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濟共和國國旗(英語:The National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Fiji,斐濟語:Na Kuila vakamatanitu mai Matanitu Tugalala o Viti,斐濟印地語:फ़िजी गणराज्य के राष्ट्रीय ध्वज),是斐濟共和國的國旗,呈長方形,長寬比為2∶1,旗面底色為天藍色,左上方是英國國旗,右側是斐濟共和國國徽,是一面藍船旗,又被稱為“藍色旗幟”。
1865年5月8日,巴烏島酋長瑟魯·埃潘尼薩·卡考鮑成立斐濟獨立聯盟王國(Confederacy of Independent Kingdoms of Fiji),並被推舉為聯盟大會的主席,斐濟獨立聯盟王國時期,使用底色為深藍色,旗面繪有白色八角星的旗幟。
1867年,斐濟獨立聯盟王國分裂為以卡考鮑為國王的巴烏王國(Kingdom of Bau)和以湯加人埃內萊·馬阿福酋長為首的拉烏聯盟(Confederation of Lau),巴烏王國使用白藍紅水平三色旗,旗面藍色部分中央為升起的太陽,左上角繪有一頂皇冠,該旗幟與俄羅斯國旗樣式相似;拉烏聯盟使用白紅雙色旗,旗面左上角繪有一個紅色十字,該旗幟與波蘭國旗樣式相似。
1970年10月10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簽署確認斐濟獨立的歷史性檔案——《1970年獨立法令》,斐濟獲得獨立且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同日,斐濟通過《1970年憲法》,定國名為斐濟自治領(Dominion of Fiji),斐濟成為行政、司法和立法三權分立的議會制國家,卡米塞塞·馬拉爵士就任斐濟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獨立日當天,卡米塞塞·馬拉等眾多政要出席了在斐濟首都蘇瓦的阿爾伯特公園舉行的升旗儀式,上午十點,新的斐濟國旗在斐濟國歌《上帝保佑斐濟》聲中高高升起。新斐濟國旗的樣式同殖民地時代的國旗有著較大差異,新國旗旗面底色由深藍色變為天藍色(淺藍色、青色),旗面右側由完整版國徽改為國徽盾面圖案,旗面左上角的英國國旗保持不變。
1987年5月14日和9月25日,斐濟陸軍將領西蒂韋尼·蘭布卡先後兩次發動政變,成立了軍政府,10月7日,軍政府頒布了第8號法令,廢除《1970年憲法》,實行總統制和共和制,改稱斐濟共和國(Republic of Fiji),斐濟共和國成立後,獨立時使用的國旗保持不變。
1990年7月25日,《斐濟主權民主共和國憲法》正式公布實施,改國名為斐濟主權民主共和國(Sovereign Democratic Republic of Fiji),更改國名後,斐濟國旗保持不變。
1997年7月25日,斐濟總統卡米塞塞·馬拉簽署《斐濟群島共和國憲法》,27日,憲法正式生效,國名改為斐濟群島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Fiji Islands),國名變更後,斐濟國旗保持不變。
斐濟共和國國旗是一面藍船旗,又被稱為“藍色旗幟”,呈長方形,長寬比為2∶1,旗面整體底色為天藍色(淺藍色、青色),旗面右側為斐濟共和國國徽的盾面圖案,圖案由五個部分組成,盾面上方紅色部分為一隻帶著皇冠的黃色獅子,獅子手中抱著一個可可豆莢;獅子下方的紅色聖喬治十字圖案將盾面分為四個部分,四個部分按順序依次為三根甘蔗、一棵椰子樹,一隻叼著橄欖枝的和平鴿及一串香蕉;旗面左上角為英國國旗“米字旗”(聯合傑克,The Union Jack),“米字旗”由深藍底色和紅、白色線條構成,旗幟由英格蘭的白底紅色正十字旗(聖喬治十字)、蘇格蘭的藍底白色斜十字旗(聖安德魯十字)和愛爾蘭的白底紅色斜十字旗(聖派屈克十字)合一而成,位於白色底紋中的紅色X,各條線的起點和終點位置不同。
2005年11月30日,斐濟大酋長委員會成員要求將國旗右側的國徽盾面圖案更換為完整的國徽圖案,在原盾面的基礎上,盾面兩側加上手持武器的斐濟人戰士,上方加入木質帆船,下方加入寫有斐濟文“Rerevaka na Kalou ka doka na Tui”(敬畏上帝,榮耀英皇)字樣的飾帶。另有成員提出使用底色為淺藍色,圖案為外殼樣式的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