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明發祥甄別三鐵律,就是判斷文明發端的三條重要的標準,缺一不可。新文明文化史觀理論的創建者流波在論述人類文明最早發祥時指出:作為人類文明的總發源地,必然有著最早的文明基因、環環相扣的文明積澱、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具體說,要確認人類文明起源最早的問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具備文明肇端的地理生存環境;二是所發現文明遺存相對年代為最早;三是文明從年代序列上具有連續性從地域上向周邊具有擴散性,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把之稱為“文明發祥甄別三鐵律”。
概念緣起,蘇美爾,分析,源頭,生生不息,科學結論,
概念緣起
蘇美爾
所謂文明發祥,就是人類文明發端,就是人類文明最早肇始。按西方中心論,認為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人類最早文明,大約距今6000年左右。但西方研究者同時發現,這個文明是突然出現的,蘇美爾人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他們從遙遠的東方來,其語言與漢語相似。這樣看來,蘇美爾人可能是從中國去的中華人。
分析
從文明肇端的地理生存環境來說,人類四大古文明發生地都具備人類生存發展的條件;從距今年代來說,從公元前3000~6000間,四大文明古國遺址各有發現,時間各有千秋,很難有個相對優勢。然隨著中國考古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的古文明遺址的發現,打破了這個相對難以判斷的格局——長江流域上萬年農耕文明遺址的逐步發現及向周邊年代的連續性空間的擴散性,突顯人類文明發祥地的特徵已成不爭事實。換句話說,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華文明,只有中華文明具備文明發祥三要素。
源頭
生生不息
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距今2.25萬~1.85萬年,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農耕文明遺址,發現了目前人類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陶器和人工編織物等。以玉蟾岩農耕稻作文明為起點向四周延續擴散:向東向南產生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環、江蘇溧水神仙洞、廣東英德牛欄洞、浙江浦江上山等上萬年的水稻農耕文明;長江流域一帶水稻農耕文明星羅棋布,如距今9000年之間的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距今8000年的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距今7500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7000年的江蘇高郵龍虬莊遺址等等。長江流域水稻農耕文明向北向西黃河流域高緯度發展的最明顯特徵就是宜稻則稻,因地制宜發展栗、黍、麥等其它作物,如河南、陝西、甘肅的部分地方適合水稻的生長,於是形成裴李崗文化河南舞陽賈湖、仰韶文化甘肅慶陽、龍山文化陝西扶風案板等稻粟混作農業文明。這個文明向印度半島延續擴散發展有距今7000年的阿薩姆邦水稻文明,向東 亞、東南亞延續擴散形成幾距今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更是比比皆是。
科學結論
由此推斷,即使是其它三大文明發現了年代較久遠的文明遺址,也缺少周邊相應遺址的延續性擴散性相佐證,更何況上萬年前的印度、兩河流域、埃及都還基本處於蠻荒階段,至於其它支系文明,則更無從比起。因此,長江流域成為中華並人類不二的文明發祥之地已鐵板釘釘無可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