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縣
山西省榆社縣城東南1公里的巽山之上,有一座創建於清代
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文峰塔。此塔乃是根據“塔在巽(東南方向)峰則文運勝”的風水言論為振興榆社文風而建,初期直呼“文風塔”,其後年湮代遠訛名“文峰塔”。
文峰塔從康熙末開始建,歷時三年,至
雍正三年(1725)告成。塔為錐形磚木結構,共13層,高約38米,占地69.2平方米,內為空心,底層直徑約3米。文峰塔的第一層和第二層有磚砌月梯及迴廊,可拾級而上;三層以上有用木板、鐵釘而成木梯以供攀高。其間石階層層,盤道曲曲,如步雲路一般。塔體的外面,每層都有仿木結構磚雕出檐、斗拱;四面開砌拱券洞門,以供憑覽;洞門之上有磚雕塔匾,圖案花紋十分精緻;塔頂置寶瓶,角隅懸掛風鈴,微風吹動,叮噹之聲不絕於耳。
榆社文峰塔不僅構思奇特、工藝精巧、造型美觀,而且選址巧妙,寓意深遠,令人嘆為觀止。塔所坐之巽山,東倚崇巒,西俯榆川,南對筆架山,北臨儀川河;塔建其上,宛如筆峰直插雲霄,指星畫斗;東方日出,塔影倒映儀川河水,如筆蘸墨,如虹飲池;從北向南望觀,文峰塔尖正對準筆架山的3個山峰,其景頗似筆管擱在筆架之上。縱覽文峰塔周圍景觀,上有層巒疊嶂,綿延千里;下有銀絲玉帶,清流掩映;塔身挺拔參天,足為大好河山添色增彩。
蒲江縣
文風塔,在蒲江縣
西來古鎮上.由清一代道光十三年再行維修。文風塔是西來歷史遺蹟的代表之一,是現今國內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古塔。文風塔塔高13米,由下到上分為三層,均為磚石結構的建築。塔的四周是一些戲劇人物的雕塑,栩栩如生,詩文楹聯分列兩邊。最令人稱奇的是聯上的字型,均用九曲回文篆刻而成。塔四邊飛翹的檐角上,還各掛有一小巧的風鈴,格外耀眼。塔身之下有個大的爐灶,是舊時長子或善男信女燒字祈福的場所。
南陵縣
文風塔在南陵縣城關市橋河西岸籍山中心國小東面,南陵一中西南角校牆外。此塔始建於宋朝哲宗元佑年間,距今約八百九十餘年。
今籍山中心國小校址,是過去孔夫子廟所在地址。再往上溯,孔夫子廟尚在市橋河東市橋巷(今南陵師範學校內)。今之五小校址之孔夫子廟址,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前乃是一個佛教寺廟。這座寺廟創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一位名仲奭和尚之手,原名聖壽寺,一名籍山寺,別號湛然庵。這一帶地區就是籍山所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該寺改名崇教禪寺。傳至宋哲宗元佑年(1086~1093年),該寺會崇和尚行願募化,建七級浮屠於寺東內。此塔,乃佛門之塔也。
佛門之塔何也?《釋氏要覽注》有云:“釋迦既卒,弟子阿難(同儺nuó)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瑩堅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
當時南陵聖廟在市橋河東,邑人以“聖廟在水之背而不融,無怪我縣文運之衰澀。”一致以崇教寺所在,林木蓊鬱,山水縈迴,此處宜乎文廟之建。因此在明世宗嘉靖四十年起即開始有崇教禪寺與孔子聖廟對換遷建之議,開始對換遷建。然而寺內東隅之塔,卻無法遷移,又俗以只能造塔不能拆塔,寺廟對遷以後,一座佛門磚塔留在聖廟之側,極不相稱,亦非所宜。嗣鑒於此塔建於宋,至當時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圮壞斑剝之處不少,眾議不如乘此加以修葺,立名改稱,把佛門之塔一變而為儒門文風之塔。於是在修葺以後之塔上,加立三塊大橫石碑於塔之第二層:正北面為“文峰璧立”、西面為“雁塔題名”、南面為“金石榜”。字大約二市尺對方,筆力挺勁,雕工老到,每碑都刻有“大明嘉靖四十四年孟秋、仲秋之吉立”,以及“賜進士第壬戌榜知南陵事長垣仰蘧郜永春書”等上下款書,籍此以壯形勢,以鎮學風云爾。又在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又修葺一次;並加嵌立“風節擎空”與前碑同等大小之橫石碑於塔之第二層東面,為當時知縣沈堯中書,至拆塔時都仍然字清跡顯。
南陵民間向有此塔是三里店河西王某家或說是一寡婦獨建之傳說,不過是人云亦云的傳說耳。據考證三里河西王姓宗譜中記載:“王氏明代祖王孟,字希聖,別號前溪。生於明正德十年,卒於萬曆二十年,是宦富之後,至孟以成破落。但孟公克勤克儉,銖集寸累,以致家道重振,資甲鄉閭。孟性好急公樂善,修橋修路,修築城牆及遷建文廟等,無不出資以助,並獨資修‘文風塔’,以壯形勢,而鎮文風。”此皆在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四年左右,王孟家道正隆之時。由此可證獨資修塔則有之,然非獨資建塔,蓋朝代相異,時距有四百七十多年。傳流之訛,於此可見。
文風塔為七級六角形磚塔。塔腳徑約七米,逐極縮小至塔頂徑約三至四米,塔身高三十三米。自塔腳至第四層,每層都是雙假檐拱。第五層以上,每層則為單假檐拱。塔腳至第五層,每層的六面,各間隔一面有園頭門,即每層只有三面有園頭門,其餘三面無門,而且是層層相間而開。門的兩側有坐佛與假窗浮雕,都是磚雕。第六、七兩層則無門,亦無浮雕。塔的第一層,即塔腳的一層中空,有牆階可登,可逐層繞登至第三層一園頭門出,從此只能外繞假檐拱頂上(原有鐵欄桿扶手)行至另一園頭門而入,同樣拾級上登至第五層為止。第五層以上則為實心,不可攀登。塔頂覆有合金鑄成的鐵釜,已向南傾斜欲墜。鐵釜西北面有碗口粗朴樹,縈迴滋生,細葉叢茸,襯托得饒有詩意;但在拆塔的前五十餘年,乃是一株古柏,大可合圍,主幹圓直。凡百年來這座古塔,一直是南陵的象徵,並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南陵縣人民離縣十里看不見寶塔就想家”,足見南陵人民對這座寶塔的眷戀之情。
自明萬曆十一年後失修,文風塔的第一層東北一角有崩塌之處,第五層有一角圮坍三分之一,塔身望之則向東北傾斜,有倒塌之慮,朝夕莫測。因為塔緊聳立在南陵中學西南方院牆外,向校院內傾斜,為安全起見,各界紛紛要求人民政府修理或拆除。經縣人代會議與縣人民政府再三研究,並報請上級派員數度勘察,雖經南京博物院來員二人察看後說:“再過九百年亦不得倒,”但後經報省批准,終於1956年4月拆除了。
整個塔從上往下拆除,塔頂拆得鐵釜一口和腐蝕殘缺的經書一部,鐵釜在“文革”時被擊碎熔殞;經書現存在省博物館。第六、七層,得一六角形木質塔心,木長約七米,粗徑約50米厘米。第四層得琉璃銀質圓罐,上刻“銀一兩”,啟蓋視之,乃是“舍利子”,現存在省博物館。
地圖信息
地址: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鳳台路文峰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