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位置,地形,氣候,建置沿革,鄉鎮概況,行政區劃,經濟發展,文市工業集中區,文市石材園,旅遊資源,名勝古蹟,名山,名岩,名關,石林,秀水,文化藝術,彩調,桂劇,木偶戲,採茶舞,清唱,孝歌,
地理環境
位置
文市鎮地處兩省區三縣交界六鄉鎮之地,位於灌陽縣北部40公里,介於東經111°08′31″~111°18′47″、北緯25°37′54″~25°45′34″之間。東鄰湖南省道縣沙田、紅岩鄉, 南接水車、新圩鄉,西、北分別與全州縣兩河鄉、東山瑤族鄉毗鄰。南北寬11.14公里,東西長17.17公里,鎮域總面積154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27%;鎮政府駐地文市圩距灌陽縣城29公里,公路行程39公里;距桂林市中心145公里。
地形
文市鎮地處“五嶺”之一——都龐嶺西麓山前丘陵地帶,岩溶地貌發育,地形以石山、丘陵為主;其次是河谷平地和溶蝕窪地,地勢灌陽河谷平地較低,以東丘陵、石山地勢逐漸升高,東部地勢較西部高。
主要山嶺有五雷打鼓、金雞山、寨子山、破頭山、紅崗嶺、馬腦殼等。東有高木關、永安關,是廣西與湖南兩省(區)分界之關口,人們來往必要之要道。
氣候
文市鎮的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雨量較豐。年平均氣溫為18.2℃,為全縣平均氣溫最高的鄉鎮;≥10℃的活動積溫為5 461.87℃,是灌陽縣熱量最豐富的鄉鎮。日照時數為1 416小時。全年風向以偏北風為主。文市鎮的氣候條件有利於發展多種經營。
建置沿革
文市鎮歷史悠久,隨灌陽縣隸屬關係頻繁變更而變更。
夏、商、周朝屬荊州之地,春秋、戰國為楚南裔境,秦屬長沙郡,西漢屬桂陽郡觀陽縣,東漢屬荊州刺史部零陵郡觀陽縣,三國、晉屬吳荊州零陵郡觀陽縣;公元590~617年觀陽縣廢,屬湘州零陵郡湘源縣;公元617~624年,折湘源復置為灌陽縣,屬湘州零陵郡灌陽縣;唐先後屬江南西道永州湘源縣、灌陽縣;五代十國屬先後屬永州清湘縣、全州清湘縣;宋屬荊湖南路全州灌陽縣;元屬湖廣行省全州路灌陽縣;明初屬湖廣布政使司永州府灌陽縣,後屬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灌陽縣;清屬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灌陽縣;民國2年屬廣西省桂林道灌陽縣,民國17年屬廣西第八行政區灌陽縣。1949~1970年屬桂林專區灌陽縣,1971~1998屬桂林地區灌陽縣,1999年至今屬桂林市灌陽縣。
文市清代轄唐文堡、昭達堡、望月堡、巨岩堡、官平堡(部份);民國時期設文市區,下轄昭文鄉、巨望鄉、歸化鄉、碧營鄉、平板鄉;1947年為昭文鄉(第九區)、巨望鄉(第十區)。1949年12月建立文市鎮政府;1950年3月劃分為文市區、水車區、新圩區;1952年8月改稱為第六區人民政府;1954年8月為第六區公所;1957年12月劃分為文市鄉、桂岩鄉;1958年8月合併成立文市人民公社;1961年7月劃分為文市、桂岩兩個公社;1962年7月合併為文市區公所;1968年4月改稱為文市區革命委員會;1968年
11月改為文市公社革委會;1980年8月改為文市公社管委會;1984年6月改為文市鄉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稱為文市鎮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鄉鎮概況
,環境優美,交通方便。地處灌江中下游,灌江流經10個村委會,昆廈高速公G76,省道S302線橫貫鎮中心,途經9個村委會,規劃中的國道357線亦經過該鎮。文市鎮屬典型的農業大鎮,灌陽橙、灌陽長棗、紅瓜子、雪梨、奈李、石榴等是主要特、優水果產品,2005年產量達4.6萬噸,占全縣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列全市140多個鄉鎮的第15位。糧食產量年年穩中有升,人均有糧達530公斤以上,畜牧業發展迅速,人均出欄生豬1.3頭,水產品養殖處於全縣領先地位,人均水產品占有量17公斤。文市鎮既是灌陽縣第二大城鎮,又是廣西桂北地區重要城鎮。近年來,文市鎮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總基調,緊緊依靠全鎮各族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打造桂北工業商貿旅遊重鎮”為總抓手,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為核心,全力實施“生態優先、工業主導、工業化與城鎮化相融合、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旅遊商貿協調發展”的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社會事業、民生、社會穩定三大塊,積極有效應對各種複雜嚴峻的改革發展穩定形勢,艱苦奮鬥、頑強拼搏,高效推動各項工作,錳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石材園建設、高速公路建設、商貿新城建設、泉豐花園建設、文市商業步行街建設等重大項目穩步推進,“美麗文市·清潔鄉村”活動不斷鞏固和深入開展,努力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實現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向好的良好局面。