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風景

《文藝風景》《文藝風景》,文學刊物,月刊,1934年6月1日創刊於上海。該刊主編為施蟄存,出版者為文藝風景社,總發行為光華書局。該刊停刊時間和原因不詳。館中僅存有該刊前兩期。施蟄存自認該刊文字“較為輕倩些”。對此他指出“這所謂輕倩,並不完全是供給讀者把它當作畫報之類的東西”,他“希望它是一種短小精悍,而不失崇高的文藝趣味,使讀者閱後又不必費多大的腦力來反省的一種文藝刊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藝風景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4年
  • 出版周期:月刊
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欄目方向

《文藝風景》的內容以刊載文藝作品和文學評論為主。該刊收錄了施蟄存、杜衡、丁玲、戴望舒、郁達夫、沈從文、李健吾、徐霞村、張天翼、趙家璧、林庚、阿英、林微音、韓侍桁、李長之、劉吶鷗等作家的作品。該刊中收錄的文藝作品種類豐富,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例如該刊收錄了林庚的《除夕》、《江南》、《客夜》、《風雨》和《月》等詩作。又如張天翼的《直線系》和劉吶鷗的A Lady to Keep You Company則分別是小說和戲劇。至於文學評論,該刊中亦有不少。如杜衡的《莎劇愷撒傳里所表現的民眾》一文討論莎士比亞的作品,該文針對莎士比亞的悲劇《裘力斯·凱撒》中的民眾進行了分析,並認為“莎氏是永不忘記把民眾表現為一個力量的;不過,這力量只是一種盲目的暴力”,進而,作者還指出“對莎士比亞底每一句話,推而至於他底每一個見地,要理解,或是要否決,都是還再需要一點做人的經驗的”。譯作是該刊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包括有美國、蘇聯、德國、義大利、希臘、日本作家的作品。如《現代作家與將來之歐洲》一文為德國人托萊爾所作,由施蟄存翻譯刊登在該刊上。該刊中還有一些介紹性的文章,如《西班牙的文化》等。
《文藝風景》為民國時期創刊於上海的文學刊物,其中刊載了不少當時著名作家的作品,故而,該刊對於研究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和這些作家以及作家群體均有一定的助益。由於該刊為施蟄存主編,所以,該刊對於研究施蟄存尤為重要。

文化傳統

《文藝風景創刊之告白》施蟄存
近來我漸漸地感覺到一個人,即使追逐自己的理想,也已經是很困難的事,不但很困難,而且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在生活上,在學問上,甚至在編輯書報雜誌——(這幾乎是我兩年來的職業了)上,都給我證明了。我曾盡了我的能力,以企圖達到我理想的境界,可是理想永遠跑在前頭,正如夸父逐日,永遠只是望著前面一片光芒。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才能達到的我的暘谷呢?
現在是就雜誌談雜誌,回想兩年前為現代書局編創刊號的《現代雜誌》的時候,對於我國的文藝雜誌曾經有過一個自以為很完美的理想。在創刊號未出版以前,它誠然正如我理想中的雜誌一樣,但當創刊號出版以後,它立刻就不再是我理想中的鵠的了。這樣地,兩年來的編輯生涯,就是在永遠的希望中過去了。
在杜衡先生合編《現代》之外,又在這裡自己支撐起一個新雜誌的局面來,也許有人會得詫異,為什麼連這一點點精力都要分散開來?但在我自己則不作如是想,我不過是多一個追逐理想的路徑而已。
這兩個路徑,將是兩個不相同的路徑。倘若我而以《現代》為官道,則《文藝風景》將是一條林蔭下的小路。我們有驅車疾馳於官道的時候,也有策杖閒行於小徑上的時候。我們不能給這兩條路作一個輕重貴賤的評判,因為我們在生活上既然有嚴肅的時候,也有燕嬉的時候;有緊張的時候,也有閒散的時候;則在文藝的賞鑒和製作上,也當然可以有嚴重和輕倩這兩方面的。因為這樣的見解,所以《文藝風景》與《現代》將是姊妹交的兩個文學月刊。倘若同時是兩個雜誌的愛護的主顧,他可以看得出今後的《現代》將日趨於嚴重的整肅,而《文藝風景》則較為輕倩些。
是的,倘若要我在這裡說明《文藝風景》之性質,我覺得我只能說它將是一個以輕倩見長的純文藝月刊志。我記得在《現代》創刊號中,我曾經發表過一點約法體的宣言,現在想來,已經覺得是多事了。倘若是一個並不希望文藝作品對於讀者會發生文藝本身所有的以外的效果的編輯,它的雜誌是不需要宣言的,我想。
至於本志之定名為《文藝風景》,不過是隨手拈來,們並不含有什麼深刻的意義或暗示。文藝的風景,正如大自然的風景一樣,是構成於各種自然的現象,而自由地讓各種人以各種心境去欣賞的。一山一水,一茅亭,一村舍,甚至一賴皮犬,一乞丐,都足以為構成自然的風景之一因素,所以文藝的作者,無論是瑤華公子,繡閣才人,偶爾弄筆,發為佳作;或是坐倦皋比,形勞案牘,濡墨展紙,以為遣興;或是困守家園,憐才悲命,妻子啼譏,仰天長嘆,刻腎鏤肝,以謀饘粥;或是目擊狂流,心傷浮世,發憤揮椽,以當木鐸;凡此種種,動機雖然不一,而其成就則無非是文藝界之一景,正如山水,茅亭,賴犬,乞丐之紛然雜陳於我們眼下。說到這文藝風景之賞鑒者,如為有閒之人,則在茶餘酒後;入微幫閒之人,則在奔走之餘;如為革命勇士,則在戎馬倥傯之際;品類盡可不齊,心境盡可不同,甚至其流連風景後所得的感想也盡可各各殊異,然而當其把卷之時,冥然神往,若與此萬象紛披之景色有所默契,這又必然是人同此心的事。
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