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街國小

文廟街國小

文廟街國小創建於1905年,其前身為通渭縣近聖書院、壽名書院,1949年更名為“文廟街國小”。位於通渭縣平襄鎮文廟街37號。

2017年11月,文廟街國小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廟街國小
  • 校訓:團結 奮進 求實 創新
  • 創辦時間:1905年
  • 類別:公立國小
  • 所屬地區:甘肅定西通渭
  • 地位:地級國防教育基地
  • 占地面積:23867平方米
簡述,規模,管理,育人,教研,文化,

簡述

文廟街國小
1935年9月29日,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途經通渭重鎮榜羅後到達通渭縣城。在通渭縣城文廟街國小召開了副排級以上的幹部會議。晚上,在縣城南河灘(現在是通渭縣南園運動場),紅軍組織了盛大的文藝晚會和大會餐。毛澤東首次激情滿懷地朗誦了他自己寫的著名詩篇《七律·長征》。
從此,通渭文廟街國小便因此而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2001年學校被命名為“地級國防教育基地”。

規模

多年來,在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學校普及、鞏固、升學三年率均為100%,雙科合格率達96.1%以上。
文廟街國小
目前,學校占地23867平方米,建築面積7158平方米。現有學生2140人,分設38個教學班。教職工115人,專任教師中級職稱62人,大學本科學歷34人,專科學歷61人,縣級以上優秀教師66人,省、市、縣級骨幹教師和教學能手42人,教師合格率100%。
為加快學校的發展,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學校擬定校園建設三年發展規劃,多方籌資,在完成230多萬元的二期“義教”項目工程的基礎上,又籌資近100萬元,配套安裝了語音室、微機室、實驗室、廣播室、圖書室、閱覽室、職工活動室、中歐項目教師學習資源中心和多媒體教室。學校現擁有微機70台、語音設備56套、圖書23360冊,聯通了寬頻和中國遠程教育網,開通了校園區域網路、校園廣播網和電話網,配置了現代化教學媒體及教學軟體,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同時硬化、綠化、美化了校園;為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管理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充分發展,學校整體發展”的辦學思路和“德治、法制並舉,夯實師生的思想基礎;培訓、教改同步,打造過硬的教師隊伍;管理、教學並重,實施質量強校戰略;硬體、軟體齊上,提高綜合辦學實力”的指導思想,從“完善制度抓管理,強化教改求質量,管培結合抓隊伍,創建特色促發展”四方面入手,以“兩優”(最佳化教師隊伍,最佳化教育資源)促“兩高”(提高教育質量,提高辦學效益),建章立制。
學校先後制定了學校《章程》等制度80餘種。學校按照“分工負責、相互協作”的原則,強化管理實體職能,構建起條塊整合的管理體制。成立了16個學校工作領導機構,下設16個教研組,實行以校長、各處室、年級組、班主任為體系的學校管理網路和黨支部、工會、教代會、團支部、少先隊、班幹部為體系的民主管理網路,使學校管理步入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軌道。
通過開辦家長學校,建立家校聯繫卡,實行家長開放日,開通校長信箱,創辦《家校通訊》,構建起“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通過建立班級“圖書角”、“榮譽角”、“展示台”、“操作台”、“苗苗園地”、“雛鷹天地”、“紅領巾服務崗”等,促進了學生自主管理、自我評價、主動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育人

文廟街國小
學校堅持德育為先,以德育人的傳統,以完善學生健全人格為目標,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為核心,以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重心,圍繞學生思想道德教育“125”特色教育模式,即明確一個思路;“使學生在成人中成才,在成才中成人”;抓住兩個關鍵:“教師師德建設和學生自主管理”;構建五個體系,即“教育內容具體化,教學方法科學化,教育途徑多元化,教育管理自治化,教育形式特色化”;堅持“小”、“近”、“實”、“趣”的知行統一原則,寓德育於各項活動之中。
學校充分利用《七律·長征》詩碑和“地級國防教育基地”的有利條件,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學校舉辦一年一屆的“春蕾”演唱會、“六一”師生田徑運動會、冬季越野賽、“元旦”爬山比賽、師生桌球比賽、師生書畫賽和讀書演講會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培養了思想情操。
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之基、強校之本。學校以“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培養,管培並舉”的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思路,以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為根本,以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為基礎,以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為關鍵,堅持外出培訓和崗位培訓相結合,分散培訓和集中培訓相結合,達標訓練考核與計算機操作考核相結合。積極開展“五個一”教師培養活動即:確立一個研究課題;完成一份教學案例;舉行一次‘新世紀新形象’研討會;上一堂研究課;寫一篇科研成果論文”,全力打造一支業務精、觀念新、素質高、作風硬的教師隊伍。

教研

文廟街國小
學校堅持走科研興校之路,以《教師課堂評價細則》《文廟街國小教育教學督導評估細則》《教師發展性評價實施辦法》《學生髮展性評價實施細則》為標準,以實施新課程改革為關鍵,提出了課改實驗要強化“五個結合”(即:強化管理與最佳化教學相結合;堅持常規和改革創新相結合;面向全體和鼓勵拔尖相結合;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相結合;教育實踐和教學科研相結合”);堅持“六個轉變”(即:“變封閉為開放;變被動為主動,變課堂為學堂,變傳授為探究,變師問為生問,變問答為交流);做到“四個調動”(即:“調動學生的眼睛,提供觀察機會;調動學生的大腦,提供思考機會;調動學生的雙手,提供操作機會;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提供參與機會”,使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分成“三個步驟”(即:“課前研究教材教法,課中實踐教法學法,課後反思討論改進);實現“兩個創新”(即:教育觀念的創新和教育方法的創新)的思路,開展六項課改與交流活動即:開展“先說課、後講課、再評課”的“三課一講”全員活動;實施“一課人人講”的組內交流活動;開展“課改實驗匯報課”校內研討活動;組織“示範課”教師開展送教下鄉輻射交流活動;積極參與各級“優質課”競講活動;開展“優秀教學案例”校內評點活動。不斷探索,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加大課題研究和實驗工作,先後啟動並實施中央教科所“十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小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省級科研課題——《推廣少年門球運動,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和市級課題《學科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研究》、《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驗研究工作,推動教師由“教書型”向“科研型”轉變。

文化

特色是學校發展的品牌。“懂禮儀,善書畫,健體魄”是文廟街國小多年走出的一條特色之路。學校充分發揮“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和“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品牌優勢,把書法、繪畫、門球運動的學習和普及作為每個學生的必修課主要活動項目,以此推動文化建設。
文廟街國小
為發掘中華民族古老的優良傳統,傳承禮儀之邦的文化精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學校編寫《禮儀》校本教材,在全校學生中開設《禮儀》課程,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真正使學生們在成人中成才,在成才中成人。
近年來,校刊《百花園》和《初綻的花蕾》已出版11期,選登學生優秀作文400多篇,其中14篇個性化作文在國家級刊物——《個性化作文平台》上發表,318篇作品獲得縣級以上獎勵;學校在“全國中國小優秀書法作品大賽”中榮獲團體一等獎。先後有377人次獲得縣級以上書畫比賽個人優勝獎。125篇教師論文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120篇教學論文、案例獲得縣級以上獎勵;有15名教師的優質課獲縣一等獎,3名教師的優質課獲地區二等獎。學校先後受到上級表彰獎勵187次,被授予“全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省示範家長學校”“全省綠色學校”、“甘肅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區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定西市市級示範國小”、“地級文明單位”、“地級國防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