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塊——廊道——基底模式理論是關於景觀空間形態的理論。美國生態學家福爾曼(R. Forman)和法國生態學家戈德倫(M Godron)在觀察和比較各種不同景觀的基礎上。認為組成景觀的結構單元足:斑塊(patch) ,廊道(corridor)和基底(matrix)。
斑塊——廊道——基底模式是基於島的生物地理學和群落班塊動態研究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模式提供了一種描述生態學系統的“空間語言”,使得對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的表述更為具體形象。該模式還有利於考慮景觀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互關係,比較它們在時間上的變化。然而在實際研究中,要確切地區分斑塊.廊道和基底有時根困難。廣義而言,把所謂基底看作是景觀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斑塊亦未嘗不可。因景觀結構單元的劃分總是與觀察尺度相聯繫,斑塊、廊道和基底的區分亦是相對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斑塊——廊道——基底模式理論
- 提出者:美國生態學家福爾曼(R. Forman)和法國生態學家戈德倫(M Godron)
斑塊也稱綴塊,泛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和性質上不同.並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單元。這種內部均質性是相對於外部環境而言的。斑塊包括植物群落、湖泊、草原、農田和居住區等,因其大小,類型、形狀,邊界以及內部均質程度不同會顯現出很大的不同。
廊道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形或帶狀結構。常見的廊道包括農田間的防風林帶、河流、道路、蛺谷和輸電線路等。廊道類型的多樣性導致其結構和功能類型的多樣化。其重要結構特徵包括:寬度.組成內容,內部環境.形狀.連續性、與周圍斑塊成基底的作用關係。廊道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網路,使廊道和斑塊與基底的相互作用複雜化。
基底指景觀中分布最廣、連續性也最大的背景結構。常見的基底包括森林基底、草原基底、農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