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文塔

東山文塔

東山文塔在宋代是佛塔,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在三層上續建。已經和儒教、道家風水相結合,成為一座祈盼文風昌盛、科甲連綿的文風塔,塔名也因此改稱“東山文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山文塔
  • 地理位置: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江南路 ‎
地圖信息,
東山文塔  吉安景點:安福縣東山文塔(東山禪寺塔)
安福縣東山文塔,原名“東山禪寺塔”,是吉安地區佛教代表性建築。據《安福縣誌》記載,該塔的前身最早為三國東吳時魯肅監造的石塔,規模較小,兩晉後坍塌。宋宣和年間(1120—1125年)於原址重建磚塔並同時興建東山禪寺,故名“東山禪寺塔”。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再次倒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重新在坍塌後的三層基座上續建。
由此可見,東山文塔在宋代是一座與寺廟連成一體的“佛塔”,經明代重建,已經和儒教道家風水相結合,成為一座祈盼文風昌盛、科甲連綿的文風塔,塔名也因此改稱“東山文塔”。
中國古代磚塔建築有樓閣式、密檐式、單層式、喇嘛教式四種基本類型。東山文塔為樓閣式仿木作青磚結構。塔高45米,須彌座基座,底層圍徑34.4米,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整體輪廓呈角錐形。外觀塔身有九層八面,均用磚制的異型青磚磨沿對縫,以桐油糯米汁拌石灰漿砌成。束腰部位設有壺門。每層均用磚塊仿木造構成斗栱方池、四門四龕,沿邊走線並精巧地凸現出殿堂結構中的地栿闌額、間柱、角柱等木件造型。使塔體的裝飾生動靈巧,看起來“雕樑畫棟”神采飛揚。平面呈八角型,線條流暢、稜角分明,仰望其姿容,猶如一支飽醮濃墨的巨筆直插雲霄……。
塔門位於西面的須彌座上,外壁用打磨切割後的異形磚做出精美的垂花門罩。據有關專家考證,這種塔門裝飾工藝手法在江西尚屬首例。體現了安福地方特色和古代工匠嫻熟的技藝。門額上鑲嵌四塊方型磚刻題額“東山文塔”,另有“大明嘉靖二十四年吉旦,賜進士及第知安福縣事潘璵題”楷體小字。“東山文塔”字型遒勁,筆力深邃,使人過目難忘。
拾級而上走進門洞,穿過塔壁和木塔門即到達塔心室。塔心室內有木樓板和踏步沿單筒式塔壁盤旋而上。樓板由樓楞木架撐、或由塔壁凹槽支承、或有疊磚出挑依託,依勢而作、因材取用、均衡受力、構思巧妙。塔內共分十五層,一明一暗交替向上,既可控制登樓人員的數量和速度,又能減少風雨入侵塔心。第四層塔壁嵌有明代嘉靖二十四年“東山文塔募緣疏”石碑一塊,鐫刻著當時重建該塔的義士功德,實屬珍貴的文物史料。塔頂裝置塔剎。塔剎用生鐵澆鑄而成,共有九件,有覆缽、寶珠和寶頂,分件套裝組合而成,中間一根18米長的塔殺木穿入鐵制套筒中,作為中心位置的標點。塔剎上按東南西北四方分別鑄有“國泰民安”、“皇圖鞏固”、“文運遐昌”、“風調雨順”銘文,在其下層還鐫刻了主修文塔人員名單。充分表達了古代安福人民重建文塔的殷切期望。二00一年,安福縣人民政府再次籌資對塔體損毀部位進行了維修,粉刷了外壁,更換了樓楞木和樓板,修復了踏步,裝置了壁雷針、霓虹燈等設施,有效保護了這一古代建築珍品。
在塔內龕門中眺四方,縣城概貌盡收眼底。塔東與蒙崗嶺森林公園遙相呼應,綠樹婆娑、白雲飛渡;塔下一條小溪蜿蜒注入瀘水河,小橋流水、河畔稻花;塔西可窺視安福孔廟大殿的雄姿,塔北可遙望洞淵閣,領略古道觀之神韻。現代文明的車水馬龍、繁華街景、鱗次櫛枇的高樓大廈與之交相輝映。
文塔、孔廟、洞淵閣,是安福古代文明中佛、儒、道三教交融的代表性建築,是安福文明古縣的重要標誌。東山文塔一九五九年公布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六年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一碧插禪扃、千年壓郡城;岧嶢分日表,孤聳礙雲行。夜靜藏鐘影、天晴送鶴鳴;秋風丹桂發、邑士好題名。”這首元代安福詩人胡定留下的詠東山文塔詩,是古塔雄風依舊的真實寫照!
東山文塔東山文塔

地圖信息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武功山大道55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