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村(甘肅省嘉峪關市文殊鎮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殊村隸屬甘肅省嘉峪關市文殊鎮,位於鎮政府東南側,因南依佛教聖地文殊山得名。曾因灌溉渠首建有東邊溝廟(現文殊村七組居民點北林東頭,已毀)稱東邊溝村。文殊村北臨塔灣村,東與酒泉市肅州區西洞村接壤,西連團結村,南依文殊山,北面南乾渠穿流而過。轄9個村民小組,農戶334戶,1215人(2010年)。

2017年11月,文殊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殊村
  • 區劃代碼:620201102204
  • 所屬政區:甘肅省嘉峪關市文殊鎮
  • 總人口:1215人(2010年)
建置沿革,經濟發展,榮譽,地圖信息,

建置沿革

1949年,隨酒泉解放,屬西南區第九鄉(文殊鄉)轄地。
1954年撤區並鄉,屬塔灣鄉。
1955年成立建新初級農業合作社(現文殊村1、2、7、8組),東邊溝初級農業合作社(現文殊村3、4、5、6、9組)。
1957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建新社、東邊溝社、塔灣社合併為文殊高級社。
1958年成立文殊公社,隸屬文殊公社;高級社改生產大隊,遂稱文殊大隊。
1966年,更名為勝利大隊。
1971年,恢復原名文殊大隊,隨文殊公社從酒泉縣劃歸嘉峪關市。
1979年11月,文殊大隊第三生產隊劃分為兩個生產隊。
1983年,公社體制改為鄉體制,文殊大隊改為文殊村,轄9個村民小組。

經濟發展

1983年12月,全村有309戶,1378人,耕地面積3182畝,人均2.3畝。糧食播種面積為2643畝,總產量1005.9噸,除上繳國家和集體提留外,社員人均口糧490千克。文殊村民眾栽培經濟果木林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前,文殊村有果園6處。盛產長把梨、紅霄梨、桃、杏等,由於果園多分布村莊附近,灌水方便,加之日照時問長,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果品含糖量的積累提高,故果品色澤鮮艷、香甜可口。隨著經濟果木林的發展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改善,果品產量也在不斷提高。原文殊八隊果園經營較好,多年產量在25噸以上,最高年分可達40多噸,收入1萬多元。
1983年全村總收入47.72萬元.提取公益金、公積金和幹部報酬外,人均收入244.4元,屬於文殊公社富裕村。1983年底全村有大中型拖拉機14台,手扶拖拉機28台,粉碎機、碾米機、磨石機20台。大牲畜388頭,牛256頭,馬51匹,驢33頭,駱駝9峰,小家禽飼養770頭,羊440隻。
改革開放以來,文殊村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施“雙千元田”“萬元院、田、園”的農業結構調整,以白酒廠為龍頭,發展鄉鎮企業,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2010年.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農戶334戶,1215人,耕地面積3136.88畝,人均2.5畝,人均純收入7898.7元。公共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居民安全衛生飲用水入戶率、村民用電入戶率均達100%,居民點道路實現了組組通。完成農村沼氣池項目建設94戶,衛生改廁項目建設55戶。全村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59%,新農保參保率達到64%,村組道路硬化率、計畫生育率、中國小入學率均達100%。
截至2010年,文殊村形成了以日光溫室、精品蔬菜種植、經濟作物種植、畜牧業的二、三產業六大主體產業。其中,土豆、大蒜、洋蔥、制種業是文殊村的特色農業。全村現有日光溫室19座,種植西紅柿、辣椒等蔬菜,年銷售收入28.5萬元;移動式鋼架拱棚40座,種植草莓、土豆等,年銷售收入50餘萬元:近年來引進孜然和玉米套種、土豆和玉米套種等先進種植方式,改變種植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取得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成績,贏得了農戶的認同。

榮譽

文殊村先後獲得“綠化達標小區”“‘一會兩站’建設先進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單位”等榮譽稱號。村黨支部被評為市級“先進基層黨支部”。

地圖信息

地址:嘉峪關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