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的多重複合結構》是長春出版社2010年7月1日出版的圖書,由馬龍潛編著。
《文藝美學的多重複合結構:文藝美學與美學、文藝理論、藝術哲學、部門藝術美學的關係研究》所提出的多重複合結構論的文藝美學觀念和邏輯框架,是既與以往的研究範式和成果相區別,又試圖將它們辯證綜合、融會貫通起來的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和理論結構。這種從多重複合結構論的角度對文藝美學與美學、文藝理論、藝術哲學、部門藝術美學關係的界定,力求跳出那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以期形成一個對文藝美學較為完整而全面的理論界說。
基本介紹
- 書名:文藝美學的多重複合結構
- ISBN:9787544513487
- 頁數:375頁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基本信息,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基本信息
出版社: 長春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7月1日)
正文語種: 漢語
編輯推薦
《文藝美學的多重複合結構:文藝美學與美學、文藝理論、藝術哲學、部門藝術美學的關係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馬龍潛,1945年7月生,遼寧省瀋陽市人。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現為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山東大學文藝學學科”基礎美學與文藝美學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理事,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哲學美學與文藝美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文藝理論、中西比較美學、當代文學批評等方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已出版《實踐建構美學初論》、《當代文藝學一美學觀念引論》、《主客體結構論文藝學的觀念與體系構架》、《方法論意識與問題化意識》等多部學術專著,發表論文百餘篇。論著曾多次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山東省劉勰文藝評論獎、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
目錄
前言
緒論 在文藝研究請學科的關係結構中認識文藝美學
一、文藝美學產生和發展的文化根源與歷史背景
二、關於文藝美學學科屬性的不同認識
三、文藝美學的複合結構特性
四、文藝美學與諸相鄰學科之間的互動關係
第一章 文藝美學與美學、文藝理論、藝術哲學、部門藝術美學的多重結構
一、文藝美學的對象和範圍
二、對文藝美學研究的歷史反思
三、文藝美學學科建構的哲學基礎與方法論原則
第二章 文藝美學多重複合結構的特性
一、文藝美學多重複合結構的基本內涵
二、文藝美學多重複合結構的層次規定
三、文藝美學多重複合結構的整體特性
第三章 文藝美學多重複合結構的生成
一、在美學與文藝學的關係中確立的文藝美學
二、美學與文藝學的受動性與主動性
三、美學與文藝學的雙向逆反運動
四、美學與文藝學的動態組合
第四章 文藝美學多重複合結構對文藝基本特徵的規定
一、文藝主客體關係的複合結構形態
二、文藝審美對象的複合結構形態
三、文藝審美意象的複合結構形態
四、文藝本質的複合結構形態
第五章 文藝美學多重複合結構對藝術類別與形態的規定
一、關於藝術分類研究的歷史回顧
二、文藝美學多重複合結構與藝術的類別與形態
三、作為歷史範疇的藝術類別與形態
四、文藝美學多重複合結構視野中的各部類藝術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本書所提出的多重複合結構論的文藝美學觀念和邏輯框架,是既與以往的研究範式和成果相區別,又試圖將它們辯證綜合、融會貫通起來的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和理論結構。這種從多重複合結構論的角度對文藝美學與美學、文藝理論、藝術哲學、部門藝術美學關係的界定,力求跳出那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以期形成一個對文藝美學較為完整而全面的理論界說。
新時期以來,我國的社會生活出現了劇烈轉型,權力、資本和信息技術共同形成一種強大的制約力量,致使資本邏輯、文化消費主義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細胞。這就必然要求包括美學、文藝學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做出相應的轉型,以對此做出必要的學術應答。正是劇烈的社會轉型為理論創新提供了現實可能和歷史機遇,而文藝學、美學的轉型和文藝美學的興起,則直接體現為理論的突破與創新。新時期以來,我國理論界以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為基點,積極介紹、引進和借鑑西方文藝學、美學理論及研究方法,試圖構建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美學為主導的當代中國文藝學、美學理論體系,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熱情的探索不能代替冷靜的思考,標新立異不一定就是創新,時間上的“現代”更不等於理論的先進。
後記
本書是由我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文藝美學與美學、文藝理論、藝術哲學、部門藝術美學的關係研究》的最終結項成果。本項目課題組主要成員為:李志宏(吉林大學教授、博士)、馬馳(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李慶本(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鄧國軍(內江師範學院教授、博士)、宋民(遼寧師範大學教授)、楊傑(濟南大學教授、博士)、高迎剛(山東大學副教授、博士)、高波(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博士生)。
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我提出總體編寫思路和章節大綱後,課題組對章節大綱進行了討論。後由於人力無法集中等各種條件的限制,書稿的寫作最終交由楊傑、高迎剛、高波和我來具體完成。他們幾位都是我的學生,楊傑、高迎剛已畢業多年,各自在教學和科研的崗位上均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高波是在讀的博士生,思想活躍,肯於鑽研。大家的合作是愉快和有效率的,楊傑執筆一、二兩章,高波執筆三、四兩章,高迎剛和我執筆緒論和第五章。最後由我對書稿進行審議和修訂。
本書的完成和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李志宏、馬馳、李慶本、鄧國軍、宋民諸先生作為課題組的成員參與了寫作大綱的討論,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和指導。山東大學文藝美學中心主任曾繁仁先生和中心各位同仁,對課題組的研究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和支持。長春出版社的謝冰玉同志為本書的編輯和出版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