據統計,2014年文市鎮GDP總量15.5億元,比上年增長43.3%,農民人均純收入5618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工業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4.85億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86億元,同比增長45.8%,其中工業園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6億元,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
文市鎮位於縣境北部,東與湖南省道縣交界,西、北與全州縣接壤。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文市街距縣城39公里,轄21個村公所,115個自然屯,233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54平方公里,1990年末9345戶,36910人,人口密度為239.68人/平方公里。耕地33408畝,其中水田19975畝,旱地13433畝。地處灌江下游,灌江流經10個村公所;水車水庫東、西乾渠和古蹟塘、紅廟水庫等水利工程,對確保水稻增產有很大作用。水果以灌陽橙、紅棗、石榴為多,灌陽橙是全縣主要產區。1989年總產量1299546公斤,占全縣柑橙總產量的38.6%。年產紅瓜子122600公斤,苧麻213950公斤,分別占全縣總產量的59.9%和61.1%。鎮東南3公里的月嶺村,有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孝義可風”石牌坊、文昌閣、步月亭;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催官石塔、文峰塔(“文革”中毀)、將軍廟、唐孔林墓;另有石寨和白竹岩等名勝古蹟和月嶺八景。該鎮地處兩省三縣交界之地,來往商人甚多,集市貿易繁榮,逢一、四、七為圩日,是全縣第二大集鎮。
文市鎮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大理石、花崗岩量多質優,總儲量約為10億立方米,石材產品已成為我鎮鄉鎮企業的龍頭產品,形成了生產規模,長達6公里的生產線,有“桂北石材第一鎮”的美譽。石材廠80多家,石材荒料開採點110家,年產板材70萬平方米,荒料13萬立方米,年總產值達1.9億元,營業收入達1.56億元,創利稅980萬元。
文市鎮將緊緊圍繞建設“桂北工業商貿旅遊重鎮”的目標,充分發揮該鎮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科學規劃,精心實施,依託文市工業集中區的現有產業優勢,以工業化推進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把強化項目支撐、發展實體經濟、促進產業集聚作為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動力。堅持一手抓產業發展,一手抓城鎮建設,做到“以產興城、以城促產”,推動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齊頭並進、良性互動、融合發展,全力打造“三園一街”為核心的特色工貿名鎮(錳業循環經濟園、石材園、移民工貿創業園、石材加工一條街)。
2014年,該鎮成功申報全區百鎮示範工程,啟動了投資2億多元的全市示範鄉鎮建設項目,投入1.2億元建成了全市鄉鎮一級最大的商貿市場——占地5萬㎡的文市商貿新城,錳業循環產業、石材加工兩大園區經濟板塊逐步形成,文市月嶺、石林分別獲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自治區級地質公園,投資3000萬元的文市玉溪生態休閒農業園區及達溪村400畝超級稻、北流300畝葡萄、文市村500畝砂糖柑等土地流轉項目紮實推進,吉田甲魚、瑤上岩頭壩中華鱘養殖、瑤上年出欄1000頭養牛場等項目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同時,扶持培育專業合作社,引導土地小塊並大塊,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鏈。上述一系列項目的實施,促進了該鎮“四化同步”。
