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街

文廟街

文廟街位於成都,分為文廟前街與文廟后街,是中國第一所官方學校----文翁石室的所在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廟街
  • 地理位置:成都
  • 著名景點:文翁石室
  • 說明:歷史悠久
文廟街,介紹,

文廟街

全國普遍修建文廟,專祀孔子,始於唐代。唐以前,則皆奉祀周公。漢景帝(公元前156—141年)時,文翁(本名文黨翁,江西人,漢代人修史,省略“黨”字,於是以文翁之名流傳)為蜀郡守,創建周公禮殿,為保護書籍,用石料修築,號稱“石室”。此殿歷兩漢、三國、西晉各代,東晉桓溫伐蜀時,都還親自看見過.這條街原名文翁坊,是以街口立有紀念文翁的牌樓而得名。後經戰亂,殿毀而坊亦圯,唐人於其故址建孔廟,興學宮。學宮各代相承,清代為錦江書院。清末改學堂,為成都府中學。辛亥革命後,稱成都聯合中學。之後,改為石室中學。解放後為成都市第四中學。文廟迄今未毀盡,現以文廟的方位,分為前、後、西三街。
二、文聖街:成都古時為蜀都,設郡守。唐玄宗幸蜀,升為南京,郡守也隨之升為京尹。同城又設成都縣令,到了宋代,又將廣平縣衙移入城內,改廣平為華陽縣。從此,成都城內便有一個郡(後又改為府)衙和兩個縣衙。郡有郡學,縣有縣學,郡、縣又各建自己的文廟,郡守、縣令各率其直屬的學生到郡、縣文廟內祭奠孔子。這樣,成都便有三座文廟。成都東南屬華陽縣,文廟建在石室巷(舊名何公巷,因明朝成都教授何公夫婦殉職,在學署內掩葬而得名)口。成都西北屬成都縣,文聖街便是成都縣文廟所在地。
老成都三個文廟,有兩個在文廟街(成都府文廟在文廟前街,華陽縣文廟在府文廟側的何公巷)。文廟街隔壁不起眼的小巷駱狀元巷,住過光緒末年狀元駱成驤,他是清代四川惟一的狀元。  當年成都的世家大族以“南唐北李”最為著名,城北李家即巴金先生在正通順街的老家,而文廟后街高門大院的公館內,就住著“南唐”,也即著名學者唐振常先生一家。唐先生曾回憶起四進大院、有六十餘間房的故居,大花廳、堂屋、大小書房、正房、廂房……交錯環繞,各司其職,或靜謐或鬧熱;後花園既有中式深院的曲徑通幽,又引進了西式園林開闊的大草地,有山、有水、有洞、有戲台,花妍木秀,鳥語啁啾。唐家之所以成為成都望族,倒不是靠著房舍的堂皇精美。唐振常先生的祖父是光緒年間進士,當過知縣,以學養深厚而知名,狀元駱成驤和著名學者趙熙都是其得意門生。
文翁辦學的韻事,祭祀聖人的殿堂,星漢璀璨的文曲星們,庭院深深的公館,千年風雅的學堂……有的已成前塵舊事,有的依然滋養著成都人的下一代。歷數成都的街巷,積澱如此深厚、往事如此繁麗的,怕也不多吧。

介紹

文廟街位於東平縣州城鎮駐地東北部,緊鄰250省道,因地處東平文廟而得名,全村耕地280畝,126戶,540人。
文廟街俗稱“大學街”,是個拐尺形的街道,東平文廟就坐落在“拐尺”的轉角處。廟學基址,東西70米,南北240米,其主要建築物有:大成殿,東西廡,大成門,欞星門、泮池橋,東西牌樓,照壁。還有崇聖祠、啟聖祠、文昌祠、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杏壇、學倉、內外號房等。
東平文廟,唐代形成雛形,早期為鄆州州學,後鄆州城沒於水。宋景佑五年(1038年)由埠子坡移新址(今州城)。始建於城西南角,因地勢低洼,元皇慶二年(1313年)移建於州衙東北。其後500年間屢加增修。文廟作為儒學、官學、廟學、學宮,“人才所從出”。據統計,隋唐至清末,東平考出進士70人,武進士7人。明、清兩代舉人219人,武舉84人。較有影響的有梁顥、梁固、霍希賢、王禎、高文秀、王憲、武之大、蔣作錦、另郭茂倩、錢乙、孫奭等。歷代名人在此留下足跡的有:司馬光、辛棄疾、嚴實、元好問、歐陽修、蘇軾、曾鞏、趙構、石介等。宋代權臣蔡京任鄆州知州時,所書“州學”二字,鐫刻在兩米多高的碑碣上。民國九年(1920年),一場大火將文廟焚毀。後改建為中學。如今原地已建成民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