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山

文殊山

文殊山,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藏族鄉,是祁連山北麓坡地的一條支脈,峰巒疊列,巍峨險峻,由東南向西北逶迤蜿蜒,盤臥於肅州城西南三十里。山有石峽,峽中有峪,風景優美。山上松柏蔽日,野花飄香;峪中泉水粼粼,鳥雀喧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殊山
  • 外文名:Wenshu mountain
  •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 素有:“小西天”之稱
簡介,民間傳說,人文歷史,千佛洞,怪坡,大火燒,

簡介

文殊山,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藏族鄉,是祁連山北麓坡地的一條支脈,峰巒疊列,巍峨險峻,由東南向西北逶迤蜿蜒,盤臥於肅州城西南三十里。山有石峽,峽中有峪,風景優美。山上松柏蔽日,野花飄香;峪中泉水粼粼,鳥雀喧鳴。山上山下寺廟建築360餘座,70餘院,石室洞窟18處。自公元四世紀中葉開創以來,迄今約一千六百餘年,是河西九大石窟寺之一。建築多在奇峰異巒之上,雄壯玄妙,蔚為南山佳景。素有“小西天”之稱。

民間傳說

據傳,文殊山是文殊菩薩顯聖於此而得名。文殊寺廟因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遊歷講法途經此處,見神光現於長空,文殊菩薩金光閃閃,騎獅而行,逶迤而去,便在此處住了三個月,後肅州民眾在此修建了文殊寺,重塑了文殊菩薩金身,供人們膜拜。從此,這裡遊人雲集,香客絡繹不絕。後經人們的不斷增修,逐漸成為了佛、道兩家分域修煉聚會之所,善男信女雲集朝拜之地。因當年三世達賴重修文殊寺,在四月初一至初八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安神儀式,從此,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初八的文殊山都有佛、道盛會,肅州、肅南、嘉峪關、玉門、金塔、高台、張掖等地四鄉八堡、山澤草原、各族教會堂的人們,紛涌而來,燒香求佛、攀道布施、算命了願、逛廟遊玩,盛極一時。時值初春時節,山坡上已披上了綠色的錦緞,各寺焚香之煙霧從雕花窗中繚繞而出,煙霧籠罩住廟宇腰身,微風吹動寺院頂角的風鈴,叮口當脆響,真是“春風吹動銀鈴鈴,玉盤撒下金豆豆”。真如身入仙境,令人心曠神怡。故人們稱之為“趕廟會”。有詩曰:塞上暮春天氣晴,紅桃綠柳正相迎;城西腳步城南路,遠足文殊結伴行。又云:如雲遊客趁春晴,高轂牛車款款行;戈壁茫茫行欲盡,紅山一抹眼前橫。每年四月八游文殊山、浪廟會已成為祁豐人以及酒泉嘉峪關等地遊客約定俗成的習俗。是日商貿攤販占地搭棚,進行買賣,小吃應有盡有,琳琅滿目,秦腔、晉腔,高搭戲台各展風采,地攤藝人徐徐演唱,百戲雜耍各顯其能,熱鬧非凡。從初一到十五整整半月,文殊山廟會才算落下帷幕,恢復往常的平靜。

人文歷史

文殊山的寺、廟、庵、觀最早修建於南北朝時期,後歷經隋、唐、西夏、元、明、清,各代不斷增修,逐漸形成完整的古建築群落。興盛時,寺廟三百,石窟百餘,後經歲月的滄桑侵蝕,寺院建築遭到嚴重破壞,石窟只剩千佛洞、萬佛洞和古佛洞。從保存下來和今人重新修繕的石窟寺院建築,仍然能看到它當年壯麗玄妙的縮影。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洞

千佛洞坐落於前山半山腰,開鑿於十六國前期,為中心柱式窟,窟檐為清末重建。窟寬3.94米,深3.872米,高3.64米,窟口高1.63米。窟內為方塔形中心柱,中心柱四面分兩層開龕造像,每龕內塑一佛,龕外兩側各塑肋侍菩薩。四壁不開龕,窟頂圍繞中心柱彩繪伎樂飛天。她們有的手持供物,有的奏樂飛舞,形態生動美麗,輕盈地翱翔在藍天與鮮花之中。這些壁畫乃北涼時期所繪,形象與莫高窟268窟北涼飛天相近。
萬佛洞坐落在千佛洞北側,窟形與千佛洞基本一致,窟寬3.55米,深3.8米,高3.7米,中心柱四面也分兩層開龕。每龕內塑一佛二菩薩。這些壁畫除個別為元代所繪外,絕大部分為西夏重新製作。
窟內北壁繪觀音,周圍是千佛;東壁為“彌勒經變”圖,乃西夏壁畫代表作;西壁是經變故事。三壁下方彩繪的都是佛本生故事畫。整個壁畫氣勢宏大,畫風嚴謹而瀟灑,是西夏壁畫中的精品。
文殊山,除了這些山峽林泉、寺廟石窟,還可以到山下去感受藏、裕固、蒙古等少數民族風情。此外,如遊客意猶未盡的話,還可以到自然景觀“怪坡”和“大火燒”去看一看。

怪坡

地處文殊山西南16公里,屬山川凹形地帶。其地形因視力錯覺造成了水往坡上流的奇現。在山坡上,機動車上坡踩剎車,下坡時必須加油門。2002年,酒泉市電視台記者聞訊專門驅車到此,將車停到坡地,鬆開手剎,人皆下車,空車自動向上坡緩慢滑行直至坡頂,令人嘆為觀止。

大火燒

距“怪坡”西南約20公里。這裡的天然植被沒有遭到人為破壞,其花草林木奇異瑰麗,氣習涼爽怡人,是親近自然,觀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絕好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