文市鎮也是全縣地理位置好和地形地勢最低較平坦的地區,水資源豐富,有利於建設工業區,發展工業經濟。文市鎮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大理石、花崗石量多質優,總儲量約為10億立方米,石材產品已成為鎮內企業的龍頭產品,形成了生產規模長達6公里的石材一條街,有“桂北石材第一鎮”的美譽。文市鎮經濟發展迅速,至2014年型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文市石材工業園和文市冶煉工業園是全縣經濟發展的龍頭力量。文市鎮城建日新月異,由桂林嘉盟房地產公司投資2億人民幣建設的文市商貿城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備,宜商宜居,吸引了來自周邊鄉縣和湖南大量民眾在此從商和定居。在建的還有泉豐花園、文市商貿旅遊街等項目。是桂北地區小城鎮建設的典範。文市鎮流動人口眾多,酒店和餐飲業發達,有在建的灌陽縣唯一的四星級酒店泉豐大酒店。還有三星級商貿城新城賓館,大型經濟性酒店有思遠大酒店等。熱情、勤勞、樸素的文市人民歡迎大家來文市旅遊和投資興業。
行政區劃
文市鎮 文市鎮現轄文市、西就、大灣、瑤上、吉田、吉頭、月嶺、玉溪、清塘、桂岩、勒塘、集齊、北流、同仁、王道、陳家坪、會湘、馬蓮、昭儀、達溪、聯合等21個村委會,共115個自然村,233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地為文市圩。
區劃代碼 | 區劃名稱 | 面積 (平方公里) | 郵政編碼 |
---|
45032710220233122 | 西就村 | 9.6 | 541606 |
---|
45032710221739220 | 會湘村 | 9.8 | 541606 |
---|
45032710221039220 | 勒塘村 | 3 | 541606 |
---|
45032710221239220 | 北流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0539220 | 吉頭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0439220 | 吉田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0031121 | 文市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0639220 | 月嶺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0939220 | 桂岩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1639220 | 昭儀村 | 16.34 | 541606 |
---|
45032710220839220 | 清塘村 | 9.8 | 541606 |
---|
45032710220739220 | 玉溪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0333122 | 瑤上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2039220 | 聯合村 | 5.08 | 541606 |
---|
45032710221939220 | 達溪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1539220 | 陳家坪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1139220 | 集全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1839220 | 馬蓮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1339220 | 同仁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1439220 | 王道村 | | 541606 |
---|
45032710220139220 | 大灣村 | 6.5 | 541606 |
---|
經濟發展
文市鎮位於灌陽縣境內東北部,位於兩省三縣六鄉鎮的交界之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文市鎮自2003年被自治區列為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政府辦公大樓、郵電大樓、文化宣傳大樓、供電大樓、稅務辦公樓、農貿市場、供銷大樓等綜合辦公樓15座,並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公路和農村電網改造任務。全鎮總人口約4萬多人,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布局合理,全面規劃,做到了經濟、社會、環境三效益的相統一,鎮區面積2.1平方公里,鎮老市場及商貿新城面積達7.4萬平方米,常住鎮區人口為1.6萬人,鎮區基礎設施完善,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率達96%。