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工作者要同工農兵相結合

不管是什麼知識分子,只要他們是抗日的就應該吸收。但在事實上,和我們合作的知識分子不但是抗日的,而且是有民主思想、傾向於民主的。沒有民主思想,他們根本就不會來。而且在和我們合作的人中,大多數人的思想都變成了馬列主義的思想,共產主義的思想,也就是說,大多數人變成了黨員,他們的思想不但是抗日的、民主的,而且成了無產階級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藝工作者要同工農兵相結合
  • 屬性:文章
  • 作者:毛澤東
  • 時間:改革開放初期
原文,毛澤東文化思想底色是農民文化,

原文

文藝工作者要同工農兵相結合
[1]這是毛澤東在中央學習組會上報告的第三部分。
[2]指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在五月二日、十六日、二十三日舉行的三次會議。
[3]張浩,即林育英,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中共中央白區工作委員會書記、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副書記等職。一九四二年三月六日在延安病逝。
出處:毛澤東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毛澤東文化思想底色是農民文化

不會對農民文化採取基本否定的態度,他必然要務實地表現出一些靈活性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要去適應和遷就農民文化在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否則,他就根本無法想像對農民進行廣泛而有成效的社會政治動員。”(陳晉、王均偉:《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與中國先進文化》第38頁)1942年,毛澤東就以讚賞的語氣肯定彭湃與農民一起去拜菩薩並藉機發動農民的做法。這一“適應和遷就”主要表現為要求從城市來的、主要受近代西方文化教育的知識分子要“脫胎換骨,以工農的思想為思想,以工農的習慣為習慣。”(毛澤東:《文藝工作者要同工農兵相結合》,《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0頁)作為革命時代文化政策的核心之一,“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在實踐上就是知識分子放棄自己的文化追求全面認同農民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劃清革命文化與農民文化、包括其中落後一面的界限,使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形式”成為“農民形式”,加重了黨的農民化色彩,給中國現代文化建設帶來了不少困擾。四十年代的胡風即提出過異議,1980年鄧小平又重提反對封建主義問題。
當然,毛澤東個人並未無條件地認同農民文化,一方面,他雖推崇民歌和戲曲,但其欣賞趣味仍然偏重於傳統的士大夫文化,從屈原到曹雪芹、從《二十四史》到《資治通鑑》,毛澤東的閱讀生活主要不是由農民直接提供的;另一方面,利用農民文化又與其組織農民以改造農村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政治理想緊密相聯,毛澤東歷來認為一家一戶的個體小農經濟必須改造,無論在江西還是在延安,毛澤東都主持推動了不同形式的農民組織,直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這類大規模的社會改造工程經常以“反對民眾腦子裡的敵人”為前提。(毛澤東:《文化工作的統一戰線》,《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頁)農民文化是必須借用的形式,卻又是被改造的對象。1934年毛澤東就指出:“實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動統治階級加於工農民眾精神上的桎梏,而創造新的工農的蘇維埃文化。”(引自陳晉、王均偉:《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與中國先進文化》第43頁)從傳統農民文化出發創造現代革命文化才是毛澤東的文化追求。
在此過程中,傳統政治文化對毛澤東影響甚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