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斑椋鳥雄性成鳥:頭頂、後頸和頸側黑色,各羽均為矛狀,前額雜以白羽。背、肩、腰和翅上內側覆羽灰土褐色;外側覆羽和飛羽黑褐,飛羽外翈具白色狹緣,內側飛羽白色變寬。尾上覆羽前方白色,其後和中央尾羽均與背同色。頰和耳羽污白色,雜以黑紋;頦白色;喉和上胸灰褐,有灰色矛狀細紋;下胸和兩脅褐灰,下體餘部白色。
雌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上體灰褐部分均淺而多褐色,下體土褐色。
幼鳥:較雌鳥體色更淡,頭部不呈黑色;胸為淺褐色。
虹膜褐色而具白圈;嘴橙紅色,先端較暗,下嘴基部沾綠;跗蹠及趾橙紅色,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80-92.5g,♀74-85g;體長♂186-225mm,♀194-230mm;嘴峰♂24.5-27.9mm,♀25-26.5mm;翅♂123-133mm,♀126-130mm;尾♂63-73mm,♀62-73mm;跗蹠♂24.5-29.5mm,♀27.4-30.1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活動於高大的大青樹上或村寨附近的喬木上或田邊,營巢於高樹上。平原地區常結群活動,在山區多活動於開闊地段,接近農田、水田的林緣。
生活習性
斑椋鳥結小群活動,棲於開闊地。食多在地面找食蚯蚓及其他小型動物。夜群棲。飛行迅速,整群飛行。鳴聲低微而單調。當一隻受驚起飛,其他則紛紛回響,整群而起。
食性以昆蟲為主。鳥胃中有蝗蟲、葉甲、金龜子等害蟲。1966年6月在中國遼寧本溪林場,對雛鳥束頸13小時,親鳥餵雛92次,取出92頭昆蟲,其中蝗蟲34頭,占36.9%,鱗翅目幼蟲12頭,占12.9 %,蟋蟀18頭,占19.6 %,螻蛄15頭,占16.1 %,蟬3頭,占3.7%,螽蜥10頭,占10.8 %。
分布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
引進:日本、沙烏地阿拉伯、中國台灣、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遊蕩:斯里蘭卡。
![斑椋鳥分布圖 斑椋鳥分布圖](/img/0/ed2/nBnauYmNyYWMwgTY5kDOiRjMlVmZ5MTZzMGZzgDM3AjZyUWOmdzNyYDZ2g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繁殖方式
繁殖期間成對活動。營巢在樹洞、水泥柱上的空洞和人工巢箱中。巢以雜草、殘羽等所成,置於樹洞中,距地面約3-10m。每窩產卵3-5枚,卵淡藍色。卵重5.5-5.8g,4枚卵平均大小為27.3(26.2-28.5)mm×22.9(22.4-23.4)mm 。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斑椋鳥指名亞種 | Sturnus contra contra | Linnaeus, 1758 |
2 | 斑椋鳥緬泰亞種 | Sturnus contra floweri | Sharpe, 1897 |
3 | 斑椋鳥印尼亞種 | Sturnus contra jalla | Horsfield, 1821 |
4 | 斑椋鳥阿薩姆亞種 | Sturnus contra sordida | Ripley, 1950 |
5 | Sturnus contra superciliaris | Blyth, 1863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