即將建成的成廈高速G76(文市段)穿全境而過,僅距鎮政府1公里處有一高速公路出入口。該鎮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大理石、花崗石量多質優總儲量達11億多立方米,石材方料開採達點200多個,石材加工企業達180多家,是桂北有名的石材重鎮。特別是2009年3月文市片工業集中區通過自治區B類工業園區審批以後,文市鎮工業經濟存現出飛速發展的良好勢頭,2012年,工業固定資產投入達5.30億元,文市鎮實現工業總產值9.3億元,稅收達2860萬元。文市鎮工業集中區規劃建設冶煉園、石材園、工貿物流等園區。至2013年止,在工業集中區建成占地面積420多畝的冶煉園,有8家規模企業入駐並投入生產,年產值達12億元。縣裡計畫將文市石材園打造成1200畝以上工業園區,2012年,石材園已完成一期工程360畝土地的“三通一平”工作,石材園二期項目400畝土地的徵收工作已完成,將為石材企業的入駐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條件,僅入駐的桂灌德里石材有限公司一家企業2012年就生產板材180多萬平方米,產值達3.2億多元。冶煉、石材、工貿物流等三大園區建成後,文市鎮工貿強鎮將實現質的飛躍。文市鎮基礎設施日臻完美,服務功能齊全,人力資源豐富,是投資的理想之地。
文市工業集中區
文市工業集中區位於文市鎮馬蓮、達溪、聯合三村交合處,鴨子嶺以東,達溪村委以西,有302省道經過。控制面積約733公頃,規劃面積640公頃。按照三類工業用地進行規劃,重點發展礦冶加工、建材(石材)。配套建設居住小區、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文化娛樂、教育科研、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文市工業集中區前期計畫開發100公頃,現已入駐的企業有文市變電站、興盟鐵合金有限公司、桂灌德里石材有限公司、桂林灌陽翔雲鐵合金有限公司、桂林灌陽銀羽鐵合金有限公司等。
重點項目:單晶矽生產項目、石材深加工項目、興盟鐵合金有限公司裝機12500KVA礦熱爐項目、桂灌德里石材深加工項目:年產25萬平方米高光度石材成品、新上鐵合金項目:裝機12500KVA、灌陽縣翔雲鐵合金有限公司裝機12500KVA礦熱爐及裝機3600KVA精煉爐項目、灌陽縣華興冶煉有限公司裝機12500KVA礦熱爐項目、灌陽縣銀羽鐵合金有限公司矽錳合金生產項目:裝機12500KVA、年產1.5億隻無汞可充鹼錳電池項目、年產10萬噸200系錳不鏽鋼製品項目、年產5000噸氧化鋅項目、鋅系列產品開發項目、銻系列產品開發項目。
文市石材園
文市石材園位於中國黑白根之鄉灌陽縣文市鎮西部,灌陽縣工業集中區文市片區南部,園區中心距灌陽縣城34km,距文市鎮5km。園區內部有省道S302線經過,距昆廈高速G76線7km,距湘桂鐵路、衡柳高鐵50km,交通非常便利。文市石材園規劃用地面積700畝,計畫總投資5.6億元,由廣西和信集團承建。
其石材產業區規劃面積50公頃,分五個功能區,包括石材加工製造區,以大理石為特色,建成技術先進、功能完備的先進石材製造基地;石材荒料交易市場及物流倉儲區,設定石材物流配送、倉儲系統,包括荒料堆場、專業吊裝、進口石材海關監管(保稅區)倉庫等;展示展銷區、研發及人才培訓區,建設石材產品展貿中心、大理石藝術展覽館,建立石雕藝術園地、設立研發機構和大理石工藝培訓學校;生產技術配套區,包括磨具磨料備品備件生產供應公司,石材設備製造維修供應公司,石材粘接、上光、改色等化工用品公司;綜合服務區,設立管理服務機構,提供行政服務及三產服務:銀行、保險、稅務、外貿、招商、中介、食宿、休閒旅遊等。
文市石材園將實施優勢資源先鋒戰略,以灌陽縣優勢資源為依託,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以石材加工產業為龍頭,營造灌陽縣工業發展氛圍。文市石材園的建成,將大大提升我縣石材加工的品位,提高石材資源的利用水平,創建我縣石材品牌,促進我縣石材加工業健康、高速發展。
旅遊資源
文市鎮旅遊資源豐富,風景名勝較多: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文市怪石林,猶是南京的“大觀園”的月嶺古民居,及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雕刻精美“孝義可風”的石牌坊,文昌閣、步月亭、催官塔、文峰塔、將軍廟、唐孔林墓、石寨和白竹岩等名勝古蹟。境內永安關和高木關(現為高木岺),自古為湘桂兩省的重要通道。1931年至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七北上、第六軍團西征、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先後三次經過永安關出入灌陽。高木關一直為桂系軍閥駐地,至今仍保存有李宗仁部隊的戰壕多處,現高木關進出關口仍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乃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名勝古蹟
