  • 斑龍 Megalosaurus
  • 雜肋龍 Poekilopleuron
  • 非洲獵龍 Afrovenator
  • 斑龍亞科 Megalosaurinae
  • 美扭椎龍亞科 Eustreptospondylinae
  • 宣漢龍 Xuanhanosaurus
  • 馬什龍 Marshosaurus
  • 神鷹盜龍 Condorraptor
  • 皮亞尼茲基龍 Piatnitzkysaurus
  • 單脊龍 Monolophosaurus
  • 川東虛骨龍 Chuandongocoelurus
  • 未命名演化支
  • 斑龍科 Megalosauridae
  • 棘龍科 Spinosaurida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