1、名坊
月嶺石刻牌坊 孝義可風坊位於文市鎮月嶺村,距文市鎮2公里。此坊為該村知縣唐景濤奉旨為其母史氏所建。建於清道光十四至十九年(1834-1839),高10.2米,長13.6米(含基腳),跨度11.05米,為四柱三間四樓式仿木結構,上似梯形,下似長方形,四隻鰲魚正吻,兩兩相對。中間兩根正方形石柱高達5.4米,柱石基座為石墩,南北兩側均有報鼓石護柱,使高架凌空的石坊顯得渾厚凝重,同時具有夾桿石的作用。明間一層高3.8米,寬3米,一梁南(正)北(背)面均縷雕一對姿勢、形象各異的麒麟獻瑞。二層匾正面記載史氏節孝懿事,背面匾載史氏簡歷;二梁兩面縷雕“雙龍戲珠”。三層匾南北面各書孝義可風、艱貞足式;三梁縷雕八仙、八寶;三梁之上有龍門梁,刻有蓮花瓣,似蓮花寶座承挑四層。四層四組斗拱支撐廡殿頂,兩邊為格窗,中間是匾,匾的左右及上方縷雕五條龍,上方正中一龍頭張口吐舌,匾中直書皇恩旌表,有皇帝開金口恩賜遵守封建禮教之人修造牌坊之意;上部為單檐廡殿頂,殿頂筒瓦分壟,勾頭、滴水,檐板底部雕有重檐;正脊兩端各一倒立鰲魚正吻。脊上正中為王母娘娘的三層八方玲瓏塔,一層浮雕八樽佛像,另一層每方篆刻一字,為欲目千里,更上一層八字。兩次間一層高3.2米,寬1.55米。二層匾分別記載鄉紳呈報史氏節孝事跡,縣署、府及布政使司呈報批文及捐資、建造事宜;三層每間三組斗拱支撐廡殿頂,兩塊格窗,廡殿頂壓脊末端各倒立鰲魚正吻,形象逼真。整個牌坊如同一個石雕博物館,無論是二龍戲珠、麒麟獻瑞、喜祿封侯(喜鵲、馬鹿、蜜蜂、猴)、喜報三元(喜鵲、豹、山羊、猿)、連升三級(蓮花、升內插三戟),還是腳踏祥雲瑞靄的八仙、八寶這些古老題材,莫不形神兼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讚嘆。石坊造型莊重,設計精美,榫卯相接,錯落參差,沐雨櫛風,渾然一體,經150餘年滄桑,堅定不移。它蘊含了無名匠人的智慧和力量,是研究石刻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1981年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名塔
①催官塔
位於文市鎮3公里月嶺村洞背山頂,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塔身實腹,全石結構。塔高12.5米,七層八邊形,底層每邊寬1.3米,塔頂豎一石葫蘆。該塔造型莊重,是灌陽縣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石塔,1980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②文峰塔
位於月嶺村馬山嶺上,曾為鎮屯名塔,已毀。
③文良儒烈士紀念塔
位於文市鎮西部3.5公里,富水屯下芝麻灣舊宅後龍山腳,白水~永安關公路右側。塔前60米處是文市富水國中,踏上17級水泥台階,就是平台,占地面積160平方米,周圍綠樹成蔭。塔旁建有水泥石砌欄桿,中央矗立這座雄偉的紀念塔,上面鐫刻著“文良儒烈士紀念塔”八個大字。塔高10米,塔座5.76平方米,側面有鄧崇濟題詞是:“學習文良儒烈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革命精神,學習他忠於中華民族的偉大氣節”。肖雷題詞是:“發揚烈士愛國主義精神,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塔後建有烈士陵墓,安放烈士遺骨,陵墓為石砌水泥圓形墓。塔前石碑鐫刻文良儒烈士簡介:
文良儒烈士,代號共良,系文市富水自然村人,生於1924年12月27日。文良儒烈士從學生時代起就追求真理,立志革命。1943年在桂師經吳滕芳同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夏,參加桂師戰地服務團,奔赴桂北各地,積極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活動。7月間,成立中共全(州)灌(陽)特支,任副書記,兼組織委員。分管灌陽縣黨的工作,並在文市、水車泡江一帶,組織抗日武裝。9月間日寇入侵灌不幸被捕。在押往全州途經新圩石人山時奮起反抗,壯烈犧牲。
建國後,為了緬懷先烈,灌陽縣人民政府於1992年修建了紀念塔。
3、名亭
灌陽縣現有涼亭37座,其中文市鎮就有20座,均為路旁供人休息的建築物,多為四條石柱加蓋亭頂,少數砌有兩面擋風牆,亦有在村莊內修建的過涼亭,供村莊內村民歇息。
①步月亭
位於文市鎮月嶺村北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為石木結構,蓋小青瓦,歇山頂,座北朝南,四邊檐口長5.25米,通高5.5米,四根石柱承挑整個屋架,一石柱刻有重建涼亭紀事,其他三柱刻列捐資名額,亭北豎有碑刻六塊,亭西是文昌閣,再500米是百步亭,南20米為孝義可風牌坊,步月亭和文昌閣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附屬點,現保存完好。
②百歲亭
位於文市鎮月嶺屯西約0.5公里,建於清宣統二年(1909),該屯知縣唐志燮為晉封唐母文太宜人九十六壽所建,為石磚木結構硬山式亭,檐下端以青石疊砌,上端二步登為磚,東西向,兩側高2米處留有長方形窗,亭內有長條石供人小憩,地面和前後路均為石板鋪面,亭長4.15米,寬4.2米,高5米,兩側有碑記,東有“喝蔭行途稱德曜,壽臻平格重照朝”,西有“壽比雲山增百歲,亭同月嶺鞏千秋”行書對聯,該亭基本完好。
③樂樂亭
位於文市會湘橋橋頭,始建於宋淳熙五年(1178年)。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亭為木石結構,蓋青瓦,座西朝東,石柱刻有對聯:“澄清試看朝宗水,憂樂難忘思範亭”;“會心不遠堪題柱,湘水長清可濯纓”。現保存完好。
④紅軍紀念亭
含東岸亭、西岸亭,位於文市鎮大橋東、西橋頭上游約30米,始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為過渡行人侯船歇息而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兩次路過文市,第一次曾在沿河與桂軍交戰,紅軍53團團長劉式楷英勇犧牲。為對後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1982年縣人民政府撥款維修,並改名“紅軍紀念亭”,兩亭為木石結構,造型相同,各有4根石柱承挑4根大梁,歇山頂,蓋小青瓦,亭高6.8米,成方形,每邊均為6米,亭基均為大石料砌成,臨江沿岸斜坡砌有料石階梯延伸至水埠;亭內全為料石鋪面,兩邊置有長條方石料供人歇息,亭頂四角飛檐陡翹,正脊立一葫蘆,兩端兩龍相對而立。東、西亭遙相呼應,其勢古雅壯觀。為灌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1934年紅軍長征經過文市村時,留下若干標語,1980年灌陽縣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⑤達人亭
位於文市鎮達溪村南側,建於清嘉慶二十四(1819)年,為磚、木、石結構硬山式亭,蓋小青瓦,長6.25米,寬4.15米,高4.8米,一條鄉道南北穿亭而過,一側為坡地,一側是水溝,兩面山牆內轉角處由四根直徑0.31米的支柱支撐桁梁屋架,亭內兩邊牆上嵌有8塊記事、捐資碑,現保存完好。
⑥月嶺路口涼亭
位於文市鎮區現省道20164線月嶺路口西側,保存完好。
4、名寺
①鹿苑寺
位於文市西就老街口,始建於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乾隆二年(1737年)擴建,占地約15畝。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建為下鄉區立高級國小,1969年改為文市附設國中,校舍逐年擴建,原寺廟建築物,大多拆除,現僅存寺廟一角。
②大覺寺
位於文市鎮北面,距鎮駐地約0.5公里。始建於宋熙寧五年(1072年),賜額名“大覺寺”。占地2.53公頃。後在紹興、淳佑、景定年間重修。元至元二十五年(1289年)擴建。寺內有岳王碑,上書:“大宋岳武穆王平賊駐軍於此”。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該村唐孟壬等人改建為私立大覺中學。1958年改為文市國中,1976年改稱為文市高中。現寺宇全毀。
③會源寺
在今文市鎮會湘村北,宋淳熙年建,原名閣里寺。明萬曆二十八(1600)范才賢重建。清雍正四年(1726),有僧人寂福擴修,改名會源寺。嘉慶五年(1800)鼎建觀音堂。民國23年春,國民黨桂軍將該寺拆毀,用其磚、木構築碉堡,阻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所有僧侶奔赴他處修佛。
5、古民居
(1)月嶺古民居
月嶺古民居位於灌陽縣文市鎮月嶺村,已有700多年歷史,由六個大堂院組成,總體格局設計合理,布置緊湊、有序,具有中原楚國風貌和格調。青磚碧瓦,庭院深深,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古樸典雅,屬典型的湖南式民居建築,體現中國傳統風水格局。每院由六幢組成,均為上下兩座結構,設有廂房、中門、天井、大堂、小堂、花園、戲樓、水井、石磨、倉庫、魚池等設施,為官府庭院式建築。各有特色的石鼓、石獅、石盆、石墩、石魚缸等文物。磚雕、石雕、木雕十分精美,各種花草、動物圖案線條流暢,栩栩如生。是桂林旅遊圈中文化品位最高、景觀資源最齊全的古民居建築物。
村子周圍有保存完好的貞孝牌坊、步月亭、文昌閣、催官塔、將軍廟、百歲亭、古炮樓等。被專家們譽為石雕博物館的貞孝牌坊,上面鏤雕的“二龍戲珠”、“麒麟獻瑞”、“八仙”、“八寶”形神兼備,惟妙惟肖。這些古建築集民間匠人精湛工藝和智慧於一身,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月嶺村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宋末時期就建有劇團,清朝初期逐漸演變成為具有一定影響的桂劇團,是廣西桂劇的創始地。
(2)車頭古村
始遷祖子芳,由全州文橋於元未年間遷居車頭屯。古時用簡車引水灌溉,故名車頭。2001年,全屯176戶,700人。村內民居保存完好,古樟鬱鬱蔥蔥。屯邊溝塘水系完整。
6、石寨
環繞月嶺村四周,大部分已毀,基礎尚存。
7、會館
① 文市湖南會館
位於今文市鎮政府南側,緊連赤壁山北,面臨灌江。建於清代。館為正長方形,座東朝西,有石柱大門,內有戲台、住房、食堂、會議廳。70年代修建公社禮堂時廢。
②文市江西會館
位於文市老街,清代建築,長方形,內有戲台、房間、食堂、集會廳。今保存完整。
8、古廟
將軍廟: 位於月嶺村西側。1980年公布為灌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9、古橋
①登瀛橋
位於文市鎮達溪村大坊自然村,跨響水岩小河,料石拱,1孔,跨12米,寬4米。始建於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邑人蔣謙,登進士捐資修建,故名。
②唐安橋
位於文市鎮文市村境內,明洪武初年進士唐以廉倡修木橋,年久朽毀。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邑人唐錦春捐資重建石拱橋。3孔,寬5米,長15米。
③龜溪橋
位於文市鎮東南龜溪小河上,始建年月失考。1964年建文市——水車公路,拆除改建新橋,橋長9米,1孔,淨跨7米,寬5.9米。
④會湘橋
位於文市鎮會湘村境內,故名會湘橋。跨全州大田後村小河。始建於宋代淳熙五年(1178年),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洪水沖毀,知縣龔俊捐資建成。料石結構,3孔,淨跨6米,長22米,寬4.5米,至2014年止,橋上有水利渠道通過。餘2.4米,可通行人。
⑤達溪橋
位於文市鎮達溪村,故名達溪橋。始建年代失考,跨響水岩小江。1孔,長12米,寬4米。現利用作機耕路橋。
10、古渡
①雲溪古渡
位於文市鎮吉田村委。渡東蒼松翠竹競相繁茂;渡西石亭,便宜行人待渡時遮風避雨。河面寬闊,綠水幽幽,清風徐來,微波蕩漾。臨江懸崖峭壁與掛榜山相接,壁直如屏;壁上石隙中長滿雜樹,懸生倒掛,影映江心;西乾渠橫穿石壁,忽伏忽現,盈水從半壁傾瀉如飛瀑。更有奇者,壁上有一數米見方石塊,赤若硃砂,猶如畫屏印璽。
②江西義渡
位於文市鎮江西渡屯,建於明萬曆年間。渡口的灌江東西兩岸各有古亭(東岸亭已毀)。西岸渡口有寄木樹生石上,盤根錯節,枝葉繁茂,凡過此渡者,無不暫息乘涼。村人唐運照慮其根離石土而易枯死,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捐資砌石牆固土護根。據渡口碑文記載,此義渡建於明萬曆年間。
11、古墓
唐孔林石圈石刻墓:位於月嶺屯西。1980年公布為灌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名山
赤壁山:位於文市鎮鎮政府旁。群山羅列,峭拔千尋,臨江而秀,橫亘數里。山麓有尋勝橋,另有招涼台。背山面江,林木四蔭,避日乘風,遊人賴以憩息。旁橫赤色石壁60餘米,崖壁上鐫“赤壁”二字,筆畫遒勁,每字約三尺許,山以此得名。道旁有小盤石,憑約自如。懸崖山腰有赤壁岩,洞中有洞,有暗河與灌江通,洪水漲發,波激洞中,怪聲萬狀,坐聽岩中,好象金絲竹並奏;繞洞登山嶺,則山水相連,青綠交映,俯文市全景,盡收眼底,天然幽景,四季遊人不絕。為古今遊覽勝地。
名岩
1、白駒岩
在文市鎮月嶺西約200米,岩腹與仙家岩、步月岩相通,長約1.5公里。白駒岩至步月岩有進出口3層,岩口上有石牆古炮樓,四面牆體均有槍炮射擊孔。岩內鐘乳石集聚,倒掛懸生,形成天然的石林、石筍,千資百態。此岩有1條地下河潛流通灌江,河上有1座奈何橋,寬1米許,長20餘米,下有潭,水深莫測。過奈何橋,經岩崖曲道往下,有一洞寬70厘米,可單人匍匐而入,為岩中“倉庫”,內寬10米至15米,長約30米,是歷代村人在兵亂時避亂之處。右側是兩條竹節形的鐘乳石柱,形成一座天然的牌樓,為通往仙家岩的孔道,長約250米,地勢高於白駒岩,鐘乳石保存完好。地面由碳酸鈣形成,大大小小的龍體圈成梯田式的水池,水色澄清。沿岩返回原處向右前進約150米,又有一洞,光亮有霧氣,為此岩出口。岩前是灌江。
2、步月岩
在文市鎮月嶺村西。此岩高而寬敞明亮,又名明亮岩。頂部有一洞,徑寬10餘米,圓如月,故名步月岩。中間有一天然石橋,名步月橋,橋寬1米許,長10餘米,系乾隆庚子劉文梅所題。石壁多龍鳳禽獸狀,唐時儒塾課其中,有聯雲要尋孔顏真傳何必到尼山泗水,欲求周朱道妙印此是鹿洞月岩。
3、花石岩
在縣城北文市鎮昭儀村前花石崗。岩內有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永州司馬柳宗元石刻詩。詩云:“憶昨籌戎事不同,曾聞燕集此岩中。軍聲孰與水聲勝,虜勢難爭山勢雄;莩略縱能親朗日,安全還記慕遺風。我來忽動晏安志,為佛蒼苔記雋功”。歷代名人到花石岩觀柳宗元石刻詩及覽勝者甚多。因修築公路,古道被廢,現無路通岩內。
4、巨岩
在文市鎮桂岩屯左側。岩中有石龍,形狀甚俏。龍尾有一穴,龍前有石柱一對,水穿岩而流。岩內乾爽,可容百餘人,一水穿岩而出,經田洞至岩口村覓入石穴,隔一山復出現於水源村前,再迂迴過龜溪洞注入灌江。
5、光岩
在文市鎮瑤上屯後,洞口由山南側進入,越數十步,山頂有一圓孔如月,岩中有平台,冬暖夏涼,地無塵埃。四周奇石林立,千資百態。台下有流水瀠洄,岩南北皆深潭,水由南北二處注入岩腹,水質清澈幽靜。沿石梯下,直出山北,岩口處有屋數間。據傳曾是該村清代嘉慶丁卯科解元陸錫璞著書處。
名關
1、永安關
山口,位於文市鎮北流村委會東面1.3公里,往東有古道通湖南道縣,往北有鳥岩嶺、馬鞍山,往南面山脈與雷口關相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自江西突圍長征,沿湘桂邊境經永安關進入灌陽。
2、高木關
山口,位於文市鎮集全村東部4.2公里,東與湖南省道縣交界,為廣西往湖南的交通要道,古時此地長有高大樹木,故名高木關。
3、昭儀關
位於昭儀村委境北,舊置昭儀驛,唐代設昭儀關,是楚南粵西的交通要道。曾有不少文人騷客過此,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任永州司馬期間,曾到此地,並題詩鐫刻在花石岩內的石壁上。
石林
1、文市怪石林
文市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溶岩侵蝕而成,占地5平方公里,形似城堡,奇石羅列,峻峭無比,直刺南天,更多的酷似形態各異的動植物,雄偉挺拔。具有雙層結構、劍狀峰頂、造型奇特等特點,尤其是所有岩石縫隙中都長出花草樹木和藤蔓植物,開出五顏六色的花朵,儼然一個天然的大盆景。它是可與雲南路南石林媲美而又更為典型的劍狀岩溶地貌,比世界其它熱帶地區的劍狀岩溶地貌有更複雜的發育歷史。
石林下樟榕蒼遒,紅楓柳綠交相輝映,桃、李、柑、棗等果樹遍布,古井清泉,小橋流水,鳥語花香,一派滿溢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
王道石林
位於鎮域北部王道村委,劍狀岩溶地貌十分發育,分布面積大,氣勢恢宏。
秀水
灌江上游植被覆蓋率高,主要流經石灰岩地區,河床石質,河面寬窄多變,河水碧綠,兩岸溶蝕地貌發育,景色十分秀麗。
文化藝術
彩調
清朝末期由湖南民間藝人來灌陽賣藝傳入灌陽縣內,一般由兩三人組成一個彩調班,用二胡、碗碟敲打伴唱民間小調。民國期間,彩調班隊伍擴大為10餘人,女人多由男子扮演,縣有玉翠班、 玉峰班、青峰班等3個彩調班,常演的節目有《王三打鳥》、《跑菜園》、《娘送女》、《三看親》、《尼姑下山》、《化子罵相》、《打皮掌》、《雙推磨》等戲。演出曲間不定,由地方包場演出。解放後,將傳統彩調戲改造成健康的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彩調劇,多次舉辦全縣文藝會演。
桂劇
清末至民國時期,建有文峰劇團、月嶺劇團。各劇團(隊)都擁有演奏、演員約三四十人,服裝道具齊全,生、旦、醜、淨都配有二線。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以反封、資、修(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為由,禁止演古裝戲,所有服裝道具被封存或毀掉。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有文市劇團、月嶺劇團、水車劇團恢復活動。
木偶戲
又名傀儡戲。民國時期,縣內流行的有提線木偶、操桿木偶、手提木偶。文市鎮西就村的木偶戲班,是提線木偶,用線將木偶的手、足、身軀系住,人在幕後操縱,配合伴奏,一邊唱,一邊表演,大多表演歷史題材、神話故事之類的戲,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吸引觀眾。文化大革命中以掃除封、資、修為由,木偶戲遭禁錮。此劇種現已失傳。
採茶舞
又名師公舞。跳舞的人(一般6至8人),帶上男女面具(鬼臉殼),以笛子和鑼鼓伴奏師公牌調。初跳四方形,作採茶動作,四角轉身穿插重複數次,後圍起圓圈, 動作由慢到快使勁追趕,乏力者退出淘汰,堅持最後一人為勝者。1958年由縣文化館整理,豐富了內容和形式,參加地區民間文藝會演,獲節目三等獎。
清唱
又叫坐唱,是民間最簡單的一種曲藝形式,藝人多在夏天夜晚到街頭、村坊院落說唱,人群圍坐靜聽,唱的內容多是桂劇中的一折或一齣戲。這種坐唱形式在清朝和民困時期比較盛行。婚、喪、祝壽以清唱桂劇、彩調為主,亦有配簡單樂器演唱的。
孝歌
是灌陽一種民間祭奠風俗,此種風俗源於何時,無從查考。唱孝歌亦稱打歌堂,採用打歌堂的形式悼念死者,是較文明的,全縣各地頗為盛行。每當村裡有人逝世,孝家痛失親人,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前往慰藉孝家,幫忙料理後事。是日晚,親友、村人及附近村莊歌手圍坐靈柩,以大鼓伴奏,用唱歌的方式,歌頌亡者在世功德,描述民間風俗,讚頌傳奇人物、古代英傑,揭露惡人壞事,抨擊不良陋習,通宵達旦而唱,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無所不有。一般只打一夜歌堂,亦有打兩、三夜歌堂的。